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2016-02-28罗晓君
罗晓君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网络热词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罗晓君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网络热词“登上”纸媒的新闻标题,是当今新闻语言的一大特点。网络热词的夸张性和随意性与新闻标题的规范性的冲突,使是否可以在新闻标题中运用网络热词备受争议。网络热词的运用迎合了新闻受众的心理,使新闻标题更新颖,报道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同时,也为纸媒扩大了读者市场。然而,网络热词的运用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因此,对于在新闻标题中使用网络热词的现象,我们应当辩证看待,合理平衡二者冲突,实现共赢。
关键词:网络热词;新闻标题;纸媒
最近几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热词层出不穷。2007年的“史上最牛”、2008年的“山寨”、2009年的“被……”句式、2010年的“给力”、2011年的“hold住”,到2012年的“元芳体”、2013年的“甄嬛体”、2014年的“马上体”……这些年度最热的网络词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报刊的新闻标题中。如今,媒体之间的竞争呈白热化趋势,各大报刊集团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开始对新闻标题进行创造性地调整,其中,网络热词的运用就是信息网络时代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事实上,这种将网络热词与新闻标题创造性结合的方式的确取得了一些成效,长期活跃在网络上的民众对这种方式也倍感新鲜。然而,在新闻标题中该不该使用网络热词,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否定者认为,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破坏性打破了新闻语言的规范性,网络热词容易使纸媒在使用时陷入误区。而肯定者则认为,网络热词在标题中的运用能使纸媒的新闻报道更生动、更形象。那么,新闻标题中究竟该不该使用网络热词?如何使用网络热词?笔者联系近年来我国各大报纸的实际情况,就此问题做了粗浅的探讨。
1 在新闻标题中运用网络热词的不同观点
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学永久的命题之一,意指新闻报道在内容上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在思想上也能做到客观公正,不带主观色彩,“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报道内容和新闻标题的客观缺一不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做过的一次读者调查表明:“在被阅读的新闻里,有94%的内容是读者先读标题后看新闻的,而读者通过阅读标题对新闻的吸收率为34%。”[1]由此言之,标题是媒体争夺受众目光的重要“砝码”。值得注意的是,新闻标题本身的价值在于引导受众了解新闻大致事实,并非只是博人眼球的工具,因此在新闻标题中大量使用网络热词,容易导致新闻标题的异化。这种异化主要原因在于,在客观新闻的标题中大量使用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网络热词,易使新闻标题产生主观倾向,新闻报道坚持的所谓客观性不复存在。如华西都市报《最执着同学会5张“毕业照”穿越50年》的标题中“最……”的结构语句,是一种绝对性的判断,这种做法不符合客观地报道新闻的职业标准[2]。
然而,随着网络热词在新闻标题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其取得的良好效果,更多的网络热词在新闻标题中的创新运用,将纸媒严肃的书目语言变得更生动活泼,富有趣味,同时,亦是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距离的绝佳手段。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新闻语言本就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要求最客观、最准确地反映当下地社会生活,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与社会的烙印。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网民如此众多的当今时代,网络热词在报纸媒体中的出现实属常态。
2 网络热词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状况
2010年11月10日,一贯严肃、严谨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文章,网络热词登上中央大报,引起轰动。随后,在全国各地媒体一片“给力”声中,网络热词渐渐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报纸的标题中。有媒体人士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党报文风的改变,是《人民日报》与时俱进、顺应时尚的“给力”做法。《人民日报》调整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不仅展示了其亲民的话语姿态,也折射了当代文化中时尚的审美取向。这与其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不如说是一个风向标,或者说是一个信号,打开了纸媒使用网络热词的闸门,使纸媒使用网络热词成为一种时尚。据《扬子晚报》记者统计,《人民日报》10日“给力”,12日一天,全国至少12家媒体不约而同地“给力”[3]。随后,《人民日报》更是多次在新闻标题中使用当年最火的网络热词:《防控手机色情网站“躲猫猫”》(2010年12月1日)、《弗老大你是来“打酱油”的吗?》(海外版2010年12 月25日)、《“被吸烟,我不干!” 》(海外版2012年5月30日)、《知识侵权让海创伤不起》(海外版2012年6月25日)、《昆明机场7500余名旅客因大雾滞留 应急乏力 机场如何走出囧途》(2013 年1月6日)。
以上标题中的“打酱油”“躲猫猫”“被……”“伤不起”“囧”都是该年度被网友们争相使用的网络热词。每一个网络热词背后都有一个备受关注的新闻事件或者都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表达。《人民日报》在新闻报道的标题中适时而又恰当地运用这些网络热词,瞬间拉近了报道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利用这些热词的高度浓缩、精准形象的特性,改变了以往生硬的报道方式,提高了传播效率。
随着《人民日报》打开纸媒使用网络热词的闸门,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在新闻标题中使用网络热词,并产生了不同的运用形式。第一,直接报道网络热词事件。例如,2014年初的网络热词“主席套餐”。“主席套餐”是指2013年12 月28日中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西城区包子铺月坛店所消费的包子午餐。随后,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了报道《包子铺‘主席套餐’卖脱销,顾客排400多号点餐》(《北京晨报》2013年12月30日)、《庆丰包子空运长沙 主席套餐人手一份》(《长沙晚报》2014年2月13日)。以上媒体对于这一新闻事件的广泛报道,使“主席套餐”这一网络热词屡见报端。第二,直接将网络热词作为标题或者嵌入标题之中。例如,《潇湘晨报》2008年2月26日的新闻标题《中国电影很傻很天真》,在标题中单独运用了网络热词“很傻很天真”。这是一篇批判中国电影追求国际化而丧失自身特色与艺术魅力的新闻报道,网络热词“很傻很天真”在标题中的出现可谓是一针见血、一语中的。第三,不完全套用网络热词,而是对其进行创造性修改,令人觉得似曾相识却又耳目一新。例如,《潇湘晨报》2010年8月4日的新闻标题《后羿,长沙人民喊你来射日》,就源自网络热词“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中的“XXX,XXX喊你XXX”句式而得来,本来的普通的高温报道因为有了这样的新闻标题变得妙趣横生。
3 网络热词在新闻标题中使用的作用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新闻报道的质量是纸媒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标题尤为重要。与普通的新闻标题相比,融入了网络热词的新闻标题更受读者青睐,因此,在新闻标题中使用网络热词,作用十分显著。
第一,使新闻标题变得新颖。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画龙最重要的是“点睛”,如果缺乏创意,平平无奇,会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对新闻内容也提不起阅读兴趣。因此,新闻不仅要在内容上追求时效性,在标题的创作上也应与时俱进。将时尚又有趣的网络热词运用到标题之中,会让读者眼前一亮。例如,《潇湘晨报》2010年1月19日的新闻标题《这几天气温将疯玩“俯卧撑”——今天21℃,后天7℃,周末又将10℃以上》,用网络热词“俯卧撑”来代替普通用语“起伏不定”,将天气拟人化,活泼有趣,让读者见之会然一笑。
第二,使新闻报道“活”起来。纸媒采用网络热词作为新闻标题,往往能使新闻报道更生动、形象,且平添不少时尚韵味。例如,“蚁族”体现了广大蜗居于城市的打工族们的无奈;“范跑跑”是网民对失去道德底线的人的嘲讽;而“很傻很天真”则是网民恶搞明星话语的产物。这些网络热词的运用,给新闻报道带来了更生动、形象的效果,有了这些网络热词,报纸传媒的报道方式、语言特点和节奏都有了更多的变化。
第三,纸媒赢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上文中笔者提到,网络热词的运用是纸媒在媒体竞争中争取读者、扩大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的使用不仅保留下了该报刊本身具有的受众资源,还因此赢得了广大网民的注意力,自然也为纸媒赢得了更大的读者市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4 在新闻标题中使用网络热词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肯定网络热词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但并不意味着记者在制作新闻标题时可以随心所欲的地使用网络热词。在新闻标题中使用网络热词应当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尽量不使新闻标题产生歧义。与传统的新闻标题语言相比,网络热词缺乏规范性,它们的来源甚广,有网友自创的,有出自名人之口的,还有的来自影视剧、社会热点事件等等,十分随意,甚至不符合汉语语言规范。事实上,目前大部分网络热词都和人们的习惯用语不一致,受众一般很难从网络语言中发现规律,更不能用相应的语法去分析它。某些网络热词甚至拆解了传统的用语规范。这样的网络热词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新闻标题的信息传播造成消极影响,容易混淆大众试听[2]。
其次,不能无选择地滥用网络热词。网络热词的诞生总是有其特殊的生存语境,它总是代表某种特定情境中的某种特定情绪,具有特殊性,而非普适性。如若报纸毫无思考地将其套用入标题中,而内容与标题又不能恰到好处的镶嵌在一起,则会产生双向负面效果,既不能如实展现新闻重点,又使读者觉得该报道牵强附会。
5 结语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必须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但首要前提是不能离开新闻事实,不能抛弃新闻的生命力——真实。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受众口味,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而制作的标题,只会误导受众,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因此,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应当恰当使用网络热词,既要利用网络热词来改变新闻标题过于书面化、刻板化的问题,提升新闻标题的吸引力,迅速传递信息,又要注意避免在运用网络热词时所存在的问题,做到精用不滥用,以此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刘保全.奥运会精彩 新闻标题也精彩[J].新闻导刊,2008(5).
[2]李南.新闻标题引入网络用语的弊端[J].青年记者,2013(8).
[3]陈春艳.社会语境作用下新闻标题语言的嬗变——以《人民日报》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