统计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2016-02-28廖雪梅
廖雪梅
(重庆日报,重庆 401120)
统计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廖雪梅
(重庆日报,重庆 401120)
统计新闻报道因为涉及的数字较多,对不少新手来说是个挑战。本文通过列举《重庆日报》及国内某些报纸的一些报道,尝试总结出统计新闻写作的五大基本技巧,也就是选择什么新闻点、用什么数字制作图表、比较什么数字、如何运用鲜活语言以及如何避免数据差错等问题,旨在为刚接触统计新闻报道的新手写出高质量的统计新闻提供一条捷径。不仅如此,本文还特别提出了统计数据“挤水分”和防止差错的问题,因为准确的数据和不啰嗦的语言,是统计新闻写好写活、让人信服的关键。
数据;图表;CPI;接地气;防差错
统计新闻是经济报道中的一个特殊门类。不少人刚接触统计新闻报道时,觉得与诸多数字打交道是个苦差事。统计新闻写作有没有什么技巧呢?
实践表明,没有枯燥的新闻,只有枯燥的表述。要让枯燥的数字变得不令人生厌,记者必须把握统计新闻写作的内在规律,也就是了解选择什么、写作什么、比较什么、避免什么等基本知识,方能写好统计新闻报道。
笔者从事统计新闻报道已有7年,写作的统计新闻高达数百篇,从中总结了统计新闻写作的五大技巧,希望对刚接触统计新闻写作的新人有所借鉴。
一、练就“慧眼”,找准新闻点
统计部门向记者提供的统计分析文章,通常是一篇“大而全”的报道,包括调查背景、出现特点、主要原因分析以及问题对策等内容。记者所要做的,是把“大而全”的分析浓缩成“小而精”的报道。练就“慧眼”,从海量的数据中准确找出新闻点至关重要。
如何找出新闻点?通常情况下,统计部门提供的分析文章中出现的数据有数十个,如果全部罗列出来,会让读者头皮发麻。鉴于目前统计新闻的写作多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也就是“数据+分析+预测”的模式,选取其中2~3个关键数据或者读者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分析,是统计新闻报道的基本功。
2011年,市统计局发布了《重庆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终期监测报告,对全市妇女、儿童近十年的发展作了全面展示,其中涉及的数据超过百个。《重庆日报》记者在报道时,仅选择了男女性别比、女性厅级干部数量、高等教育以及艾滋病感染数量进行报道。编辑编发稿件时,觉得文中数据太多,删掉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内容,只留下男女性别比、女性厅级干部数量等关键数据。事实上,第二天各都市媒体发布这个消息时,均采用了“我市有281位女厅官”等类似标题。这说明,各媒体对统计公报新闻点的认可是高度一致的。
二、图文并茂,让图表说话
为防止读者“审美疲劳”,统计新闻写作中引用数据最好不超过10个。但是,在年度、半年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中,只用两三个关键词和十来个数据说明不了情况;又或者在某个统计分析报道中,某些方面比较有特色,值得读者关注;将相关数据绘制成图表,让图表“说话”非常有必要。
《重庆日报》曾在全市半年度和年度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中,采取了“多点开花”的报道方式,也就是以“主稿+五大功能区域报道+X”的方式,报道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这种“一把抓”的做法虽然全面、客观,却因为引用数据太多,显得零碎,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2015年重庆市半年度经济运行情况报道中,《重庆日报》进行了改革,主稿只写了一条600字左右的消息,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及增速等几个数据,简明扼要地介绍了2015年上半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其他相关数据则全部做成了图表,用一个整版的体量做了“一图读懂我市经济数据”的解读,以往单独成篇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情况也放入这个图表版中。每个图表除了关键词、数据外,还配了一二十字的解读,读起来一目了然。
近年来,《重庆日报》编辑非常重视图表运用,有时记者采写的统计报道会被制作成图表,这些积极尝试得到了读者认可。因为图表报道除了帮助读者理解统计数据外,还起到了美化版面的效果,不失为一种全符号传播的有效手段。
三、学会比较,看懂图表、看懂数字
统计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不一定都是文字分析。比如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较大的一些年份,重庆市统计部门每月公布的仅是CPI变化图表。这就需要记者学会做加减法,分析数字后面的变化。
在CPI报道中,分析同比和环比数字变化非常重要。
例如,某年8月CPI为103,上年8月的CPI数值为101,该月CPI变化的同比,是某年8月的CPI数值103与上年8月CPI数值101之间的差距,103-101=2,意味着CPI同比上涨了2%。
环比,则是指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比,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环比分为日环比、周环比、月环比和年环比。例如,月环比是一年内各月与前一个月的对比,即2月比1月,3月比2月,4月比3月……分析某个特殊事件期间一些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环比比同比更能说明问题。
记者仅用加减法分析出环比、同比变化远远不够,还需要查看历史数据,看看数据变化背后传递的信息。例如,记者计算出某月CPI环比,可以查看近一年来CPI环比变化情况,记者报道的某月CPI环比是否为一年来CPI变化最高值或最低值,更能反映CPI变化的程度。
记者看得懂数字、图表背后的变化,分析报道的角度、见解自然比其他人更深刻。如果记者觉得自己的分析分量不够,可以采访相关行业的专家,请高校教授或市社科院研究员等专业人士阐述数据变化的趋势,有利于增加统计报道的权威性。
四、选取合适的形式和语言,让统计报道变活
统计新闻由权威部门公布,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的报道必须“高大上”、拒人于千里之外。设法放大统计数据中的民生味道,让统计新闻更接地气,有利于增强报道的传播效果。
俗话说:“鲜花还得绿叶衬。”枯燥冗长的数字只要稍加润饰,便可以亲切生动。因此,记者对数字的处理要灵活多变,既可以加入一些市场调查情况,也可以把文学中的修辞手法放到统计新闻写作中来,增加统计新闻的可读性。
2016年3月以来,大蒜价格上涨,长春市某报记者在写农产品价格变化时,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查,写出了《一斤大蒜钱能买二斤鸡蛋 “蒜你狠”怎么又来了?》,从某个市民购买大蒜的角度切入,既罗列出了价格变化,又贴近市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再比如,《重庆日报》2014年以《从家庭小账本看生活大变化》报道了涪陵区义和镇鸭子村村民袁永宝38年来坚持记账的事情,就是通过一个村民的故事,以小见大,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变化以及城乡收支变化的接地气的报道。
不仅如此,要写好统计新闻报道,制作一个抢眼的标题非常必要。例如,2016年4月蔬菜价格上涨,全国菜价组团上演“窜天猴”:“姜你军”“蒜你狠”“向前葱”……不少报纸以此作出了《疯狂的蔬菜:从“论斤称”到“按个买”》,单看标题,就非常吸引人眼球。
五、学会“挤水分”,揪出统计数字中的“地雷”
虽然统计部门是权威部门,但因为数字录入等原因,并不能保证每个数据准确无误。记者揪出统计公报中可能有问题的数据,更能保证自己报道的真实性。
如何防差错、“挤水分”?一是注意年份、计量单位等明显差错。二是注意数据同比环比幅度有无差错,分项数据相加与总数据有无出入。三是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与市民感受有无大的出入。如果存在差距,需要解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因为统计口径的原因,两个部门同一天或同一周发布的数据会“打架”,也就是数据不一致。这就需要记者与相关部门沟通,从中获得权威数据。
笔者曾亲历了一件事情,有一年市发改委和市统计局同时发布全市经济运行情况。但在表述过程中,两个部门某些指标有细微差别,最终还是以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因为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更具权威性。
只要初学者明白了统计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注重图表制作和标题推敲,写出一篇各方认可的统计新闻报道并非难事。
G212.2
A
1674-8883(2016)21-0215-01
廖雪梅,重庆日报经济新闻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