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闻类电视节目的个性语言表达

2016-02-28杨海燕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甘肃省语言表达电视节目

杨海燕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 媒资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浅谈新闻类电视节目的个性语言表达

杨海燕

(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 媒资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视语言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所包含的内容也相应增多,传播的渠道也相应变多,标志着新的文明已经来临。如今,受众对电视节目的高需求,凝结了人们对于当下社会现状的看法和诉求。因此,个性化的电视节目语言表达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

新闻类电视节目;个性语言表达

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作用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电视语言的结构同文字语言不同。文字语言是一种线性的水平结构,是由文字一种因素构成的简单结构,而电视语言则是一种多维多向的立体结构,是由多种艺术形式和多种技术手段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电视语言的构成因素很多,如摄影、美术、解说、音乐、音响、文学、戏剧、采访、主持、同期声、字幕,以及特技、录音等技术手段。而这些不同的构成因素和表现手段在电视语言中的合作是多声部的合唱或重奏,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在具体的电视新闻工作中,我们一直强调新闻作品要具备深刻的主题思想、典型的新闻事实和完美的表达形式,今天笔者想要探讨的是新闻个性语言的运用和与时俱进的新闻语言表达形式。因此,如何运用这些电视语言更好地为节目服务,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媒体在新闻节目中频繁出现“某某强调”“某某指出”“一是什么”“二是什么”等字眼,画面表达比较单一,其公式化、呆板、陈旧的表达方式让人感觉枯燥乏味,降低了受众的关注度。特别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每天都会产生数以百万计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载体有传统的电视、广播、电影,还有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媒体组成,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即使再渺小的个体都可能成为一个新闻源,以前的媒体是传播节点,现在变成了具体的个人。一条短短的140字的微博,也许就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引发我们心灵深处某种灵魂触动,打动受众的往往正是那些非科班出身的,却具有个性化的普通个体。

新闻类电视节目主要是正面宣传,同时兼具批评报道,那么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如何使正面宣传和批评报道脱离公式化等枯燥的表达方式,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使新闻作品更具吸引力呢?笔者认为:

第一,“提高”,要提高记者的思想境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要有达到一定的新闻理论水平和哲学水平、文学水平,以及较丰富的法制知识和社会知识等。否则,记者就捕捉不到有效的新闻信息,不能引起千万受众的共鸣。

第二,“常新”,报道的内容一定要新,角度也要新,画面表达更要时时创新。这样的新闻,写的是干部和群众需要的新经验、新知识、新人物、新思想,只有新的东西才能抓住读者。创新的画面表达也会让受众眼前一亮,如图表、动画、航拍视角等手段的加入,会让画面更加丰富,表达更加立体。2016年春节,央视制作的系列新闻《回家的路》,就将纪录片的手法运用到新闻中来,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是情深意切,朴实深沉,在特殊的年节氛围中,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第三,“深广”,记者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生活经验,还要有纵观时事的眼光,这样才能使所写的通讯作品内容更加深广。2012年,笔者制作《关注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的节目,通过长达五六年参加甘肃省人大环资委组织的陇原环保世纪行,经历了聚焦祁连、关注生命之水、直击违法排污、聚焦渭河等一系列活动之后,看到了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了解了甘肃省农业环境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还有待提高,全社会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这样,才能切实体会和报道甘肃省农村环境堪忧的现状。因此,在制作节目时可以纵观时代,突出深刻的个性表达,最后荣获了甘肃省环境好新闻一等奖。

第四,“情真”,记者对自己所写的人物或事物要有感情,有感情才能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笔者在制作《为了最后的美丽》的专题片时,采访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尹寿永,全程跟踪拍摄他的工作——给尸体化妆,从早上三点半起床开始,披星戴月赶到单位,为正常死亡或者非正常死亡的尸体化妆,一是给死者最后的尊严,二是安抚亲属的心情。这种常人难以接受的工作除了全程共同感受,否则很难理解这项工作的艰难,也正是因为深入理解才能触发感情,使作品带着记者,特别是女记者的个性化表述,打动观众,打动评委。

第五,“时代感鲜明”,记者要敏感把握时代感,敏锐地找到当下社会的心理状态,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傅园慧用“我已经使出了洪荒之力”霸占了屏幕,“泳坛泥石流”用极具个性的表达方式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感。这种新鲜而又有趣味的真实表达,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体现出了社会心理的变迁。在多变的网络时代,新一代摆脱传统表达,标新立异,用创新的语言表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催生了一种新的语言——网络语言。笔者认为,在新闻中恰当地使用网络语言能够更加贴近民生,引起受众共鸣。

说到底,电视语言变化越丰富,体现出的表达需要就越多,多角度的电视语言其实是一场新的文明革命和传播革命的重要标志,也就是受众对电视节目的高需求凝结了人们对于当下社会现状的看法和诉求。如今,新媒体和网络话语环境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电视节目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坚守电视节目冲击力、感染力、直观性强的特点,在这些特点上下功夫、做文章,紧抓“内容为王”的主旨,才能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G220

A

1674-8883(2016)19-0236-01

猜你喜欢

甘肃省语言表达电视节目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