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调查性报道的采访提问技巧及应用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当事人价值

郭 薇

(中国环境报社,北京 100062)

浅析调查性报道的采访提问技巧及应用

郭 薇

(中国环境报社,北京 100062)

本文分析了调查性报道新闻价值判断方法、采访路径,介绍了调查性报道的逻辑链条、写作的“十大黄金原则”,以及调查性报道的写作技巧及妙用引语,使调查性新闻报道既客观真实,又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调查性报道;采访;提问技巧

一、调查性报道的新闻价值判断

新闻价值观念体系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价值要素。新闻价值标准和要素则是判断新闻有无价值的一个重要参考。通常来说,选择新闻的标准和要求体现在七个方面:

第一,影响力。这是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力一般是指新闻对社会或受众构成的强烈冲击。在平常接触到的新闻报道中,需特别关注人物、结果、受众范围、影响程度等因素,如果新闻报道的人物声望越大,那么新闻报道的价值就越大。如果新闻报道的影响程度越大、范围越广,则新闻报道的价值越大。比如2016年中央电视台对里约奥运会的现场报道,其受关注程度很高,那么其新闻价值也就越大。如果新闻报道的受关注范围越广,则新闻报道的价值则越大,同理,其他因素亦然。第二,及时性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情的及时报道。它是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一个基本要素,其主要体现为时间新和内容新两个方面。新鲜是新闻的一大特点,必须是对新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另外,它也是对以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的报道,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第三,接近性就是指新闻报道要有一定的地域性。一般来说,对本地区进行新闻报道,本地区人们的关注程度会比较大,反之,受关注的程度则会较小。另外,若新闻报道的事件在以前遇到过,则往往会引起所在地居民心理上的恐慌和担忧,如连环抢劫案、杀人案等。第四,显著性是指新闻报道的对象具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容易引起较大的关注,那么其新闻价值也就越大,如“三聚氰胺”事件、“乔任梁事件”等。第五,异常性是指发生的事件出乎人们的意料,仅凭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无法对其做出解释。追求新知和关注离奇是人们的天性,往往容易抓住人们的眼球,制造轰动效应。这也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比如各大媒体对娱乐圈明星的私生活的曝光,前不久发生的“王宝强离婚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解读。第六,冲突性是指发生在人与人、组织之间的冲突,甚至毁灭性事件。比如前段时间新闻爆出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电信诈骗的猖獗,同时也给当地政府部门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还有前些年发生的“富士康跳楼事件”,这也引起了人们对基层员工的关心,也极力促成了企业对管理制度的改革。第七,人情味是指对身处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的处境的关怀和跟进报道。这也是判断新闻报道有无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呼格吉勒图冤假错案”引起了全社会对司法改革的强烈呼吁,也引起了社会公众对参与该案当时的办案人员的不满,斥责其办案程序粗糙、流程简单、急功近利、缴公邀赏的心理,要求启动冤假错案纠正机制和对当事人的赔偿,并对涉案真凶进行严惩,对参与办案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还有,前不久发生的“兰州交通大学文博学院的教师开除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民办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深刻反思,制度是人制定的也是为人服务的,所以要存满人情味,存满对教职员工的人文关怀。

二、调查性新闻报道的采访路径

调查性新闻报道的采访一般是按照路径进行的。第一,深入到调查现场,对新闻当事人及目击者进行调查。例如,焦点访谈,通过对知情人和目击者的采访,还原事件的真相,探寻问题及背后的深刻原因,为有关部门进行制度改革提供参考建议和行动方案。第二,为了深刻揭露事情真相,保证当事人及涉事者的权益,需要寻找更多的参与者和目击者,以期减少误判,逼近事实真相,还当事人清白,如人民检察院对案件的起诉。第三,采访和调查对方当事人和目击者,记录事件的发生过程,比对双方当事人和参与人的说法,看看有没有不一致之处,以期更准确的揭示出事件的真相。第四,采访有关政府部门及参与人对调查事件的看法,了解官方对该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及下一步的行动,以获取更大价值的新闻报道素材。第五,寻找“第三方”,尤其是无利害关系的,确认新闻事件的真相,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和公正。第六,听取权威人士及专家的看法。在对权威人士采访的过程中,要认真记录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引用到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对于未经核实、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新闻信息源务必认真核对,务求客观真实,绝不能主观臆断、以偏概全,呈现一家之言。

中央电视台大型寻亲公益栏目《等着我》,其就属于调查性的新闻,聚合了民政部、公安部、明星、专家、志愿者及各大媒体等多方力量展开寻亲。其节目报道的路径基本上就是按照如上路径进行的。

三、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写作逻辑

调查性新闻报道的逻辑链条一般如下:第一,发生了什么事情?要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等新闻因素报道清楚。比如“沈阳运钞车大劫案”“3.14打砸抢烧事件”等。第二,事件的利益方都是谁?要对事件中涉及的当事人、参与人、目击者等人员的关系进行理顺。第三,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事件?要对事件涉事方展开调查,弄清这些人各自的说辞及解释。第四,要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持续跟进该新闻事件的处理情况,掌握导致该事情发生的关键因素,使新闻报道更深入、更客观和更真实。第五,要横向查找导致该事件发生有无其他关联情况,力求全面报道该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以找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给当事人及其他利益方一个公正的、合法的、合乎道德的交代。

四、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调查性新闻报道在写作的过程中,务求遵循写作的“十大黄金原则”:第一,真实性及对他人境况的关切比个人名誉更重要。新闻报道务求客观真实,不得存有主观臆断之嫌,不得歪曲报道事件的真相,要关切他人的生活境遇,尊重他人的隐私。第二,没有依据的、未经核实的事情不得报道,以免引起社会恐慌,避免对当事人正常生活与生产秩序产生干扰与破坏。第三,对新闻事件中的关键事实必须反复核实,不得存有任何侥幸心理,以免因疏忽大意引起对当事人形象和声誉的伤害。第四,新闻报道讲求时效性,但不能为了追求时效而不加核实、不加调查的乱报道,应该尽量为当事人提供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第五,严格准确性,不准确的新闻不报道。第六,新闻报道的写作不能慷慨陈词、义正辞严,不能抒情浪漫,不能带有明显的主管色彩,而要客观、真实、公平和公正,尊重当事人的意愿。第七,新闻的写作和报道必须严谨,措辞使用正确,表达客观真实,内容考虑周全。第八,新闻报道的写作要讲求严肃,不能为了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而肆意的添油加醋和无中生有,不能带有玄幻、悬疑性质。第九,新闻的写作不能太过绝对,事件真相的显露往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就要求新闻写作要根据事情进展逐渐推进。第十,新闻的写作与报道要把所有的真相都揭露出来。报道不能流于形式,而必须树立全局意识,透过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便更好地认清事物,遵循规律。

五、调查性新闻写作时的妙用引语

调查报道中,引语的运用会使报道增色,让新闻可读、更真实。但引语的运用有讲究,引语多用短句子,除非必要,不要大段大篇幅使用引语,把引语打碎、揉进叙事当中,尤其是内容关键部分使用短句引语会显得生动。一个自然段的结尾使用引语,既保持传达意思的原汁原味,又起到意味深长、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语、叙述搭配要恰到好处。在一些报道中,引用的通病是:他说、他又说、他强调说、他指出、他表示、他强调指出。我们要学会把“他说”的内容改为陈述,完成事实的稳定叙述。

笔者第一次进行暗访的时候,被暗访企业发现并遭到了围攻,其实当时也很害怕,但必须保持镇定,义正辞严地和违法企业进行了对峙,最终笔者的第一次调查性采访全身而退。

笔者认为调查性采访的前提,就是要有一颗正义的心,有胆量、有担当是调查性采访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个问题,也是笔者要讲的重点。就是如何使调查性采访更扎实,问题更有深度。

首先,充分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筛选有价值的线索。线索基本来自三个方面:部长批示、报社选题、群众来信。前两个就不用说了,由于现在的环境问题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很多人为了一己私利,会把不是环境问题的事件,当作环境问题来反映,如拆迁补偿款、竞争对手的恶意诽谤等,所以新闻来源一定要注意筛选。二是,前期的准备工作。调查性采访要涉及的环境问题方方面面,有水、气、声、渣,环评问题啊、标准问题、法规啊等。所以,前期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包括相关行业整体情况,也就是大的背景,只有掌握了大的背景,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才能使采写中的问题设置更有针对性。此外,还要了解具体的法规、政策,因为一般的调查采访都涉及非法排污,所以我们甚至要了解具体行业、企业生产的工艺和污染治理的工艺和设施。拿到采访线索,我们应该在前期了解什么?报道需要哪里素材?需要采访哪些人?报道涉及的环保以及相关行业知识?根据报道内容,收集一些涉及该区域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资料也许会有所帮助。

其次,现场采访。深度的调查性报道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现场调查,这要视情况而定,但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企业违法的证据,这里面抓住,不是说一定无病呻吟,或者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要找到充实稿件内容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对人的采访。一是对现场的调查。现场采访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暗访,也是关键的部分,暗访的最关键因素就是要注意掌握和收集违法企业不可推翻的证据,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二是对采访对象的提问。这个也是获取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也是稿件内容能否更加深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原告”,也就是提供线索的人。如果有举报人、线索提供人员,那么就可以直观地了解整个事件,但是决不能因为他的话改变你公正的态度。另一个是,被告的采访。一般的污染事件,我们针对的都是个别企业,或者一个地区,那么地方政府或者环保局在某些时候既是被告,又是第三方。所以,在采访时与地方环保局的接触很重要。很多时候地方政府或环保局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很难给记者提供较多的素材。这个时候,我们在采访过程中首先应该把环保局作为第三方来采访,不暴露真实的采访目的。另外被告除了环保局,一般都是企业,对于这些采访对象,可以说,也可以不说,可以说真话,也可以说假话,因此,在最短时间内让被告放下心里戒备,是很重要的。

再次,第三方的采访技巧。第三方的采访会使你得到更具体、鲜活的东西,甚至是前两方得不到的材料。一般的第三方,可以是当地的居民、企业的员工。如果老百姓长期因为污染而影响生活的话,这个时候进行采访就相对比较顺利,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碍于某种原因有所顾忌。可以根据报道需要变换自己的角色。比如一次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采访,当地是有名的“艾滋病村”,其实采访的内容和艾滋病没有关系,但在和村民了解情况的时候,就假意做艾滋病工作方面的调研,首先破除了当地百姓的心理防线,慢慢地得到了需要的材料。

[1] 曹中霞.论调查性报道的原则和度[J].中国地市报人,2015(11):48-49.

[2] 吴慧娟.我国调查性报道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2015(04):161-163.

[3] 刘浩轩,甘露.电视调查性报道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视听,2014(03):85-87.

G212

A

1674-8883(2016)19-0240-02

郭薇(1963—),女,四川成都人,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新闻写作和理论。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当事人价值
我不喜欢你
什么是当事人质证?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