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

2016-02-28袁千惠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公民媒介

袁千惠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5)

浅析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

袁千惠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5)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媒体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媒体表现形式。碎片化的信息传递模式,即时的信息共享以及网红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思维信息图景、生产生活模式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民新闻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在与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中,新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立足于对新时代公民新闻的研究,对这一新型信息传播类型进行简要分析。

自媒体;公民新闻;互联网

我国的新闻事业承担着把握舆论导向、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责任,既是党的宣传喉舌又需要如实反映人民的心声。信息化技术的更新换代,促使媒介传播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网民数量急剧上升。深入研究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与新时代下网民的心理特点成为做好新闻传播的关键,在新的形式变化下,公民新闻应运而生。

一、公民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技术环境

媒介传播形式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给公民带来新的互动平台与通信体验。随着博客传入中国,公民可以在社交媒体发布有关个人的信息内容。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以图文形式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出位的言行、夸张的言辞博得网民关注的内容生产群体。这一时期以芙蓉姐姐、犀利哥等网络红人为代表。在这一时期,公民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信息内容积极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的受众地位变化。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媒介形式的多样化,传统媒介传播模式的颠覆,公民实现了媒介角色的主动逆袭,话语权不再掌握在权威人士与媒介组织中。由此,公民新闻开始在媒介传播形态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媒介环境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失去受众的危险,需要在改革中谋求新的发展。传播环境的变化导致传媒市场的游戏规则需要重新洗牌。话语权的分散,受众地位的变化,媒介融合的趋势,导致公民新闻的出现。面对信息传播形态的变化,公民可以在第一时间以直播、微博、视频等多种形式在不同的渠道进行信息传播,分散在各地的公民已经成为新闻发布的潜在主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导致信息质量的筛选成为重中之重,传统媒体的深加工能够有效弥补自媒体的信息缺陷,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加工后报道出新闻真相。

(三)理论环境

随着媒介话语权的分解,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加强。提倡和维护新闻自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化的标准。为有效促进新闻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向发展,深化对新闻自由、新闻边界的理论研究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公民为了维持精神权利、自由表达的意志、监督舆论,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积极参与到新闻活动中来。自由新闻理论发展改变了公民的被动角色,理论的现实指导促进公民维权意识的表达。自媒体的信息表达方式消解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传统的评价管理方式被互联网的转发率、点赞数取代,沟通渠道的多样化与表达平台的搭建,降低了信息成本,帮助公民自主地进行意见表达与信息交流,促进公民新闻的产生与发展。

二、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特征

(一)传播主体的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者以官方媒体或权威人士为代表,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格局,每一个公民都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实现了传播主体的转变。公民主要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情绪特点发表信息,更多地表现出个人的意识特点。公民通常在自媒体上传播与个人关联度最高的信息,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导致公民新闻的出现立足于与个人的关联度之上,许多公民新闻的发布者大多以第一视角发布亲身经历的新闻事件,导致新闻的接近性与真实度得到了体现。

(二)传播对象的小众化

以往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大多采用大众传播的模式,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碎片化倾向明显,新奇、简短、快速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信息的接受者大多由有共同兴趣特点的人组成,呈现出明显的窄传播倾向。公民新闻的受众对象大多指向特定群体。对这一群体来说,新闻的价值由与自身的关联度决定,其多选择关注最能体现个人利益、个人需求的信息。

(三)公民新闻的内容特点

捕捉突发事件。公民新闻主要是在第一时间发布公民个人随机遇见的新闻事件,所以该类新闻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公民通过及时捕捉突发事件,运用身边的媒体工具,如手机、相机、DV等,在事件突发现场进行记录,在社交媒体上产生公民新闻。

直接表达民意。公民新闻在于公众将身边的新闻通过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在最大限度内体现百姓生活的原貌。自媒体渠道拓展了公民的表达权利,避开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环节,实现了民意的直接表达,帮助政府的有关管理部门直接了解百姓的观点与意愿,实现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激发与调动。

开放性。公民新闻的体裁选择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任何体裁、观点都可以在公民新闻中进行表达。自媒体上的公民新闻在最大限度内表达了公民意愿,实现了新闻的自由传达。公民可以立足于个人的兴趣爱好采写新闻,通过自媒体渠道,来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意愿,将传统媒体渠道无法表达的新闻体裁也进行表达。

三、结语

随着公民新闻在中国的繁荣,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日益突出。它不仅为传统的新闻理论创新带来了新鲜血液,也与主流媒体融合,促进了传统新闻媒体业务发展。但是公民新闻的诞生也加剧了对新闻价值、新闻真相的考察与核实,信息传播的便捷加速了流言与谎言的诞生。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发挥媒体渠道的多样化优势,并加大对新闻质量的考核是新时代对媒介工作者提出的挑战。

[1] 马歇尔·麦克卢汉(加).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189-193.

[2] 郑昀.浅析当前新闻策划中的误区及对策[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122-124.

[3] 廖声武.浅谈思维方式对把握新闻事实与优化访谈行为的作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6):108-111.

G210

A

1674-8883(2016)19-0119-01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公民媒介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