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措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16-02-28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小学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小学 李 芹
五措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小学 李 芹
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从这几方面努力:博览群书,用诗书气来滋养教师气;苦练基本功,扎扎实实求发展;潜心观摩,在观察学习中模仿、借鉴、创新;大胆磨课,在公开课历练中成长;不断反思,在自省中成长。
专业化成长 读书学习 方法措施
教师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技巧和教育管理水平上,包括课堂的管理、对学生的培养方法、教育理念的更新及专业知识的巩固等。作为年轻教师需要在专业上成长才能适应工作,才能得心应手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老教师同样也需要在专业上有长足的进步,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只有在专业上不断进步,拥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教育成果,促进师生情感,使教师拥有幸福的教育人生。
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去下工夫——
一、博览群书,用诗书气来滋养教师气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人的身体发育有年龄限制,人的精神发育却是一辈子的事。精神从不会停止成长,教师应该走一辈子精神发育的路。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学生抛在后面,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读书是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更是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素质。一个老师肯读书、善读书,懂得博览群书,加上勤思考,就会成为一个乐学善教,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中间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这是一种怎样的准备呢?这就是读书。如果你想把课上得更轻松,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和抄袭教学参考书,那你就要多读学术著作;如果你想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要多读儿童文学作品;如果你想获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就要多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此外,你还要读一读科普类的书籍,才能回答孩子天马行空的问题,读一读文学名著、历史书,才能让自己变得更有涵养,更有文化。只有多读书,才能滋养我们的心灵,修炼出属于自己的、从自己内心深处产生并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才能成为让人羡慕得想模仿和学习的好老师。
二、苦练基本功,扎扎实实求发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师长,就应处处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坐立站行,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个字都应起到示范的作用。因此,从进入师范学校的第一天开始,我们的学习内容中就有钢笔、毛笔、简笔画、普通话、计算机等教学基本功课程,并作为毕业考核项目,只有在这些方面合格,才能领取教师资格证。这说明了教学基本功就是每一位合格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海口九小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海南省特级教师余志君老师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楷模。余老师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黑板上的字永远是那么端庄大方,工整规范,唰唰几笔就可以画出一幅颇有意境的简笔画,朗读时能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余老师这一身过硬的基本功并非一朝一夕习得,而是她长期苦练的结果。
为练得一手好字,画出一幅幅好的作品,余老师在景德镇市第十二小学跟着美术教师范健生老先生习字练画。读帖、摹帖、临帖、背帖,每日上午写一小时毛笔字,在报纸上临柳体楷书,每字两寸见方,写毕悬挂于壁,对照检视。冬天的夜晚,余老师和几个年轻朋友一起,生起一盆炭火,摆上几个瓶罐,练习素描写生。为了讲好普通话,余老师一遍遍听着录音磁带悉心揣摩,曾在北京大兴国家行政教育学院的学员公寓里日夜练习,口舌生疮起泡,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的专家宋欣桥老师亲自给她做普通话测试,最终以95.2分的成绩获得一级乙等普通话水平等级,并成为一名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余老师可以用简笔画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如《草原》一课,以粉笔大面积平涂渲染和少量侧锋勾勒,描绘出草原一碧千里的美景;教《泊船瓜洲》一诗,寥寥数笔勾画出明月、远山、船头举目远眺的诗人……虽为简笔,却常令学生于惊羡中入诗入境,为美而陶醉。余志君老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拥有魅力,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苦练基本功。只有不断勤学苦练,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课堂上开出美丽的花朵。
三、潜心观摩,在观察学习中模仿、借鉴、创新
记得刚毕业时,笔者初为人师,跟着一些颇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照着葫芦画瓢,渐渐地懂得了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批改作业,如何教育学生。但是,一直只知道整天埋头于上课、批改作业,很少抬头正视现状、思考问题,终日忙忙碌碌却又一直碌碌无为。有一日,突然看到梵·高的一句话:“当我想不出题材来画时,就仿米勒的作品,这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这使我眼前一亮:模仿别人,借他山之石来攻自己的“教学之玉”。于是我上网寻找了薛法根、窦桂梅等名师的教学视频反复观摩,用心记录下他们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方式,上课时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同时,我还积极参加省、市、区、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及各种培训,观摩自己身边的老师们的精彩课堂,用心学习和模仿。有时也会借鉴他人的一个新点子,悄悄地运用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常常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品尝到成功的乐趣。此外,我还虚心学习和用心研究名家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这些年,我时常阅读名师的文章,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新教育》等教学杂志,从中发现独具匠心的构思,获得教学的灵感,积累成功的经验,并常常把专家的教学理论移植到自己的教学试验田里,精心培育。
或许,目前我还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但我相信,只要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模仿、借鉴、学习,总有一天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有所创新和突破,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四、大胆磨课,在公开课的历练中成长
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过了,我忘了;我看过了,我忘了;我做过了,我懂得了。”就像学习游泳,如果只是在岸边观摩,听教练讲解,永远都学不会,只有自己亲自下水练习,才能真正习得。一个老师,如果光是听别人讲,看别人做,永远都不会上好课。只有自己站上讲台,特别是参加一些教学优质课赛课或公开课的磨炼,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会上课的好老师。虽然磨课的过程十分痛苦,十分煎熬,但是却能让人快速地成长,甚至有脱胎换骨之神效。
窦桂梅老师就是一个在磨课之中快速成长为名师的典型例子。1992年,窦桂梅老师当时所任教的学校承办一个实验课题,学校选老师上公开课,向全省汇报。她当时属于替补,但她想没别的,只有反复练。《王二小》这篇课文她练过无数次,试教过四次,还让丈夫女儿陪练。在练课时,抱着孩子上课。后来上公开课,由于她的心理素质较高,上得行云流水,放音乐,创设情境,加上自己的旁白,(回想当时上课的情景)不少学生都流眼泪,包括下面上课的老师和专家。在这次公开课上,一颗明星诞生了,从那以后,市里、省里都有窦老师的影子。随着上的公开课越来越多,她越来越感悟到: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有领导、专家指导的公开课更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快车道。通过一次次的磨课,窦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高。1995年和1997年,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
窦桂梅的成长经历给我们所有的一线教师深刻的启发:要大胆、主动地去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因为只有上公开课,才会有科组内的教师、学校的领导、专家,甚至是著名的专家给你进行指导、磨课,也只有在磨课的过程中才会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五、不断反思,在自省中成长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告诫我们要想成为真君子,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样需要不断反思。
有一些老师,教了一辈子的书,但总感觉仍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在教学上仍有许多缺憾之处,是什么原因呢?或许就是缺少反思,缺少对自我的剖析和改进,因此教了一辈子书却还是那张旧船票,登不上今天的这艘教育大船了。
反思是对曾经行为的总结,也是下一次成功行动的机会。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反思非常重要。上完一节课,我们需要坐下来,静下心好好想一想,这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为什么这里能做得好?失败之处有哪些,原因是什么,下次如何改进?在想清楚、想明白之后,最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反思集,能使我们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师的教学理论。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教了30年书的老师未必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但坚持写3年反思的老师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甚至是教育专家。”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力争上游,不断进步的好老师,做一棵有思想的苇草,用自己高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我想,从以上几点去努力,我们的专业一定会得到成长,一定会成为受学生欢迎、受社会尊敬的老师。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管建刚.不做教书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利群,周作宇.如何成为骨干教师[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