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移动互联网用户对嵌入式媒体的接触

2016-02-28高艺晋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嵌入式媒介个体

高艺晋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移动互联网用户对嵌入式媒体的接触

高艺晋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用户的社会生活形态。嵌入式媒体作为一个新的方式,也正逐渐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本文从用户自身因素出发,基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嵌入式媒体对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吸引并非完全受技术的影响,而是有赖于人们对于信息和效率的极度渴望、社会群体压力,以及巨大的社会关系成本和离线危机,与社会互动有关。

嵌入式媒体;移动互联网;社会心理学;用户接触

一、嵌入式媒体的发展及其特性

如今无论在哪,但凡有网络就随处可见低头一族,他们不与身旁的人交流,却习惯通过移动电子设备与他人联系。这些移动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通过移动端口与社会产生关联这一行为,也逐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的日渐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被逐渐开发出来。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使用率高达71.5%,成为带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力军。从基础信息交流、娱乐消遣,到网络金融、商贸交易,再到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其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并建构了一个搭建于现实社会基础上的网络虚拟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互动越来越多地在线上进行,发生在移动互联网用户身上的变化已经超出传统传播学认识中的媒介范畴,内化为用户的生活习惯。究其原因,除了技术革新带来的社会形态的改变,笔者认为,有待分析的用户接触行为还受到持续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已经深深嵌入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嵌入式媒体,指的是那些被长时间、高频率使用,并让人产生依赖情结的移动媒体,是用户日常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具有高黏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在信息交流层面,其往往整合了各种传播类型,除语言外,能够有效携带用户情绪等非语言符号,还原人际传播语境。这种媒体作为用户连接各类现实生活服务的中介式互动平台,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关系。人们花费大量时间依靠网络构建的拟态环境去获得现实生活的意义,并完成社会化过程。马克思在讨论人性观的时候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心理关系,如果将人与人之间的全部互动形式视为社会,那么,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便不容忽视。

嵌入式媒体对移动互联网用户日常生活的深度渗透及开放性等特征,使其建构的拟态社会更接近真实社会。越是逼近现实的人和现实中的各种关系,就越无法回避对人的情感、意志、动机、态度、思想以及行为等心理内容的关注。因此,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将人的情感、需求、态度及行为作为重要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剖析人与媒介的互动规律,从根本上解答嵌入式媒体为什么对移动互联网用户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用户对嵌入式媒体接触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一)对信息的渴望与时间效益的博弈

用户作为接触发生的行为个体,其背后存在一定的社会动机,表现为个体的社会认知需求与自我需求的满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在这个不断加快的社会节奏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生着改变。如今,人们若不在快速变化的潮流中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资源,就很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用户迫于社会压力,对信息价值存在期待,且对有效信息产生了强烈的知晓欲。因此,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需求也随之大大增加。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多元的媒体为受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和快速便捷的传播体验,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超载和泡沫化的困扰。从匮乏到泛滥,信息如洪流向人们涌来,让许多接收者不知所措。从客观上讲,这些铺天盖地的信息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对用户获取信息造成了影响,因为用户缺少的并不是原有意义上的信息,而是具有针对性和价值含量的信息。

在这样的状态下,用户若想要从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中去搜寻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现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迫于社会生存的压力和信息超载,人们亟需衡量时间效益与信息价值报酬,以追求利益最大化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嵌入式媒介让用户养成了一心多用的信息接收方式与习惯,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获猎自身所需要的信息,以此提高时间效益,如在浏览订阅内容的同时收听音乐或者聊天。在有限的时间之中让信息利用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就意味着取得了比别人更多的竞争优势。因此,能让用户在紧张的生活中相互交谈、传达知识、享受娱乐、获取信息的嵌入式媒体,渐渐成为用户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二)社会关系成本与离线危机

交流是最原始的人性特点,人类社会是作为一个交流共同体而发展的,群体社会是个体间交互作用的社会过程。近年来,移动媒体的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个体间的交流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使用即建立关系”。社会关系的确立与维护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持续不断的有效沟通,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社会关系成本。

另一方面,有效沟通的前提是信息交流畅通,这对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用户在网络社交上如果长时间出现离线或不回复的状态,信息交流单方面受阻,就容易被既有的网络群体所遗忘或忽视,慢慢地出现与在线社会关系脱节的状况。并且,离线的危机并不只是与在线社会关系的脱节,还在于个体放弃关系背后的信息利益,从而错过隐藏的机会和效用信息。

重新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网络社会关系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往往较高。因此,维系网络关系成为用户维系个人社会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很多用户不愿失去既有的网络关系,选择长时间在线,最终形成在线获得安全感,离线即会产生不安感,甚至出现焦虑的情绪。还有一部分人为了不丢失自己辛苦经营的网络关系或效用信息,会选择长时间后台在线,并设置新消息时时提醒的功能。

(三)社会认同与归属感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压力会引起个体行为或信念的改变。因为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个体在行动上会极力与社会压力保持一致,导致从众现象。个体的实际社会交往圈中,如果能够实现对自我和社会认知的认同,就会减少由于对社会压力的畏惧所形成的焦虑。就好像大多数人都使用了同一款媒体产品,为了获得群体认同或迫于群体压力,个体很有可能成为此产品的用户。

个体在群体的认同中能够实现自我和社会认知的认同,减少由于对社会压力的畏惧所形成的焦虑。网络为用户提供了线上重聚的可能性,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个体是分散无序的。但是,用户可以基于爱好、目标等因素的一致性来重新集结成群。个体可以在这个群体中强化自我的社会认同感,这种认同行为较现实社会的社交表达可能具有更显性的特征,如利用夸张情绪的表情符号来表露赞赏、直接的红包鼓励等。另外,基于人的社会性,用户个体在自主选择的表达空间中,更容易获得认同和赞扬以提升个体自尊,以此刺激其社会行动的积极性。

在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接触行为中,“受众群体重聚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分别体现为人们心理的变化和人们所处的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追求群体归属是人与生俱来的特性,重聚是受众在个性化时代再次寻求到群体归属的体现”。网络群体的认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实际社会关系中个体与群体的心理距离。

三、嵌入式媒体入侵日常生活

无论受到何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都自愿选择长时间、高频率地接触媒介。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已经改变了用户日常生活的经验性内容。类似于嵌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这类媒介,在带给我们社会交往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隐忧。

(一)消费主义

此前,已经有许多学者提到媒介进入日常生活后对个体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多数论者关注于传播对个体的文化学习与建构的影响。此外,不容忽视的是嵌入式媒体的“入侵”还为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埋下了不稳定的因素。比如随着我国市场化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媒介挟消费主义之风嵌入社会日常生活之中。

嵌入式媒体所构建的物质世界是具有极强导向性的。用户往往出于力求获得他人更多赞同、欣赏、夸耀的心理,更愿意分享个人生活或其在社会生活中最光鲜亮丽的一面。这种媒介氛围下营造的社会风气,足以唤起普通用户对富裕生活的想象。

每个人都存在着某种价值期待。当人们沉寂于虚拟社交中,看见别人展现出美好富裕的生活样式时就会产生价值落差,对自身的境况心生不满,同时对各种奢侈品的崇拜心理迅速滋生。这使得整个社会在消费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想要很多自己要不起的东西。嵌入式媒体营造的这种虚拟环境使用户在现实社会中变得贪婪了。

(二)知觉麻木与记忆消退

嵌入式媒体一方面让用户养成了一心多用的信息接收方式与习惯,让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用户还能利用自己维系的网络社会关系,从中找到和自己所需信息相近或重叠的对象,从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有效信息,以此降低筛选海量信息的时间成本和精力。

无论上述哪一种方式,对于信息接收者而言,嵌入式媒体都可能带给我们知觉上的麻木和记忆消退的伤害。由于用户获取有效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长此下去,信息接收者在海量信息面前可能失去辨别思考的能力和余暇,从而走向“拿来主义”,产生知觉上的麻木。

同时,嵌入式媒体通过对人们生活全方位的“入侵”,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行为习惯,使每一个用户都心甘情愿地融入其中,麻痹人们的中枢神经,使其产生依赖情结。对于用户而言,一旦沉迷就难以自拔,人们很难摆脱媒介依赖,更无法摆脱媒介对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个体的主观意识不知不觉地受制于媒介的宰制性力量,用户潜移默化地跟着媒介提供的生活方式走,如进行碎片化阅读。这种非线性记忆结构很容易造成记忆的消退。

(三)工具理性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来自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强制性干预的对抗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很显然,个体生活要依赖于媒介社会,这远远超出了个人意志和人格的多样性。

随着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入侵”,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媒介这一窗口进入自我和他者共存的世界中,借此得到社会的注意和审美观照。

人们出于对信息效率、关系成本以及个人身份认同等多因素的综合考量,试图通过媒介工具整合感情关系。这些心理都极有可能产生“工具理性”的隐忧,即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按照效益规导生活。

“工具理性”的弊端由于完全或部分处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社会领域的中心位置,所以,常常会以某种极为复杂的方式进入大众生活当中,并对人们的生活体系、行为方式等构成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无论是从时间的线性维度,还是从空间的差异来考察,媒介并不总是能够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社会的中心。但无可否认的是,媒介已经入侵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影响个体生活、意识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试从一个内部影响因子出发,洞察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媒介接触动机。就个体而言,在多大程度上占有媒介,往往也影响到他的社会化进程。当下,媒介化社会的现实不容回避,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形式到内在的变化都与媒介紧密联系在一起。笔者通过社会心理学角度的综合分析,认为嵌入式媒体对移动互联网用户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原因,是人们出于对信息效率、关系成本以及个人身份认同等多因素的综合考量。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的媒介接触欲并不会有所削减。同时,随着新媒体的扩张与移动化,势必会将媒介对个体日常生活介入的趋势推至极致。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媒介在入侵人们的日常生活后将会带来的影响。尽管具体的情形可能千差万别,但由于媒介入侵而导致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尤其是社会关系中彼此之间的体验和亲疏关系产生变异的例子屡见不鲜,甚至还为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埋下不稳定因素,最终产生消费主义、工具理性,以及对用户知觉与记忆产生麻木与消退的影响等。

日常生活既已全面媒介化,那么解铃还需系铃人,若要避免嵌入式媒体入侵带来的隐忧,那么媒介的使用维度和用户的自我克制就必须纳入思考。

[1]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M].人民出版社,2002:25-27.

[2] MyersG.David .社会心理学[M].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79-82.

G206.3

A

1674-8883(2016)19-0048-02

猜你喜欢

嵌入式媒介个体
Focal&Naim同框发布1000系列嵌入式扬声器及全新Uniti Atmos流媒体一体机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TS系列红外传感器在嵌入式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书,最优雅的媒介
搭建基于Qt的嵌入式开发平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