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小头条立大功
——基于课前时事演讲的语文学习活动研究

2016-02-28海南屯昌思源实验中学林慧晶

新教育 2016年19期

□海南屯昌思源实验中学 林慧晶

小小头条立大功
——基于课前时事演讲的语文学习活动研究

□海南屯昌思源实验中学 林慧晶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高中在校生的语文阅读与积累情况,笔者曾做过调查,35%的学生表示在校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极有限,课余时间大多阅读手机微信或新闻头条以作消遣;40%的学生认为有限的课堂教学对课外阅读并无多大促进作用;45%的学生表示会为写作而积累素材,但是平时积累的素材在考场上往往会因为心理紧张而被遗忘,考场作文素材难有新意;50%的学生表示愿意将平日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同学分享,同时也担心因表现不佳而被同学嘲笑。从调查结果可知,高中在校生因课业负担较重,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较零碎,阅读的内容大多简短、直观、易传播。传统的乏味的语文教学活动,学生的“阅读—积累—表达”环节断裂,有限的被动的阅读难以为表达有效服务。语文教学活动如何将“阅读—积累—表达”三个环节巧妙衔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以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是笔者一直思索的问题。

基于上述调查与学情,笔者尝试在所教班级进行了一项已持续两年的语文学习活动—“每周头条”,即五分钟时事演讲,以此推动学生“阅读—积累—表达”的活性循环,让学生感受“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取向。

二、研究的实施过程

1.理论明确。时事演讲,是时事评论与演讲的有机结合。顾名思义,是通过演讲对国内外时事新闻进行点评,旨在分析时事,加以评论,增强听众对于时事新闻的理解,并提供一定的舆论导向。

课前五分钟时事演讲,将活动时间限定在每周第一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内容限定为“每周头条”,即对上一周发生的最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评论,增强学生对时事新闻的理解,并提供具有正能量、符合时代精神的舆论导向。

2.实施过程。时事演讲语文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根据活动时间的先后可划分为:“遴选头条—收集资料—分析评论—写作成稿—小组评议—课前演讲—确定关键词—课后积累运用—佳作展示”九个环节,具体实施如下:

(1)遴选头条,每周将要上台的学生通过报纸、手机、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上一周国内外的时事要闻,经过筛选,记下一则最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作为“每周头条”。

(2)收集资料,以“头条”中涉及的人物、事件为核心,查阅类似事件、类似人物、类似新闻或历史信息,收集相关文字信息,追踪事件原因、结果。

(3)分析评论,学生运用分析原因、以小见大、比较分析、预测未来等思考方式,整合筛选已获资料,对“头条”进行分析评论,并能从中提取具有正能量、有启迪意义、符合时代精神的中心论点。

(4)写作成稿,学生将个人思考写作成一篇用时约5分钟,字数约800字的演讲稿,要求主题鲜明,叙事简洁,说理与抒情兼备,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5)小组评议,在学生自主完成演讲稿后,将稿子置于小组中传阅评论。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或QQ群,组员既可以面对面,又可以在网上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提出意见或建议,经过修改,最终成稿。

(6)课前演讲,学生在每周第一节语文课前在黑板上发布头条,上课后让学生上台演讲,演讲时要求脱稿演讲,语言规范,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表达自然,举止得体,富有艺术感染力。

(7)确定关键词,台下学生根据演讲的内容和主题,确定一个主题关键词,如:教育、知识、安全、责任、爱心、良知、规范、道德、孝道等。

(8)课后积累运用,全体学生将每周关键词写在《积累本》上,阅读并记录相关言论或事件,同时用一句话概括“每周头条”,最后运用收集的素材写作成一篇观点明确、论据丰富、说理清晰、分析深刻的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9)佳作展示,教师批阅“积累本”后,拍下每周佳作,置入幻灯片,展示给全班学习、借鉴。有条件的班级,可建立班级QQ空间或博客,将佳作放入网络空间,供同学欣赏、评议。

三、目前收效总结

1.阅读方面。相比起大部头的阅读,现在的学生更倾向于快餐式、碎片式的阅读;相比起纸质阅读,学生更乐意于网络、手机等无纸信息化阅读,学生利用网络、手机搜索新闻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网友评论等辅助阅读素材,尝试对其进行筛选整合之后,再写成演讲稿在全班进行资源共享,在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时事新闻的理解与思考,提升了学生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当无纸化阅读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学生最终又会选择回归图书馆,回归纸质阅读,这就由浅阅读走向了深阅读,拓宽了课外阅读的范围,增加了课外阅读量。

2.积累方面。便捷的、主动的阅读,促进了学生积累的积极性,“关键词—头条—名言、事例—分析议论”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积累有法、积累有用、积累有成,同时“积累本”的写作与传阅,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处处是积累、时时可积累的意识。

3.表达方面。促进了学生写作。持续两年的“每周头条”学习活动,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明显提高,议论文中心明确、论据丰富、说理清晰、分析深刻、贴近时代,到了高二,学生月考作文平均分比之高一时期明显增加。提升了学生的演讲水平。课前时事演讲,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按学号排列的上台顺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锻炼、展示的机会,经过两年的努力,许多学生已经敢于在班级、甚至学校内自信、从容地演讲。

4.价值观教育方面。学会主动学习。课前时事演讲促进学生在课堂外主动阅读,学生的判断能力与探究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在“阅读—积累—表达”中获得成果的快乐。学会团结合作。在“小组评议”阶段,全组成员围绕同一话题、同一讲稿献言献策、互评互改,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主人翁意识和团队合作的力量。而“佳作展示”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课下的网络交流,学生可以自由交谈个人的阅读感受,欣赏品鉴他人的优秀习作,畅所欲言,相互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关心,学会感恩。课前时事演讲,将过去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转变为现在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学会关心生活,关心家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学会感恩,学会传递正能量。两年来,学生遴选出的新闻头条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如:“科技界为‘渐冻人’发起‘冰桶挑战’”、“泡出来的‘毒凤爪’你敢吃吗?”、“11岁男孩休学一年增20斤,只为捐骨髓救父”、“传统节日对战洋节日,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12月31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钱就可以任性吗?”、“美国为何拒绝中国制造?”、“老漂族何处安身?”等。从新闻头条的选择与确定,可以看出学生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地将目光投向社会生活,他们通过时事了解国情,把握时代脉搏,培养了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实践表明,基于课前时事演讲的语文学习活动——“每周头条”,是适应现代高中生学情的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其充分利用了手机、网络的普及性及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共享性,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平台。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认识和兴趣,广泛搜集阅读资料,整合信息资源,参与各种讨论交流与共享,以阅读、积累、表达的方式获得丰富的学习经历,发现新问题,获取新信息。具体实施的九个环节,实现了“阅读—积累—表达”的活性循环,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通过互动学习、交流表达,可以让学生感受“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快乐。

同时,通过课前时事演讲,师生还能长时间共同关注同一个热点话题,在交流中,师生思维认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可以以此来关注学生思想的动态,学生之间也会因此结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伙伴,从而形成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和教师通过这一平台,在相互交流和合作共进中,延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弥补了课内学习的一些不足,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