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基础教育设置媒介素养课程的可行性探讨

2016-02-28耿凯丽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可行性媒介青少年

耿凯丽

(烟台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0)

中国基础教育设置媒介素养课程的可行性探讨

耿凯丽

(烟台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0)

21世纪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第二个世纪,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各种各样的媒介“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接触媒介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让青少年以理性、批判、正确的方式接受、认识、处理信息,已经成为亟须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媒介素养;基础教育;可行性

21世纪,由于媒介技术与经济的进步,传统媒介快速地更新与洗牌,各种新媒介被发明并迅速更新换代,媒介的触角也延伸至更大的范围,在年龄方面呈现低龄化趋势,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也更加先进。然而信息洪流中泥沙俱下、龙蛇混杂,媒介的低龄使用人群由于认知水平低,容易受到有毒有害信息的侵袭。所以,从低龄阶段便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亟须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一、在中小学阶段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智能手机、PC电脑广泛普及,导致青少年网民数量上升。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10~19岁群体占比为20.1%,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比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1]第二,青少年认知水平低,媒介使用能力欠缺。第三,信息泛滥,有毒有害信息充斥生活。青少年通过媒介信息获得对外界的认知,但是信息泛滥、有毒有害信息也借由媒介手段影响青少年的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信息疾病。

二、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媒介素养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20世纪,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将媒介素养课程列入基础教育课程中,或者将媒介素养融入某些学科中,作为国民必备的一种素质加以培养。我国台湾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已经贯穿了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各个阶段。

从大陆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媒体素养研究起步晚,研究主体主要是一些新闻传播学院的学者和有关青少年教育的社团组织,力量比较单薄。迄今,我们依然没有专门针对中小学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也没有一本针对中小学学生群体公开出版的媒介素养教材。

三、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基础教育课程的可行性

学界已经有许多专家与学者关注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并对比发表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研究资料。笔者在整理查阅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媒介素养在中小学开设的可行性进行探究与思考,并就将媒介素养引进基础课程的设想进行了调查研究,广泛访问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与教育人士。根据资料分析结果与调查结果,就媒介素养教育引进中小学课堂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媒介素养引进基础教育课堂具备可行性的表现:

(一)年轻网民处于受教育阶段,便于集中教育与管理

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10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8%,在全国达到了98%。按照我国人口接受教育的年龄,3~19岁年龄群体的青少年正处于受教育的阶段,青少年普遍接受教育的情况,为媒介素养集中教育与管理提供了天然的教育环境与条件。

(二)教师资源充沛,招聘、培训简便

教师来源问题,发现被调查者普遍建议学校应招聘具有媒介专业背景的教师,小部分人认为也可对在职的语文教师、信息课(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媒介涉及的专业大类是传播类专业,下属专业中新闻专业、广播电视等专业是系统接受媒介相关知识的专业,这类专业的学生正是天然的媒介素养教师来源。

(三)课程设置可操作性高

媒介素养课程可以作为每周例课进行,也可以讲座的形式在每学期进行,也可以融入其他相关课程中,方式十分机动灵活。第一,直接作为例课每周进行,以山东省为例,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山东省初、高中有统一的课程安排计划,在文化课之外,还设置了信息课、艺术类课程、体育课、社会实践课等,此外每学期设有3课时的综合实践类课程,供地方学校灵活安排。第二,以主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主题讲座形式有别于课堂,更具有灵活性、生动性,而且主题鲜明,劝服效果更佳。第三,融入其他课程,媒介素养课可以采用类似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融入课程中。

(四)课程形式与内容设计简便易推行

被访教师们认为,内容方面应鲜活生动,以学生易懂易行为宜。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笔者认为,应该围绕媒介涉及的传播基础理论与新闻理论,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认识媒体上的信息为目标,使学生知晓网络新闻信息与一般信息的生产机制,培养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这些内容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向学生教授,力求达到内容简便易懂,内容形式吸引学生有兴趣观看的效果。

我国台湾学者吴翠珍提出了台湾电视教育的内容。第一,观看行为之管理—电视接触的目的;第二,节目真实性之区分—电视媒介的特质;第三,说服性信息的理解—说服性信息的特征;第四,媒介生态与组织—电视霸权。[2]目前,我国台湾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贯穿了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各个阶段,为媒介素养教育在大陆的推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四、结语

信息时代的信息洪流越来越大,信息送达延伸范围更加深入彻底,对人的影响更加深远,为了帮助青少年提高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对年轻一代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十分有必要。笔者总结前人资料,针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与探究,探讨媒介素养课程在中小学基础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希望可以为媒介素养课程引进中小学基础课程做一些有益的探究与助益。

[1]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CNNIC,2016-08-03.

[2] 陈洁.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媒介素养课程标准设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3] 孙卫国,祝智庭.媒体素养教育:现代教育新理念——国内外媒体素养教育概览[J].电化教育研究,2006(02):13-17.

[4] 张艳秋.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5(2):11-16.

G642.0

A

1674-8883(2016)19-0324-01

耿凯丽(1991—),女,山东菏泽人,烟台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猜你喜欢

可行性媒介青少年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青少年发明家
阅读疗法及其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探索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