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农家书屋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2016-02-28薛源
薛 源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城镇化背景下农家书屋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薛 源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大惠民工程,自开展以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百姓“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开创了全民阅读新局面。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家书屋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本文以吉林省S市X区的18个村农家书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深访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当地农家书屋的建设、使用、管理、维护、升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
城镇化;农家书屋;现状;原因;策略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变迁。2003年,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的发展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农村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根,农民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之载体,农家书屋则是由政府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旨在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和精神需求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1]农家书屋工程于2005年试点建设,2007年该工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2012年提前实现了“将农家书屋建设成为我国农村唯一全覆盖的公共文化平台”的目标。
一、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
笔者于2016年6月在X区18个村发放调查问卷27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34份,问卷有效率为86.7%。被调查者年龄为16~60岁农村常住人口,文化程度为小学到大学本科及以上,结合其家庭收入和职业身份,笔者做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农家书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统筹建设,政策倾斜,但知晓度不高
以吉林省为例,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积极推广全民阅读,吉林省自2008年起在全省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对行政村的全覆盖后,又于2012年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建设重点向老、少、边、贫地区倾斜,连续3年为贫困村、民族村屯书屋续建升级1200个。
然而,经过抽样调查,我们发现农家书屋的实际知晓度并不高,有效样本中仅有92人了解并使用过农家书屋,占比约39%;听说过并未使用过农家书屋的有67人,占比约为29%;从未听说过农家书屋的人数为76人,比重约达到32%。
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全国大部分农家书屋设在行政村村委会,农民除了有事需要找村干部办理外,平时几乎不去村委会,接触农家书屋的几率自然低;其次,则是由于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当地政府工作重心偏移,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再者,全覆盖不等同于覆盖好,地区政府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停留于表面,未深入贯彻,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例如,有的农家书屋只是在村委会会议室大门挂一块“农家书屋”的门牌,屋内空无一书;有的村将下发的图书随意堆放在村委会某一角落;有的村竟未设专门的书屋,农家书屋只存在于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报表中。
(二)读者借阅积极性减弱
据调查问卷中“您的阅读时长”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有158人日累计阅读时长为半小时以下,占比68%;半小时至1小时有62人,占比26%;1小时以上有14人,占比6%。“您喜爱的阅读方式”一项结果表明,如今农民更青睐于利用手机、电脑来获取资讯,网络、手机阅读的频率远远高于传统纸质阅读的频率。随机统计SH村农家书屋借阅情况,前来借阅图书的村民平均三五天一人。
以上各项数据综合指向一个趋势,即农家书屋的读者借阅积极性减弱。
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农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文化娱乐形式增多,“文化广场”“文化大院”的兴建对农家书屋的功能起到了一定的分化作用。比起读书看报,扭秧歌、广场舞等文体活动更能唤起农民的积极性。
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阅读方式介入农村文化生活领域,新媒体阅读替代传统纸质阅读,改变了农民的阅读方式,农家书屋传统的图书资源已然无法满足农民读者的需求。
(三)管理缺乏科学性、可持续性和长效机制
图书品种单调:当地农家书屋的图书资源是由上级文体局统一下拨的,图书类型缺乏多样性、针对性,阅读选择余地少,读者流失量大,农家书屋日渐无人问津。
管理经费不足:2012年,财政部出台《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自同年起中央、省级财政每年向中西部地区的每个农家书屋补贴2000元,然而随后并没有配套的具体细则出台,各地区对该办法的理解和实施也不同。有的地方领导思想认识错误,挪用相关款项用于解决财政紧张问题,有的地区根本未将农家书屋管理建设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最终导致农家书屋管理经费不足,后续运转没有资金保障。[2]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走访发现,18个被调查村的农家书屋,其中有5个村的书屋管理员为在岗大学生村官,其余13个村各指定1名村干部担任管理员,且都是义务兼职、无偿劳动。除了5个大学生村官文化水平在大专或大学本科以上,其他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多数是初中文化程度。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图书日常的整理、分类相关知识很欠缺,对于渴望从农家书屋获取知识的农民读者来说,他们不能起到引导、指导阅读的积极作用。
管理制度不完善:以被调查的18个村中的HF村为例,书屋开放时间为工作日的8:00 ~ 17:00,也就是村工作人员的日常在岗时段。而这段时间,村民正在田间地头劳作,去书屋看书是不现实的。此外,农村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多数建立在血缘、地缘等基础之上,[3]家家都可能沾亲带故,因此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无视借阅制度、图书外借等现象。
目前看来,农家书屋的管理无论是从图书资源、管理经费方面,还是管理人员和制度方面都缺乏科学性、可持续性和长效机制。
(四)阅读资源供需失衡,更新换代速度缓慢
随着城镇化发展脚步的加快,城乡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务农的人数在减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人数激增。有的近郊村甚至有升级为社区划归街道管辖的趋势,不少村民户口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与此同时,农民的阅读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据调查,被调查的农家书屋图书平均拥有量约为1500册,其中农业科技类图书有1100册左右,占比约73%,而结合当地具体村情,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应对养生、保健、文学小说类图书有更多阅读需求。此外,经过对被调查村村干部的深度访谈,我们了解到,当地农家书屋有近8成图书4年未更新,而更新换代的2成图书是由村委会自筹资金购入的。
农家书屋阅读资源更新速度跟不上阅读需求的速度,日久必会形成“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二、农家书屋发展的创新思路
(一)整合多方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农机书屋的建设与发展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的关注、支持、参与,紧紧围绕“企业或社会团体捐一点、包村单位帮一点、社会力量筹一点”的思路,整合多方资源,有效解决建设资金瓶颈问题。[4]还要与村级其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结合,在节约建设管理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书屋的利用率,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二)建设数字化农家书屋,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知晓度和使用率
可借鉴时下流行的“众筹”模式与APP研发技术,建立与互联网、商业众筹、公益捐助等不同领域相融合的农家书屋众筹模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一个“数字化农家书屋”的APP,用户只要持有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就能实现农家书屋24小时阅读,体验一种符合城乡阅读特点的全新阅读方式。[5]
可联合多方媒体,合力宣传,把“数字化农家书屋”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例如,可以在村委会安装无线网,在村民前来办事的时候为其提供“数字化农家书屋”APP下载二维码,有智能手机的村民扫一扫便能轻松安装。或由当地政府文化部门注册运营一个农家书屋公众号,定期推送好文、更新阅读资源。
(三)组织专业技术培训,提升管理队伍综合素质
书屋管理员的综合素质高低是农家书屋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多举办管理员培训班,聘请专业的图书管理员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对于兼职管理员可以适当给予一定报酬,定期进行考核,竞争上岗,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激发他们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四)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立法监督
完善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管理办法、明文规定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制定服务守则后,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应将书屋建设和管理纳入年度考核,对于成效突出的单位进行奖励,对于管理不到位的单位责令整改,定期汇报整改进度。
1846年,美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图书馆法,鉴于美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也应加快起草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农家书屋的健康有序发展。
[1] 江群.公共图书馆面向中学生的信息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8):5-8.
[2] 王少军.农家书屋的问题、成因与出路[J].河北学刊,2014(6):246-249.
[3] 陈莹,李静.我国农村阅读生态: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J].中国出版,2015(9):32-35.
[4] 徐杰飞.对从化市“农家书屋”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9(5):68-70.
[5] 汪萍.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的传播优势及模式探索[J].中国出版,2013(4):19-22.
G258.23
A
1674-8883(2016)19-0103-02
薛源(1989—),女,湖北荆州人,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出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