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综艺电影”的市场特征——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2016-02-28申美琳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综艺爸爸

申美琳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浅谈“综艺电影”的市场特征——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申美琳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综艺电影,就是将热播的综艺节目改编成电影在院线上映。它以节目本身为基础,用电影化的手法对其题材、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再加工的特殊表现方式,目的是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使得综艺节目的传播效应达到最大化。2013年,引爆综艺荧屏的《爸爸去哪儿》在2014年春节档推出的同名大电影一经上映,8天突破5亿票房,创下华语电影票房最快破5亿的记录,引来社会各界对于综艺电影的广泛关注。由此,综艺电影的市场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都成了时下人们关注的热点。

“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市场特征

一、“综艺电影”的概述

从广义层面来看,凡是采用幕布投射影像的影片,都属于电影的范畴。这是电影发明最初的定义。然而发展至今,在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制作者还是观众,都早已将电影规划到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那就是故事片。故事片是以影像和声音为主要方式进行叙事的电影作品。由此可见,综艺电影是具备电影构成要素的,其主要表现方式依旧以综艺为主,内容上围绕节目题材进行艺术再创作,可以看做是对电影题材的补充和丰富,也从客观上促进了电影在结构上的创新。美国人将MTV电视台综艺节目《蠢蛋搞怪秀》改编成电影《蠢货》,一时间风靡全球;由NBC电视台热播节目《周六夜现场》衍生出的电影已多达11部之多。我国最早将综艺节目改编成电影可以追溯到2009年,湖南卫视将当时火爆荧屏的选秀节目《快乐男声》改编成电影《乐火男孩》。其后,由《中国好声音》原班人马改编而成的《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快乐家族成员倾情演绎的《快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2015年春节档上映的《奔跑吧兄弟》等综艺电影相继涌入市场。

二、以《爸爸去哪儿》为例看“综艺电影”的市场特征

(一)拍摄周期短

借着《爸爸去哪儿》的东风,2015年春节档两部《爸爸去哪儿》系列电影,《爸爸去哪儿2》《爸爸的假期》陆续上映。综艺电影已经成为综艺节目最热的衍生品。我们知道,正常拍摄一部电影所需的时间非常久,即使是投资百万的小成本电影,就拍摄周期来看也需要1~2个月,还未算上后期制作的时间。而综艺电影拍摄周期相当短,《爸爸去哪儿》的拍摄仅花费5天,《奔跑吧兄弟》2014年12月1日在三亚取景开机,2015年1月30日即与全国观众朋友们见面,可见其制作的速度之快。

(二)品牌效应突出,营销成本低

品牌效应,是指由品牌为企业带来的效应,它是商业社会中企业价值的延续。在传媒行业激烈竞争的背景下,电视要想继续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品牌化建设是必经之路。湖南卫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引进与本土文化较为接近的韩国综艺节目并重新包装设计成为一档全新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选择在北京灵水、宁夏沙坡头等6个不同类型的村庄里进行12期节目录制。通过趣味性内容建设、多元化营销等多种方式使得“爸爸去哪儿”这几个字跳出“节目名称”的局限,节目自播出以来,收视一路飙红。根据杂志《收视中国》对于2014年我国综艺节目的收视分析,《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第一集播出时的收视率就在71个城市中达到1.35%,后续几期的收视率水平连续攀升,最高一期的收视率更是达到了5%以上。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逐渐被培植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以其亲和力来强化媒体辐射功能和信任度,把受众资源转化为商业价值,带来超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实现了目标效益最大化。

高收视率无疑降低了电影营销宣传的成本,电影的上映正好弥补了第一季节目完结的空档。这就是综艺节目带来的“爸爸热”体现在电影上的效果。

(三)档期选择合理,消费群体覆盖广

档期作为电影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电影票房成败的重要因素。据CSM媒介研究数据显示,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观众构成分布在各个年龄层、职业以及各个学历上,女性观众占据60%,说明当下社会女性更注重对于家庭情感诉求方面的表达,男性观众占据40%,这对于唤醒部分受众对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回归有着重要作用。在年龄分布上,25~34岁的年轻观众占据最多的市场份额,其次是45~54岁的观众,时值25岁的花样少年的父母们大多已年过半百,下班后回到家与父母一起观看《爸爸去哪儿》似乎是这两个年龄段观众群体最多的原因。综艺节目的观看人群必定是贡献电影票房的主力军,广泛的受众将《爸爸去哪儿》塑造成适合全家老小一起观看的家庭电影,而成熟的档期营销策略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在中国,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选择在这一天将电影版《爸爸去哪儿》投入市场,是最佳的选择,也似乎为成功的票房埋下了伏笔。

三、《爸爸去哪儿》的经验总结

《爸爸去哪儿》7亿的票房以及高口碑在中国电影圈内迅速刮起了一阵综艺电影热潮。就综艺节目本身而言,接地气的剪辑手法,不断更新的内容形式,注重百姓与明星互动的人性化设计,以及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正确引导,都为以“同质化”作为代名词的中国电视综艺界注入了一股新鲜力量。《爸爸去哪儿》已经成为中国综艺的品牌和标杆。

综艺节目的成功自然会带来广泛的消费群体,突出的品牌效应缓解了营销成本的压力,再加上合理的档期、明星效应、新浪微博、视频网站、广告投放,甚至是手机游戏、图书等,多媒体多渠道的宣传,最终创造出《爸爸去哪儿》7亿票房的神话。然而,综艺电影也并非十全十美,快餐式的文化产品通常具有短暂性,它们与主流文化产品相比缺乏足够支撑其生存的生命力,没有丰沃的土壤。短期利益引发跟风、项目开发过度、影片本身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制片方倘若不及时作出调整,很可能最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槽点无数,贻笑大方。

[1] 张爱华.与时共舞:美国电影档期研究[J].电影艺术,2005(4):15-19.

[2] 谢耕耘,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21.

[3] 汪献平.中国电影品牌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115.

[4] 程文.我国电视传媒品牌营销的研究现状分析[J].现代传播,2010(7):147-148.

[5] 赵晖. 2014综艺节目收视分析[J].收视中国,2015(2):23.

J905

A

1674-8883(2016)19-0193-01

申美琳(1993—),女,江苏盐城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综艺爸爸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我和爸爸
爸爸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爸爸冷不冷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