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机媒介构建新场景的思考
2016-02-28付利雅
付利雅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对手机媒介构建新场景的思考
付利雅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现代媒介技术的革新在不断消解人们对场景的认知,手机媒介和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些新场景。本文对手机媒介引发的新行为和新场景进行分析,反思手机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手机媒介;新行为;新场景
一、手机媒介构建的新场景
“场景”一词最早是影视用语,指戏剧、电影中的场面和情景,其对应的英文Context又译作“情境”,情境更多是指行为情景或心理氛围,而场景更偏向于空间环境。广义的场景可以包含情境,因此,本文用“场景”一词来同时涵盖基于空间和基于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学者们公认为,对“场景”的提及较早的著作是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认为人们在互动时会根据场景的不同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梅罗维茨将物质空间上的场景扩展到电子媒介信息系统中,提出了“媒介情景论”。后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相继出现,尤其是智能终端手机的普及,场景的意义便扩大了。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6.20亿。手机俨然成为移动新媒体的代表,其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构建了网络信息场景。
(一)改变行为方式,塑造移动化场景
手机媒体正在消解一些场景。比如当我们要了解信息时,不会第一时间选择书本、报纸、PC端获知,而是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查阅。随着手机功能的完善,家庭成员间面对面交流互动越来越少,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从现实空间转移到虚拟世界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当然,手机在造成一些场景消失的同时,还对现实场景进行了改造。手机利用自身集便捷、移动、互联为一体的特性,塑造了一些新的群体,如常见的“低头族”,“低头”是这类人群共同的特征,他们的视线和智能手机相互交感直至难分难解。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手机在线上的不同场景间灵活转换,刷微博的同时可以网上购物、聊微信、逛贴吧……随着这些场景的转换,其行为表现也随之变化。
(二)打破公私界限,“公私场景”融合
戈夫曼的场景理论认为,人们都是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进行表演,社会舞台包括“前台”和“后台”,它们分别属于表演者在社会交往中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在互联网时代,上网行为被限定在PC端,人们在线上“公共空间”的表达在空间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媒介的产生和普及模糊了公私场景的界限,个体“后台”行为大规模暴露于“前台”,使“公共空间”中充斥着大量与私人相关的信息,晒照片、写日记、发表心情,一些私人领域的内容被有意无意地暴露在公共场景中,个人逐渐变得透明。
(三)功能设计人性化,打造体验式场景
麦克卢汉曾提到“媒介是人的延伸”。如今,手机成了人们兴趣和情感的延伸,在重新定义人们的生活。媒介化生存时代,技术在不断地贴合人类的生活需求,手机中的各种应用软件都是基于人类本身的社会行为及需求而发明的。社交类应用程序是“朋友圈”交往场景的延伸;支付类应用程序是购物、娱乐场景的迁移;手机LBS服务根据位置给用户推送个性化信息。除此之外,手机技术的更新使得虚拟场景变得更加真实,实现了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高度融合,如当下流行的3D手游、VR技术,多维立体空间从感官上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二、对手机媒介构建新场景的反思
(一)过度依赖手机,用户失去主体性
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手机的接触时间越来越多,每天用手机语音、视频、发状态、购物,甚至抱着手机入睡,手机已经成为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事物。人们开始根据手机的标准和模式建构社会生活方式,并沉浸其中无法自拔,逐渐异化为“屏奴”。在“异化”现象的驱动下,人们沉湎于手机构建的碎片化场景中,在良莠不齐的信息海洋里,对社会失去理性的判断与思考。最终,媒介技术成为控制和奴役人的工具。
(二)公私场景高度融合,社交行为线上与线下脱节
手机造成“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的高度融合,于是,人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以不断地自我表露显示存在感,拉近社交关系,热衷于通过线上社交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比如发布信息时会斟词酌句;关注有多少人点赞等行为。从表面上看,手机似乎增进了社交感情,减少了人的孤独感,但实际上,越是沉迷于虚拟社交的人,越是在现实中感到压抑孤单。智能手机的滥觞使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逐渐成了“手机人”。“手机人”生活在手机所构筑的“信息茧房”中,习惯于在自我的空间里长期使用手机进行线上交流,在线下却难以处理面对面的社交关系,造成线上不断自我表露,线下社交焦虑的现象。
(三)逃避现实,迷失在虚拟场景中
赫胥黎曾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是我们喜欢的东西。他担心人类在碎屑的社会中,沉迷于感官刺激,放纵于娱乐和游戏。手机媒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虚拟世界,在这里人们可以获得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可以在不同的场景和角色间转换。由于虚拟场景的真切,甚至比现实场景具备更加丰富的体验,导致人们分不清现实和虚拟的界限,甚至更愿意沉浸在虚拟情境中。再加上手机的便捷性,人们可以随时进入手机提供的虚拟场景中,疏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极易让用户产生摒弃现实社会角色、逃避现实社会责任的行为。
三、结语
新媒介的产生引发新行为,新行为构建新场景。如今,人们青睐于手机媒体构筑的新场景,未来新媒介将会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新场景也将会被人们所倚重。我们无法根据场景的利弊评价媒介的好坏,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媒介塑造的场景在赋予社会快速进步的同时,作为媒介使用者的人要始终保持社会主体性,认识到虚拟场景仅是现实生活场景的附属形式,要学会善用新媒介,善用新场景。
[1]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03):20-27.
[2] 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97.
[3] 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68.
G206.2
A
1674-8883(2016)19-0125-01
付利雅(1992—),女,内蒙古包头人,研究方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