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蓝色茉莉》探讨伍迪·艾伦的叙事特色
2016-02-28何星
何 星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从电影《蓝色茉莉》探讨伍迪·艾伦的叙事特色
何 星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摘 要:《蓝色茉莉》是伍迪·艾伦导演的一部影片,通过琐碎的生活片段讲述了一个爱慕虚荣的落魄名流的故事。本文以《蓝色茉莉》为文本,探讨了导演伍迪·艾伦独特的作品风格和叙事特色。
关键词:蓝色茉莉;伍迪·艾伦;叙事结构;女性主题
伍迪·艾伦非常善于刻画人物心理,他的电影通常以荒诞不经的形式表现都市人的迷茫与焦虑,同时又以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自嘲,深刻揭露了社会现实。《蓝色茉莉》讲述了一个落寞名流的故事。
1 好莱坞传统叙事的解构
1.1 打破叙事结构束缚——闪回和隐喻
跳跃式结构是伍迪·艾伦惯用的一种表现技巧,人物或突然出现,或突然发生了变化。这种手法的应用,有时是解释剧情,有时是表达一种想象,有时则是直接将人物内心外化。这种跳跃性思维,打破了现实中肉体与灵魂、现在与回忆、现实与梦幻的界限,生动地展现了生活中人们渴望出现却又永远不可能出现的场面。
《蓝色茉莉》让人联想到伊利亚·卡赞的《欲望号街车》,但是二者不同的是,伍迪·艾伦有志于打破好莱坞的经典叙事和技巧成规。《蓝色茉莉》的叙事结构不是线性的时间叙事,而是将回忆与现实穿插,通过“闪回”的方式讲述故事、表现人物。例如影片刚开始,茉莉在进入金桔家环顾四周后,画面接着回到了当初她和丈夫哈尔一起搬到新家的情景;在聚会上,哈尔说“我爱上茉莉这个名字”,紧接着又切回到现实,茉莉在金桔家对着某处解释“我改了名字,珍妮特听着太俗气。”这种方式表现出了茉莉生活和思维的混乱,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神经质的女人。
影片的剪辑组合不按常规故事发展,而是根据茉莉的情绪推进。一方面,通过茉莉的讲述和回忆呈现过去时空的生活,在交代过去所发生的故事时,同时展现女主角对过去的沉溺与依恋;另一方面,通过茉莉的情绪来推进情节,在某些事情上,女主角在现实和过去发生了情绪上的重合,如茉莉在与公务员吵架之后,紧接着闪现她过去因丈夫的婚外情而与之争吵的情景,这样的衔接在情节上没有连续性,叙事时空是错乱的,但在茉莉的情绪上是重叠和承接的。
片名“蓝色茉莉”取自“蓝月亮”和女主角名字的组合。那首浪漫而纯情的“蓝月亮”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并且开头和结尾呼应,这在叙事上起着衔接和对比的作用。同样的歌曲,但生活却早已面目全非。“蓝色”有忧郁、梦幻之意,这隐喻过去的生活好似梦幻,同时也预示茉莉的生活最终将走向悲剧。
1.2 揭开中产阶级幸福的面纱
在普通观众意识里,中产阶级应该是生活最安定幸福的一群人,他们有房有车,生活稳定,家人和睦,是一个实现了“美国梦”的群体。伍迪·艾伦打破了这个幸福画面,对中产阶级的文化优越感、社会优越感进行调侃与戏谑,并将中产阶级群体生活的另一面展露给了观众。伍迪·艾伦与麦克唐纳都认为中产阶级文化表面以高级文化为标准,事实却是对高级文化的一种稀释和庸俗化。影片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中产阶级这群人的嘴脸:茉莉的丈夫是一个油头滑脸,四处拈花惹草的金融骗子,牙医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外交官看似是个完美男人,最后无情抛出一句“幸好我发现得早”,戳破这群上流社会精英的面具,他只是在找一个理想的妻子,就像招聘助理一样,所谓的爱情和婚姻都只是两人的交易。
2 对女性主题的关注
《蓝色茉莉》无疑是一部女性电影,茉莉和金桔两姐妹是主角。“人们总是批评我太自恋,又很话唠,但没有人批评我创造不出来优秀的女性角色。”的确,伍迪·艾伦善于描绘女性,也乐于探讨两性关系,其40多部电影中,众多经典的女性角色是其电影的一大标志。影片中,茉莉和金桔同时出自寄养家庭,但两姐妹的命运却截然不同。金桔看似虚荣、势力、自卑,总将自己与茉莉的不同归结于“她有好的基因”,但同时她坚强、善良、踏实,即使对姐姐有很多不满,还是热情收留她并鼓励她振作,当意识到自己不属于上流社会后毅然放弃,回归平凡的生活;茉莉则表现出了都市里女性的贪婪和欲望,她们爱慕虚荣、拜金、自恋,绞尽脑汁想跻身上流社会。波伏娃曾尖锐地批判过这种社会现状,她说女人本身是某个男人世袭财产的一部分:最初是她父亲的,后来是丈夫的,女人永远依附于男人。从寄养家庭到大学,从结婚到家庭破产,从重新学习设计到遇见公务员,茉莉的人生从独立到依附,再次独立到再次依附的循环,孤注一掷地为跻身上层社会而奋斗。茉莉的形象极具代表性,她代表了某个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女性,她们物质、爱慕虚荣、安于享乐又自恋,同时又充满魅力、自信、敢于追求。影片中两位女性的不同命运,说明女性的人生不在于如何去选择和依附男人,而是要靠自己独立,活出真正的自己。影片最后,精神崩溃的茉莉坐在长椅上自言自语,神志恍惚,让人在心疼这个孤独落魄的女人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蓝色茉莉》是一部寓意很深的电影,它向每一个观影者大声呼喊:站起来吧,女人!
参考文献:
[1]波伏娃.第二性Ⅱ[M].郑克鲁,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Natalie Gittelson.成熟中的伍迪·艾伦[N].纽约时报,1979-4-22.
[3]理查德·席克尔.电影人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三替.伍迪艾伦和他的女朋友们[J].大众电影,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