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出镜记者的知识素养

2016-02-28梁艳春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素养语文

梁艳春

(宁夏广播电视台 都市频率,宁夏 银川 750002)

浅谈电视出镜记者的知识素养

梁艳春

(宁夏广播电视台 都市频率,宁夏 银川 750002)

知识素养是包括出镜记者在内的媒体人都应该修炼的基本功。知识素养主要表现在语文功底和知识储备两方面。

出镜记者;语文功底;知识储备

电视新闻报道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新闻从业者有句名言:“最好的新闻在现场”,而一篇出色的现场报道离不开出镜记者的表现。正因为此,电视新闻报道对出镜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什么是出镜记者

出镜记者一般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出镜记者必须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抛头露面出镜头,二是要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

多年来,观众对出镜记者最直观的感受应该是来自中央电视台,让观众印象最深的也是央视的出镜记者。从1997年香港回归、2003年抗击非典(SARS),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再到8月的北京奥运会,这些重大新闻事件给我们的印象非常深刻,而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表现也令人记忆犹新。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报道中,记者李小萌在路上遇到一位灾区老人,正走在与下撤村民们相反的道路上。李小萌对老人说:“慢走啊,小心点,口罩戴上。”背影渐远的老人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回头向记者说了句“让你们操心了”,此时记者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镜头前潸然泪下。相信当时观众都会为这段出镜动容。

“新闻发生的时候我们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前往现场的路上”,凤凰卫视的这句口号成为当今电视人的新闻理念。尤其是在新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充分利用传播上的自身优势,强化传播的时效性、真实性和现场感,满足受众在较高层面上的期望值和探求欲,已经成为各大电视媒体提高新闻节目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出镜记者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重视。

电视出镜记者如此重要,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打造出镜记者呢?

二、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知识素养

出镜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记者的外表、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没错,良好的气质、得体的外在形象、流利的语言表达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每个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此外,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对新闻事件的逻辑分析能力、对现场的驾驭能力等。培养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必须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全方位打磨。但出镜记者的知识素养则是基础中的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素养是包括出镜记者在内的媒体人都应该修炼的基本功。但是从实际工作中情况看,不少媒体人忽略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忽略了语文这门学科。

对语文的忽略可能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多年来,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语文课并没有被放在一个应有的高度。这样一来,使得记者对语音、字义、造句、文章语言组织等的掌握不踏实、不牢固,会直接影响出镜记者的表现。而对语文的忽略也导致不少记者轻视阅读、忽视知识的积累,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底蕴问题。

(一)出镜记者的文字功底

电视媒体离不开对人物的采访,既然有对人物的采访就有同期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字幕或者唱词。在实际工作中,从一些年轻记者、包括实习记者甚至工作多年的老记者在内,字幕里经常有错别字出现,而最常见的就是“的地得”的应用。我们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就教我们如何去区分。表示动作的词前面用“地”(土也地),这一点一般不会出错,但是如果是一个表示动作的句子前面用什么样的“de”,很多人就搞不明白了,而且“得”的用法,经常和“的”搞混,这是一个经常让记者们晕头转向的问题。

文字的这些细节虽然看起来是小事,但当它们不断出现在字幕上和荧屏上的时候,就会让观众质疑媒体、对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的素质。

组词、造句是我们从上小学时就接触的,当你对单个字的掌握不透彻的时候,势必影响到组词、造句的正确性、感染性和表达力。为什么有些出镜记者在出镜的时候往往表现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呢?除了紧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字的底蕴不够。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些出镜记者的解说似乎还说得过去,但是不少出镜记者的三四句话是经过反反复复的前期拍摄,甚至在后期制作的时候进行修改补缺而来的。新闻事件要求记者倚马可待、立等可就,但如此不扎实的文字功底怎么能胜任出镜记者的工作,怎么能胜任新闻报道直播工作呢?

(二)出镜记者的知识储备

白岩松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你必须是个杂家,作为一个主持人也是这样。新闻不会因为你的专业而发生,不会说对这个行业感兴趣就老发生这方面的新闻。我们随时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好准备。”

这里所说的准备,就是对知识的储备。对出镜记者来说,这一要求应该更高,尤其是对在直播状态下的出镜记者而言,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广泛的阅历,才能具备新闻敏锐性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控制新闻现场。

敏感的“东突问题”是怎么回事?作为普通人也许没有必要去详细了解,而媒体人对此茫然无知是说不过去的。如今,许多记者不了解“东突”问题产生的历史、宗教、文化以及政治根源,并且,一些年轻的记者压根不愿去查阅相关资料,去搞懂这个问题,面对新事物、新情况,这样的态度又怎么能成为一个“杂家”呢?

几年前,曾有一家省级媒体报道过动物园老虎产崽的消息,面对可爱的小老虎,出镜记者是怎么来表达对小虎崽的喜爱之情的呢?他说:“小家伙长得虎头虎脑的,可爱极了。”用虎头虎脑来形容老虎,犯这样的错误显然是对成语意思理解有误造成的。

出镜记者所面对和反映的是整个社会,这个社会包罗万象,一切的文化基础知识都要认真学习、熟练掌握,除了语文,还包括政治、历史、哲学、经济、法学、心理学、教育学、体育、音乐、天文、医学、生物学等。记者的知识面宽了就能够融会贯通,才能做到既是“杂家”又是某一领域的“专家”。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把基本功做扎实了,扎实到字、词、句,扎实到深入阅读、广泛涉猎,才能进一步做好出镜记者,才能胜任这份工作。出镜记者要摒弃“重形象、轻内在;重年龄、轻阅历;重口齿、轻素养”的观念,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镜头前表达自如,使现场报道更加精彩。

G214.2

A

1674-8883(2016)21-0174-01

王丛明(1982—),男,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影视动画专业,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硕士,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影视动画,新媒体的教学及应用。

梁艳春(1972—),女,宁夏中宁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猜你喜欢

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六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五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