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脱口秀节目对电视脱口秀节目的挑战——以《晓松奇谈》为例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高晓松语言

孙 赫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网络脱口秀节目对电视脱口秀节目的挑战——以《晓松奇谈》为例

孙 赫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新媒体视频主持类节目也应运而生,其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正全方位地深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娱乐方式。本文通过对目前关注度极高的网络脱口秀节目《晓松奇谈》进行全面解构,从语言与言语层面、传播渠道层面分析其对传统脱口秀节目的挑战。

网络节目;脱口秀;《晓松奇谈》

一、引言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手机等媒体兴起,流媒体技术的成熟,使音视频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实时传输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网上看视频。移动视频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力应用之一,占据所有移动流量的59%。而各大视频网站也抓住时机,推出自家出品的网络自制节目(如自制剧、微电影、自制节目等)。传统电视的垄断地位也因此而动摇,电视行业也如其他传统媒体一样,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和挑战。本文就针对以上现象,研究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的盛行对电视脱口秀节目带来了哪些挑战。

二、网络脱口秀《晓松奇谈》节目概述

文化类脱口秀节目《晓松奇谈》,于2014年6月6日在爱奇艺视频网站正式上线,每月4集,每周更新。节目固定以著名音乐人、制作人、导演高晓松为主讲人,每期节目设定不同的主题,通过聊天的方式讲述天文地理、海外见闻、中西野史,视角新颖独特,并在讲谈的过程中穿插设置幽默的动画以及历史影像资料。高晓松将他读过的书、行过的路以及所有思考的问题,通过《晓松奇谈》传递给观众。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了热议并迅速走红,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好评和追捧。节目首期播放量高达1070.8万次,现在基本每集的播放量都在700~1000万次之间。在新媒体发展、媒介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背景下,分析《晓松奇谈》这一高收视率网络脱口秀节目成功的原因,对探究网络脱口秀对电视脱口秀的挑战具有借鉴意义。

三、语言与言语层面的分析

(一)市井话口语对标准普通话的挑战

市井化语言是来源于市井街巷里形形色色人物生活中的语言,这类语言是当地群众生活的写照,是符合市井百姓情感、心理和思想方式的语汇和说话方式的话语形态,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方言俚语、民歌民谣、口语化和通俗化的地域性语言等。这类语言在叙述抒情、说理描景等方面具有风趣、鲜活的美学特征。

标准普通话是中国不同民族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通行于中国大陆以及海外华人、华侨间的共同语言。以广播电视为例,我国要求新闻媒体要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传播信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代表新闻媒体的严肃性,也是对全社会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示范。

目前,大多数网络脱口秀节目突破了传统新闻节目的条条框框,正如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的讲述风格和话题点评那样,整个节目的语言生动且口语化,点评犀利精辟,偶尔会加上幽默、搞笑的调侃。怡然自得的谈话风格形成众多网络自制节目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更加符合互联网受众网络化、个性化、年轻化的需求。他以市井化语言来点评一些所见所闻,不仅通俗易懂,还产生了普通话所没有的表现效果,包括在网络视频页面还大量运用“吐槽”“公知”等网络语言,迅速吸引了广大网民的关注。

(二)视听元素对传统节目空间的挑战

从视觉角度来看,整个节目播放过程中高晓松拿着扇子,悠然地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就像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在向听者分享自身的故事和感兴趣的事,整个空间充满了人文气息。每一期的摄制地点、场景布置都会根据节目主题精心选择,用以烘托故事氛围,给观众更好的带入感,不会像传统电视节目一般场景保持呆板不变。例如,讲到武林、镖局的时候,节目以幽谷竹林为背景,仿佛让人置身于武侠小说中;讲到关于足球的欧洲杯时,场景选择在球迷最喜欢的酒吧,还装饰了许多关于足球的饰品;讲到青楼文化时,背景设置成以红色为主色调的青楼场景。此外,特效字幕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网络特色的表现方式。在高晓松讲述的时候会不时在屏幕上跳出对话框,里面是对高晓松当时讲述内容的一种调侃,文字和幽默表情符号相结合,产生一些诙谐幽默感,让人忍俊不禁。这个表现方式就和传统的媒介表现方式大不相同,网络化的表达更加灵活多变,配以形式多样的传播符号,增加了节目的感染力,带动了节目的趣味性,让节目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从听觉角度来看,节目开篇淡淡的背景音乐衬托高晓松飞扬洒脱的文字,随着主题曲的响起,将观众循序渐进地引入到节目中。另外,《晓松奇谈》的音乐元素也很丰富,依据不同的内容和环境,背景音乐也随之变化,恰到好处地贴合主题气氛,更好地带动观众情绪。

四、传播渠道层面的分析

(一)台网互动对传统电视播放的挑战

在网络视频节目兴起之初,人们更多地认为网络节目是对传统电视节目的补充,网络节目的制作成本低、效果粗糙,通常会选择一些“三俗化”的话题来吸引大众眼球。但是《晓松奇谈》以其高标准、高质量、高内涵的制作水准,成为网络视频节目的亮眼之作。其涉及话题包含历史人物、政治军事、民族风俗、奇闻轶事、社会热点等,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与文化内涵。听众既能从高晓松幽默诙谐的讲述中得到放松,又能及时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并从晓松的亲身经历及感受中受到启发,使节目的整体品位由低端上升至高品质,每周五播出的节目也吸引了固定的受众群体。在节目网络播出逐渐成熟后,制作方将相关自制内容也投放到了传统媒体中,如《晓松奇谈》节目的前身《晓说》就曾将一期内容《晓说——艺术:北纬30度之印度》在浙江卫视纪录片中播出,之后便在浙江卫视每周日、周一的21:30固定播出。实现了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的网络与电视双平台播放,拓宽了网络脱口秀节目的传播渠道,使网络脱口秀节目的受众更加广泛。同时,借助电视台精致的制作效果和电视台的传播效应实现台网联动,形成良性循环,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线上线下互动对单向传播的挑战

《晓松奇谈》除了每周在视频网站爱奇艺播出外,还致力于打造一系列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和周边产品。线上互动中,视频节目特有的“弹幕”设置可以让观众及时发布节目短评,使网络视频的传播成为多向互动的传播行为,还可增加观看节目的趣味性。观众在看节目的过程中实时发表评论,观众评论得越多,讨论得越激烈,节目就越吸引人,点击量就越高。此外,主持人高晓松在爱奇艺的泡泡圈、个人微博、节目官方微博微信、爱奇艺视频主页,都可以对节目进行宣传并与观众形成互动。观众可以直接在视频下方留言区发表评论与他人分享,甚至可以通过高晓松的微博与他互动或者提问,高晓松有时会在节目中回答观众的提问。此外,观众还可以将希望了解的内容留言给节目组,节目组会根据观众的反馈确定下期节目内容。线下的一些活动,包括高晓松与节目有关的主题演讲、见面会、签售会等,通过高晓松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和分享,更加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网络脱口秀线上线下的互动模式改变了传统电视节目单向传播的缺陷,让广大受众也融入节目的设计制作中,这也是网络脱口秀节目能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1] 夏亮.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脱口秀兴起的思考——以《麻辣书生》为例[J].南方电视学刊,2012(4):74-76.

[2] 曾纪滔.对网络脱口秀《晓说》的传播学思考[J].新闻世界,2013(4):149-150.

[3] 姚星阳.网络视频与传统电视的差异性对比研究——以网络视频自制节目《晓说》为例[J].新闻界,2014(14):51-53.

[4] 张龙浩.网络脱口秀节目传播策略分析——以优酷网《晓说》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14.

[5] 马为公,罗青.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72.

G222

A

1674-8883(2016)19-0147-02

孙赫(1991—),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高晓松语言
语言是刀
高晓松交友不在多
友情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高晓松将客串《白夜追凶》第二部
找个理由帮朋友
日常语言与播音语言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
我有我语言
高晓松醉驾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