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综艺节目改编电影的市场准入分析
2016-02-28莫浪
莫 浪
(武汉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电视综艺节目改编电影的市场准入分析
莫 浪
(武汉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近年来,随着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与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制作电影版上映,获得票房大卖,由此受到社会各界的热议。对于综艺节目改编电影的成功,在电影生产者眼中这些综艺电影却是祸患无穷。其用较少的成本短期内就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而且伴随着无数差评,是一种扰乱电影市场的行为。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存在即合理”,电影应该尊重市场的选择。为此,笔者试图用经济学及新闻传播学方面的知识来多角度探究综艺电影,分析其给电影市场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综艺电影的市场准入规范。
综艺电视;改编电影;市场准入
一、综艺电影的异军突起
2014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爸爸去哪儿》,由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旗下的天娱传媒与广东蓝色火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及中国最大的民营传媒娱乐集团光线传媒联合出品。该片取材于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拍摄周期仅为5天时间,却收获了近7亿元人民币的高票房。
二、综艺电影的界定
国内出现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由电视综艺节目衍生而出的所谓的“电影”,其实并不是电影,只是一种略加改动、然后搬到银幕上向观众收费的综艺节目。以《奔跑吧兄弟》为例,片子全长约88分钟,去掉开头、结尾字幕、中间回顾和铺垫,实际上比电视版还要少20多分钟。比起电视节目中撕名牌的各种设定,电影显得太过随意,影片画面也有粗糙之嫌,整体观感就像在大银幕上看电视。《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从诞生之始就与电视节目一脉相承,难以让人将其定义为“电影”。
三、综艺电影的社会舆论反响及原因分析
(一)高票房与低评分
对电影的评价,一般都体现在票房与观众评分上。在以往的实践中,大多是票房与评分相辅相成,不会产生太大的落差。然而综艺电影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状。此前,斩获将近7亿票房的《爸爸去哪儿》在时光网和豆瓣的观众打分仅为5.6分和6.3分。而《奔跑吧兄弟》在时光网和豆瓣的观众打分,在经历了一个周末的发酵后骤降至4.0分和3.2分。
高票房与低评分同时出现,也不难窥探其原因。受众买单并不代表喜欢。《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之类的综艺电影打的是亲情牌,尤以吸引儿童为主,进而产生了吸引家庭集体观影的巨大票房号召力。吸引一个儿童观众,等于吸引了一个家庭。在观影欲望异常强盛的当下,这类综艺电影上映无关影片的意义与高度,观众只求一乐。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现象:上映后各大影院笑声一片,下至幼儿园小朋友,上至六旬老人都在影院里开怀大笑。这样一来,高票房也就不难理解了。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类综艺电影带给观众的只能是短暂的欢乐,并不能满足受众对电影的审美需求,故事情节平淡,也没有太多绚丽的视觉体验,就电影的标准而言,显然未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所以评分的一路走低,也是必然。
(二)电影业内人士的担忧
有资深记者计算过,《爸爸去哪儿》拍摄时间为5天,取得了7亿票房,平均每拍摄一天转化为1.4亿收益,堪称“史上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电影”。
首先,从影片制作周期上看,这对于正常的电影生产者而言,无疑就是个极大的冲击。电影市场专家蒋勇表示,正常拍一部电影需要筹备的时间非常长,即使投资数百万元的小成本影片也大都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像一些名导演的大片则往往要拍摄个一年半载,更不要说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时间了。
面对“综艺电影”制作周期短、圈钱快,诸多电影从业者开始坐不住。“六天就拍摄完成,还获得很高的票房”,让冯小刚非常担心,“这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
这样的担忧并非毫无必要,与电影业一样,这种类似现象在图书界已经出现多年,当那些根据热点现状派生出来的圈钱小说轮番上市,如婆媳小说、婚恋小说、育儿小说等大行其道时,中国真正的文学发展就变得举步维艰了。因为很多人都为了商业和市场而定向写作,读者的品位也难以得到提升。
(三)主流媒体的力挺
相对电影业内的一致声讨,主流媒体对综艺电影的态度似乎要好得多。《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第一大报,在导演冯小刚轰综艺电影后,随即发表评论指出其实为“混淆视听”。从中不难看出,在电影的监管方为“综艺电影”亮着绿灯。
十八大以来,提倡的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国产电影产业仍然是以市场为导向,无论以何种方式,能赚到观众口袋里的钞票就是本事,而在综艺电影身上也同样适用。综艺电影要大卖,必须建立在综艺节目大火的基础之上。《爸爸去哪儿》火了,它拍成综艺电影才有人看;而对于不知名的综艺节目,即使制作成电影,也是没有市场号召力。并且,并不是节目火了,电影就必然火,这是需要一定基础作保障的。《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的电影版都遭遇了市场的冷遇。每年大火的节目数量有限,拍成电影也火的又要打一个折扣,这就决定了综艺电影的数量不会太多,也就不会对一般电影市场产生太大的冲击。从这个角度而言,电影从业人员的担忧也许是过多了。
电影市场,主管部门的手什么时候该伸,什么时候不该伸,应该有边界。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影,不管是贺岁片还是综艺电影,都在必须管理之列。然而,光凭综艺二字,“制作周期短”“赚的钱多”就要禁掉,于法无据,于理不合。这样的呼吁,体现了腐朽的“权力通吃”意识,是让政府过度干涉微观经济运行。
四、中国电影的市场准入现状
“市场准入”一词来源于英文“Market Access”或“Market Entry”。简单地说,即政府对市场进入的规制,它是作为政府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市场经济中进入门槛的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在中国,对于电影的管理制定有《电影管理条例》,也专门设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行使相关的职能。对于电视综艺节目进入电影银幕,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准入门槛。因此,只要有相关必要的资质,综艺电影进入电影市场在目前是畅通无阻的。而在传媒融合与传媒集团发展的今天,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与浙江广电集团走在国内市场的前列,在综艺节目改编电影的过程中就会轻而易举。而对于一些传媒欠发达的区域,成功打造出高票房的综艺电影,可能性是很小的。
电影从业人员对综艺电影侵入电影市场的不满,显然不会成为电影管理方限制综艺电影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依据。因此可以断定,在中国观众媒介素养和审美水准得到较大提升以前,综艺电影还会长期存在,以满足受众强烈的观影需求。
国际综艺电影现状。就目前而言,综艺电影纯属中国人民首创。在电影业高度发达的美国,以及在综艺节目高度发达的韩国,始终没有综艺电影的身影。这一点,值得中国的电影人与媒体人反思。
在美国,与中国综艺大电影最接近的电影类型,当属NBC电视台热播节目《周六夜现场》衍生出的电影,这个已经开播40年的节目从1980年的《福禄双霸天》开始制作衍生电影,至今已经有11部之多,包括《福禄双霸天》《福禄双霸天2》《反斗智多星》《百战天虫》等。然而这些作品与中国的综艺电影依然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这些电影都是走的标准故事片流程,由节目中的小段子衍生而来,有着严格的导演编剧团队,是按照标准好莱坞模式的故事片拍摄手法,而非综艺节目类的拍摄手法,并且国外观众也不允许看到综艺节目手法拍摄的电影。
而在韩国,情况更是不容国内电影从业者乐观。在中国收视率红火的两档代表性综艺节目皆脱胎于韩国原版,虽然观众基础都很好,但中国版的《跑男》却“更进一步”,短时间捣鼓出一部衍生电影,让收视率与电影票房挂钩。然而在韩国,目前尚没有综艺节目改编电影的先例。一方面,韩国自身电影制作量大,一年有几十部,电影市场已相对饱和;另一方面,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及审美需求较高,粗制滥造的综艺电影根本没有市场竞争力。
尽管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在国内有很高的票房成绩,但这些电影却无一例外地并未走入海外市场。《芝加哥太阳报》认为,“在中国,大量的观众愿意为这些电影买账。但如果走到海外市场,这些电影会贻笑大方”。
[1] 谢新洲.媒介经营与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3-24.
[2]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37.
[3] 佚名.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67-89.
[4] 曼昆(美).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M].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7-68.
[5] 戚琪然.韩国综艺节目的探析与借鉴研究[D].扬州大学,2013:55-56.
[6] 沈清.《爸爸去哪儿》热播对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启示[D].内蒙古大学,2014:45-46.
[7] 李海玲.湖南卫视综艺节目联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12-15.
[8] 王筱萌.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媒介营销研究[D].郑州大学,2014:67-68.
G222
A
1674-8883(2016)21-0156-01
莫浪,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