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黑暗中窥探生命的华光——从特稿写作角度分析《北京零点后》
2016-02-28陈禹毅
陈禹毅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100)
于黑暗中窥探生命的华光——从特稿写作角度分析《北京零点后》
陈禹毅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100)
新闻特稿长于叙事,是形式上的特别报道,内容上的深度报道,立意上的分析性报道。本文从特稿写作特性出发,以新闻的故事化、作者的笔触、作者的自我意识三个角度着手,试分析《人物》杂志经典特稿《北京零点后》,望能进一步探究何为新闻写作之魂、一篇成功的新闻特稿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特稿;新闻写作
《北京零点后》首刊于《人物》杂志,一经登载,立马引起巨大反响,《中国新闻周刊》等国内一线主流媒体争先转载。其从侧面表现了北京形象,刻画细致,深刻动人,得到读者一致好评,《北京零点后》更是超越了新闻报道本身,成为另一辑精妙绝伦的北京宣传片,稿件中的字句被大量引用,引发热议。
《北京零点后》与主流的刻画矛盾和冲突新闻叙事方法背道而驰,看似平淡无奇,但却蕴含触动人心的力量。
一、特稿的概念
《新闻学大辞典》中这样解释“特稿”一词:“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文字深入揭示事物本质,把问题说透彻的报道。它是一种深度的新闻报道,可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服务性报道、人物特写等,按这种定义,除消息以外一切新闻报道皆为特稿,涵盖太广。
二、赏析《北京零点后》
(一)新闻故事化
新闻叙事学在我国起步较晚。陈力丹教授说:“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的新闻事实的活动,便称作‘新闻叙事’”。何纯教授认为,新闻叙事学是“以新闻叙事文本为对象,以新闻学、叙述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等为学科基础的研究新闻叙事方法的一门边缘性学科”。特稿的一大特性就是用深入独到的语言、运用一定的逻辑结构,整合资讯、还原事件本身、将新闻故事化、将故事特殊化。
新闻叙事不同于文学叙事,文学叙事学起源于小说研究,小说是一种虚构的艺术创作,跟新闻有本质的区别。新闻扎根于事实,是对事件本身真实的复制,特稿不能跳脱出文学的审美情趣,即便可以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操作,其操作空间也是被真实性原则严格控制的,更与艺术创作南辕北辙。特稿之所以是特稿,在于它与其他新闻文体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即把新闻作为一个故事来讲述,激发人们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北京零点后》可以说是故事化的集大成者,作者并没有以个体为主线带出一个完整故事,而是选取了在夜间工作的40个行业工作者,这些看似碎片化的信息相互交织,传达出了共同的信号。40个不同角度的劳动场面勾勒出黑夜中的城市运行机制。透过这篇文章,在北京酣睡的人们知道了在他们安眠时,是哪些人维护北京城正常的运作,使北京的夜晚无畅地与黎明交接。文章很浅显,却意外地深刻。读罢全文,和演员陆毅同名的急救医生、偷挖古瓷片到潘家园卖的杨海龙、一张在5年内承受300吨睡眠重量的床、能调出怪异鸡尾酒“川朝”的调酒师周飞等形象跃于纸上,使我们知道了生活本就是如此色彩斑斓又光怪陆离,关键是你得去挖、去撬、去凿。
(二)写作笔触
作者的写作风格受利特斯《猎奇之旅》影响,用数据推动叙事。用92个故事串联起故事主线,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排列,而是以一定的顺序完美连接。以新生开始,带出急救医生的故事。北京每天有155人出生,99人死亡,全市医院共有94735个床位……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细细咂摸能感受到或温暖或哀伤的悲欢离合。
作者的选择给予了我们无限的遐思和代入感。随后用全城40万个监控摄像头当做急诊医生见惯的生死和警察维护稳定的见证,用来衔接这两部分内容。这样巧妙不突兀的衔接有很多,譬如“欲望正在不受约束地滋长”“没有人统计过北京有多少家酒吧”“大多数普通人在深夜的故事是不为人知的”等。同时,每一段都采用尽量简短的语句表达,这让我们在阅读时即能够快速地获得极多的讯息,又感受到文章奇妙的内在逻辑。
区别于传统新闻叙事手法的,还在于作者文学化的陈述手法和明显带有自我风格的描述性语言。
在描写出租车司机的段落中,作者大量运用如“竖起食指”“家住房山”“和蔼可亲”“至少有20个以上”“还有10多个”等描述性语言,不难看出作者在与受访者交流中所下的功夫。而正是这些入微的观察,将热情洒脱、见多识广、饱经沧桑的出租车司机形象展现得纤毫毕现。作者通过细节打造自成一派的“简单粗暴”式风格,足以证明这篇文章的可读性。
(三)作者的自我意识
作者的灵气就是文章的魂。一篇文章好不好,是由作者的自我意识决定的。业界对《北京零点后》褒贬不一,有人说这篇文章仅仅是职业现状的堆叠,没有难度,但凡是一个合格的记者就能够轻松写就,因此没有道理得到如此多的赞誉。此文确实是堆叠,但是有趣的堆叠。其次,新闻的好坏从来不是以难度划分的。再者,一篇特稿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在动笔之前做足了准备。先是在知乎上提问,从答案中筛选出40个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然后再利用各种关系网联系了从业者,到最后确定采访对象,所下功夫不可谓不深。采访时间是2月份,北京平均温度为零下2℃,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这篇文章终于定稿,小到电台主播说某段固定内容、触摸电台仪器放电棒的次数,大到出生率和死亡率,所探究细节不可谓不精。这其中的经过足以表明一个记者的态度。
文字记者和作家一样,二维的工作展示平台导致你无法从只言片语中发现每一个字付出了多少汗水。《北京零点后》可以是任何夜班族的故事,毫无例外的也是作者的故事。我们能从字里行间窥到这一幕幕“夜戏”中的主角,也不应该忽视力透纸背的作者的心血:为了一个准确数据劳神费时、遭受平白无故的质疑和不合作、因为突发状况把之前的计划全都推翻……而这些,都被作者云淡风轻地一笔带过。可见,没有足够的知识累积,就写不出深刻的内容;没有耐心细致的前期准备,就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采访工作;没有舍弃睡眠完成的深度采访,就不会有这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
[1]王天挺.北京零点后[J].人物,2013(2):126-132.
G212.2
A
1674-8883(2016)19-0117-01
陈禹毅(1992—),女,四川巴中人,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艺与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