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梁启超的舆论观在当下之义

2016-02-28孟雪锋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梁启超报刊国民

孟雪锋

(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浅析梁启超的舆论观在当下之义

孟雪锋

(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梁启超(1873~1929),出身于地主家庭,自幼饱读诗书,师从康有为,倡导维新变法。1895年创刊的《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他27年报刊生涯的出发点(1895~1922)。在此期间,梁启超的舆论观不断成熟,其舆论观的成长历程贯穿了整个报刊生涯。本文以梁启超的舆论观为切入点,探寻他的舆论观对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

梁启超;舆论观;五本八德

一、舆论的定义

梁启超认为,“夫舆论者,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对舆论的解释是“公众的言论”。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李良荣则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里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和态度”。而广告事业鼻祖叶明勋却在他的毕业论文《舆论的形成》中提出,“舆论并不一定是大多数人的意见,有时多数人抱冷淡态度的时候,则少数人的意见,只要能成为更有力的意见,也可以形成舆论”。在当今时代,可能会更多地把舆论定义为,报纸或者网络等媒体通过一些新闻事件的报道而引起的广泛的社会影响或者讨论。

由此可见,舆论的定义非常多元化,人们都认识到了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到底什么是舆论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这些定义的核心都包含“人”及其意见,且都是公共、公开的。梁启超对于舆论的定义绝大部分核心内涵都被当代学者所继承和发扬,其对于舆论的理解仍然贯穿于当今社会。

二、舆论的形成

“衷于正理而适于时势者”,即舆论永远是崇尚真理的,而且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社会潮流的。梁启超认为,舆论来自于群众自发产生,其基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素养,顺应社会潮流表达出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态度。而如今对于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在包含了梁启超该观点之外,还附加了与此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舆论不仅源于群众自发,而且会源于某些政治权威有目的的引导,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一个是先从群众中来,经权威发面传播到群众中去,另一个是经权威方面的提出与组织,再传播到群众中去。

梁启超对于舆论的形成所提出的观点一直被当代新闻工作者所认可,且梁启超认为的“舆论一旦形成,力量十分强大”也在诸多社会新闻中得到验证,甚至强大到影响事件的整个走向。但是如今的一些新闻舆论却背离了“衷于正理”这个要素,这才导致了一系列假新闻的出现,从而误导大众舆论。当今时代的舆论或许更应该“衷于正理”,而不是“衷于利益”。

三、舆论的阵地及要求

19世纪的中国,报刊是主要的信息传播工具。由此,梁启超认为,“报刊是发挥、代表舆论的最有力的工具,而报刊想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常识、真诚、直到、公心、节制。”“五本”中的常识一条对报刊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水平作了规定,而真诚、直到、公心、节制,则对报刊从业人员的道德品格做出了不同方面的不同程度的要求。除此之外,梁启超还认为报馆及报刊从业人员还应具备“八德”:忠告、向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和下逮。“八德”中的“忠告”与“向导”两条明确规定了报刊从业人员的责任;“浸润”“强聒”“下逮”与“旁通”是对具体舆论操作的说明;“见大”与“主一”则是对新闻舆论原则的界定。

而在当代,这当然不仅仅是对于报刊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是对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新闻传播事业从业人员的要求。当代媒体人要想引导健全的舆论,必须以“五本”“八德”自勉,确定对自己的要求与自己的责任,控制舆论的范围与强度,要有所节制,防止因炒作化而造成巨大的破坏性影响。

当代新闻舆论的传播方式逐渐多元化,传播速度也达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新媒体时代,处置突发事件黄金4小时法则也逐渐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为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五本”“八德”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四、“造舆论”的条件与必要性

梁启超是新闻妙手,亦为舆论巨匠,他办的许多报刊都是在鼓动舆论、制造舆论、传播舆论、影响舆论。他认为,政治家为了国民利益可以“造舆论”,“其造舆论也,非有所私利也,为国民而已”。

“造舆论”必须要有其条件:站在广大国民的立场上、不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和舆论的核心内容不应该涉及国家安全。在当今的时代潮流中,“造舆论”并非那么简单的事,要注意度的问题:力度不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力度过大,可能会造成事件的整体失控,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媒体或政治权威在“造舆论”之前,应该多些必要的可行性思考。

“造舆论”是必要的吗?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在绝大多数的国民利益得不到较好的保护时,可以通过“造舆论”来造成社会影响,提升对于所反映出的问题的重视度,从而使得问题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这在如今主要体现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上。可见,通过“造舆论”来传播社会正能量,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政治家与舆论的关系

“格公者,非舆论之仆,而舆论之母也。”梁启超认为,致力于追求公正、公平的人是舆论之本源,而不是为舆论服务的。梁启超认为,政治家与舆论的关系不外乎“敌、母、仆”三种。在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也特别凸显:在敢于冲破世俗偏见时,政治家与舆论是敌;在舆论为国民造福时,政治家是舆论之仆;当政治豪杰企图为国民造福而“造舆论”时,政治豪杰即为舆论之母。

六、结语

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舆论观内容非常丰富。他的舆论观与现代舆论观并无断裂,而且现代舆论思想大都是传承与发扬其舆论观。探寻梁启超的舆论观,有助于当代媒体人认识把握舆论领域的发展方向。新闻从业者在行使其职能——造舆论,利人民的过程中,要注意新闻舆论导向问题,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1] 蔡国兆.梁启超新闻思想试析[J].新闻大学,2000(03):62-66.

[2] 钟珍维.梁启超思想研究[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272-276.

[3] 王昌焕.梁启超[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142-151.

[4] 李秀云.梁启超舆论观之演变及其成因[J].国际新闻界,2012(03):103-108.

G206.3

A

1674-8883(2016)19-0127-01

猜你喜欢

梁启超报刊国民
一直难忘
高地
百强报刊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梁启超的开场白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