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视谈话节目形态及“谈话场”的建构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周 静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浅析电视谈话节目形态及“谈话场”的建构

周静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00)

摘要:谈话是人际间思想、情感互动最基本、最普遍的口语传播活动。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通过大众传播,来展示人际间自然谈话过程或交流过程的节目形式。优质的电视谈话节目在于构建智慧的“谈话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将选题、主持人、嘉宾、观众等各种谈话元素聚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形成智慧的“谈话场”。

关键词:谈话节目;观念形态;表现形态;“谈话场”

迄今,与人交谈和吃饭、睡觉一样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的信息共享行为”。[1]简言之,谈话是一种人际口语传播活动。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据各方著作文献考证,电视谈话节目引自海外,始于20世纪60年代,风行于80年代,源于国外电视的“talkshow”节目,其字面的意思是“交流的展示”。港台地区音义与地译结合为“脱口秀”,突出了交谈者不事先备稿,“脱口而出”的自然与机敏。通常,电视荧幕上有专访和谈话两大会话节目类型,此文所述电视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邀集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2]

1996年春季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开播,声名鹊起,成为中国电视界掀起电视谈话节目热潮的标志性事件。从此电视谈话节目风起云涌,群起而效之,一发不可收拾。世纪之初那股热潮一直延续至今,然而需正视的是,当下我国电视谈话节目数量虽多,但节目质量、幕后智囊团的功底、嘉宾的电视表现力、主持人对于谈话主题的驾驭能力有高有低,有优有劣,参差不齐。笔者以为,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之中,曾盛极一时的《实话实说》节目也已停播,开始和结束均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不足为奇。更准确地说,是中国电视观念的转变影响了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轨迹。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观念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观念上的转变,这种转变在电视上表现得更加直接。中国传媒大学胡智峰教授把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具体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视纪实,第二阶段是电视栏目化,第三阶段是电视谈话,第四阶段是电视直播,第五阶段是电视游戏娱乐。在电视纪实阶段,从主题先行发展到主题后行;从记录结果、结论到记录过程;从摆布拍摄到跟踪拍摄;从抓取共性和典型到抓取细节和个性,整个观念更加开放了。而电视栏目化则解决了规范运作的问题,带来了规模化效益,这种效益包涵两方面:一是名人效益,从创作主体来讲,它推出了一大批名人,如名记者、名编导、名主持人;另一个效益是培养了观众,栏目化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欣赏水平。由于有了纪实的探索,有了栏目化的探索,电视谈话节目对应的节目形态和样式才得以成熟。

三、电视谈话节目的形态发展

笔者认为构成谈话节目的核心要素有三个:事件、话题和人物(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围绕事件或话题展开。纵观荧屏上谈话节目的播出形态,电视谈话节目大致可分为事件类谈话节目和话题类谈话节目。事件类谈话节目又可细分为重大事件同步直播谈话、日常时事评论谈话。事件类谈话节目着眼于新闻事件进行选材,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新闻背景做深度梳理,并加以形势走向分析以及结合嘉宾内在储备的观点表达与评论,如《新闻会客厅》《今日关注》。话题类谈话节目没有明显的主人公,可分为情感话题类谈话节目和新闻话题类谈话节目,常是多个嘉宾在节目中通过意见的交流、观点的表达,形成碰撞、共振和思辨,节目凸显主题性、引导性和思辨性,如《实话实说》《对话》《今日观察》。

四、“谈话场”的建构

谈话相较于讲话,最大的区别在于双向性。在谈话的同时,整个谈话的现场和过程都形成了一个“场”,这是一个多种信息相互交流的系统,谈话双方共享信息符号。随着谈话的深入,信息和情感不断流动,逐步积累,并且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及时反馈,形成一种“互动的场效应”,很容易唤起受众的共鸣和共情。

(一)事件类谈话节目“谈话场”的建构

事件类谈话节目的场是隐性的开放,嘉宾在封闭的演播室内,将新闻现场的记者报道和前方通讯社的消息源引入,使得演播室这个封闭的场所体现的是开放的场,始终有新闻事件的现场画面和信息的注入,形成“评论式的谈话场”。

事件类谈话节目的亮点是对新闻事实的观点解读和角度引领。因此,要建构一个积极的“谈话场”,其参与成员(主持人、嘉宾)须具备三个谈话要素:一是谈资,无论是嘉宾还是主持人,对新闻事件本身需要掌握大量的事实资料,如此“谈”起来才有一定的权威性;二是谈品,每一个参与谈话成员都要顾及其他交谈对象,不把谈话当成个人讲演,共同促进提升谈话深广度;三是谈技,参与谈话者需有较佳的谈话能力,有一定口才,思维链条清晰,语言表达能力佳。

(二)话题类谈话节目“谈话场”的建构

话题类谈话节目的开放性直接体现在现场,这不仅表现在大多数节目中邀请两名或两名以上嘉宾,偶尔还有现场观众的参与,甚至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把现场内外连接起来,表现在参与节目的人员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表达意见,甚至形成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形成“思辨式的谈话场”。

话题类谈话节目现场的人员构成通常比事件类谈话节目更复杂。构成一个良性的“谈话场”,主持人掌控着节目的进程,让观点充分展示。准确的开题,适时的转乘,冷场时的“升温”,跑题时的逆转以及精当的总结是合格“主人”的职责所在。嘉宾的职能在于对话题有回应的智慧,展现见仁见智的多种看法,表达针锋相对的犀利观点。现场观众应以积极、探索的心绪跟随嘉宾一起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表达见解。所以,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各司其职,全情投入,各方助力在现场营造一个智慧的“谈话场”。

五、结语

尽管谈话是人类惯常的言语交际活动,但大多数人往往习焉不察。于电视谈话节目而言,真正要谈出水平,谈得对、谈得清、谈得巧,让人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难度还真不小,真是“谈何容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