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真人秀节目主持人的选拔方式和角色定位

2016-02-28吴倩倩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真人秀主持人

吴倩倩

(南阳理工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浅析真人秀节目主持人的选拔方式和角色定位

吴倩倩

(南阳理工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当前,电视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的选拔方式和角色定位都在发生变化,“泛主持人化”的选拔方式使更多的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走向成功,“去主持人化”的角色定位让真人秀节目看起来更加连贯、真实。

真人秀;主持人;选拔方式;角色定位

“真人秀”是中国式的译名,它起源于欧洲,流行于美国,原名为“Reality TV”即“真实的电视节目”,多指由普通人(非演员)在规定的情景中,按照预定的游戏规则,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做出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电视节目。[1]虽然这种节目类型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很多国外成熟的真人秀节目,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这些电视真人秀节目中,除了都具有引进国外版权、以游戏竞技为主、符合我国受众的接受需求等特点外,还具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共同点——主持人的选拔方式和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本文就电视真人秀节目中“泛主持人化”的选拔方式和“去主持人化”的角色定位这两种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使主持人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能够发展得更好。

一、“泛主持人化”的选拔方式

较之法学出身的撒贝宁、文学出身的张泉灵、滑稽演员出身的周立波等非专业主持人的成功,真人秀节目中的教授蒋昌建、歌手胡海泉、舞蹈家金星等人的“跨界主持”水平无疑也是可圈可点的。一般来说,这类跨界人士被选中担任主持人除了符合真人秀的节目性质外,也包含着“明星化”“符号化”的传播理念。

(一)以节目性质为选拔宗旨

真人秀节目包含“真”“人”和“秀”,节目的终极目的就是把“真诚”“真实”的“个体”“秀”给受众,在“秀”的过程中,面对非专业主持人出现的“瑕疵”——并不十分规范、标准的普通话和语言表达,观众会表示原谅甚至更乐于接受,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真实”和“真诚”,更加贴合节目的制作理念。以江苏卫视推出的科学类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为例,主持人蒋昌建现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其担任《最强大脑》节目主持人时,不仅没有任何主持经验,而且已将近50岁。这样一位高龄、零经验、跨界的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主持风格单一、用词单调等,但这并不会影响观众对他的喜爱,在他拥抱亲吻崩溃大哭的选手时所表现出的真诚更是感染了亿万观众。主持人这种真实化的缺点和真性情的风格也是真人秀节目中“秀”的另一个构成因素。

(二)以专业背景、社会知名度为选拔依据

目前,电视真人秀节目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不同的主题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更加专业的制作团队,其中包括主持人这一参与元素。“在真人秀节目中,‘跨界主持人’的专业背景、职业身份和对节目的深度参与(如以选手、评委、导师等身份参与节目)使得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先天优势。”[2]例如,在音乐类的真人秀节目中,选择一位专业音乐人担任节目主持人的好处在于:首先,这位音乐人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熟知音乐的制作流程,具备评判选手专业好坏的能力;其次,在音乐界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有长期伴随的歌迷、具有“明星化”的收视“绑架”;再次,对音乐节目能够全方位地深度参与,不管是对选手的实时点评还是节目流程的把握都会更加专业和自然。以上这些是播音主持专业科班出身人才所不易具备甚至是不可能具备的主持优势。

二、“去主持人化”的角色定位

主持人在当今火热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逐渐被边缘化,失去了传统主持人作为节目或者栏目的标识性、符号性的突出地位,呈现出主持功能被简化、出镜频率被精简的“边缘化”存在趋势。更有甚者,有些热播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竟然不再设置主持人这一节目角色,转而被大量字幕、画外音和VCR所取代。

(一)主持人地位的“边缘化”

在传统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是节目中不可或缺的、有着重要辨识度甚至明星标识的重要角色。不管是在节目的开头、中间的串词还是结尾的总结,主持词往往都以大段形式呈现。除了向观众介绍节目流程、节目规则,还要进行实时点评、不停重复赞助商信息。这种频繁的出场和解说显然不再适合当今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游戏性、竞赛性、连续性和故事性等特点,观众更加向往节目演员的出场。对于节目的流程、规则以及点评工作也由现场的嘉宾和专家担任,主持人在整档节目中仅起着节目板块过渡和传播赞助广告的作用。

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职业主持人华少较之他以往主持的《爽食行天下》《我爱记歌词》等节目,创作空间被明显压缩,主持人的功能被音乐导师那英、庾澄庆、汪峰等嘉宾所代替。根据对《中国好声音》第4季第2集的统计,在时长89分钟的节目中,主持人的出场时间仅为68秒。节目中不仅没有了主持人的长篇大论,而且连结尾都以字幕和画外音取代了主持人出场。除此之外,主持人的舞台站位也变为了侧台甚至是幕后。

(二)主持人角色的“消失化”

如果说主持人地位“边缘化”对职业主持人来说是一种努力提升自我的动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受众记住并且喜欢上自己是一种生存的目标的话,那么主持人角色的“消失化”无疑是对职业主持人的重磅一击,给主持人这一职业敲响了警钟。在真人秀节目充斥电视荧屏的今天,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真人秀节目火遍大江南北的同时,主持人这一角色却在节目中失语了呢?

在《奔跑吧兄弟》《爸爸回来了》这两档盛极一时的真人秀节目中,完全取消了主持人的设置,通过解说和字幕来完成节目的过渡。例如,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中一般是通过演员本身读取任务卡的方式完成上下环节的过渡,在游戏过程中,游戏规则则以字幕并配上丰富卡通形象的形式出现。显然,从传统的万众瞩目到当今的角色消失,电视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的口语传播作用输给了节目视听的冲击力、选手故事的吸引力以及嘉宾解读的权威性。

[1] 苗棣,等.美国经典电视栏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04.

[2] 李伯冉.电视真人秀节目主持人地位与角色的再思考[J].戏剧之家,2014(15):112-113.

G222.2

A

1674-8883(2016)19-0177-01

吴倩倩(1986—),女,河南周口人,艺术学硕士,主要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真人秀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调查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