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合宜教学内容收获一路语言花香
——《一路花香》(第二课时)实录及点评
2016-02-28孙大武特级教师许红琴特级教师
孙大武(特级教师) 许红琴(特级教师)
【教学过程】
师:(板书课题)这则寓言讲到了三个角色,分别是谁?
生:分别是好水罐、破水罐还有挑水工。
师:它们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生:(七嘴八舌地)好水罐骄傲,破水罐惭愧、自卑,挑水工聪明、智慧。
师:大家说得很好,那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生:印度有个挑水工,他有两只水罐。好水罐每次都能运满满的水,就很骄傲。破水罐每次只能运半罐水,日复一日,它感到很惭愧,就向挑水工道歉。挑水工要它注意路旁的鲜花。
师:(打断)把挑水工的两次回答合并了来说——挑水工告诉它……
生:挑水工告诉它,它漏出来的水没有白费,而是浇出了一路花香。
师:概括主要内容有两个要求:一是内容比较完整,二是语言比较简洁。像我们这篇《一路花香》,就可以抓住三个角色的有关情节来概括。谁再来说一说?
生:挑水工有两只水罐,好水罐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破水罐为自己总是把水漏掉感到惭愧,它向挑水工道歉,挑水工告诉它,自己巧妙利用了它的裂缝,浇灌出一路花香。
师:很好。我们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比如只从主要角色“挑水工”来说,一句话就行,谁来试一试?
生:挑水工利用破水罐的裂缝浇出了一路花香。
【评点:挑水工说了两次话,但归纳主要内容没有必要每次都说到,怎么办呢?孙老师及时支招:把两次回答合并了来说,然后教师总结出归纳的基本方法,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样的训练循序渐进,效果自然可以期待。】
师:对于水罐来说,身上有一条裂缝,这意味着什么?
生:这就意味着它只能运半罐水。
生:这还意味着它很可能会被主人扔掉,变成垃圾。
生:这就意味着它只能生活在自卑和惭愧之中。
师:大家的话很有道理,毕竟,水罐最根本的用途就是运水,有了裂缝那显然就是很要命的缺陷。那么,好水罐是什么态度?
生:它很骄傲。
生:它认为自己运水的成绩很大。
师:面对好水罐的自豪,破水罐是什么态度?
生:(不约而同地)惭愧!
师:所以,这就有了它的两次道歉。请大家注意,“道歉”的“道”字,是“说三道四”的“道”,道歉就是向别人表达自己的——
生:(齐)歉意。
师:这是破水罐的第一次道歉(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生齐读)。
师:“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破水罐为什么这么说?
生:挑水工每天都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但每次却只能挑回一罐半的水。
生:破水罐觉得自己对不起挑水工,所以才这么说。
师:按照破水罐的想法,“应有的回报”是什么?
生:“应有的回报”应当是像好水罐那样每次都把水满满地运回去。
师:很好。我们再来把这段话读一遍,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破水罐因为漏水的事道歉,挑水工却叫它看花。
生:答非所问,真奇怪。
师:确实奇怪,听听老师读他们的对话。
(老师读,故意把道歉的语调读得凶巴巴的,老师没读完,下面已经笑成了一片。)
师:你们笑什么?孙老师读得不好吗?
生:似乎不大好,你读得有些凶。
生:你这不是在道歉,倒像跟挑水工吵架了。
师:那好,孙老师再来读一读。(再读。这一次读得可怜兮兮的,大家又都笑了。)
生:老师,也不能这样可怜巴巴的。你应当这样读——(学生主动为老师“示范”)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你想啊,这个破水罐是很惭愧的,它觉得人家挑水工这么辛苦,但却因为自己的缘故,只能运回半罐水。它道歉,是很诚恳的。
生:挑水工也不是那样的,应当很温和的样子。
师:很好。大家批评得对。这样吧,请大家一起来读,分角色读。这边的同学读破水罐,剩下的同学读挑水工,老师读旁白。
……
【评点:这个环节经历了“读懂、生疑、悟情”等三步,步步生辉。老师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是从对话中发现破绽——答非所问,但却暂时按下不表。朗读故错,掀起了一个小小的课堂高潮。同学们情不自禁要来给“出丑”的老师支招,角色体验水到渠成。】
师:第三自然段写了破水罐的第二次道歉,轻声读一读。
师:“我早知道你的裂缝”,知道破水罐有一条裂缝,挑水工会怎么想?他又是怎么做的?
生:他会这样想:真糟糕,我每次费了那么大力气,却只能运回半罐水,怎么办呢?
生:干脆告诉主人,让他给我换一只新的水罐吧。
生:破就破了吧,再说了,如果我撒下一些花种,那不就能把它漏掉的水用起来了吗?
师:说得真好。那么,挑水工是怎么做的呢?看看课文,你发现哪些关键词语了?
生:“只长在你这一边”这说明挑水工撒种子是很有讲究的,不是随便撒的。
生:“早知道”“利用”告诉我们破水罐虽然有一条裂缝,但挑水工没有放弃它,而是利用了它的裂缝。
生:把破水罐的缺陷变成了优点,挑水工很聪明。
生:“你就浇灌了它们”可见挑水工想得很周到,漏掉的水一点儿也没有浪费掉。
师:早知道,早利用,种出一路花香,这是挑水工的智慧。挑水工的智慧还表现在哪里?
生:前面他还有一次答非所问,也是他的智慧。
师:非常好!现在大家知道挑水工为什么答非所问了吗?他希望破水罐能自己发现美丽的花儿跟自己的裂缝之间的联系。这位挑水工,他的工作是枯燥的,但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也很有智慧,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挑水工。(板书:爱生活,有智慧)
【评点:“知道破水罐有一条裂缝,挑水工会怎么想?”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不仅是理解文本寓意,而且是一次切合文本本身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顺势而下,“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再次回到文本,发现挑水工的智慧——早知道,早利用。并且勾连起前面悬着的一个问题“为何答非所问?”让挑水工的两次回答在“智慧”这个关键点上胜利会师。】
师:“如果没有你,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这是一句反问句,反问就是无疑而问,为了强调某种情感和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纷纷回答)如果没有你,主人就不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
师:如果我们用陈述句来写,可以吗?
生:如果不用反问,就不能很好地把挑水工的感情表达出来。
师:这里的反问,表达了他对破水罐的赞美和感激,希望破水罐能尽快从自卑的心理中走出来。我们来读好这一个反问句。(生齐读)
师:挑水工的话语,打动了两只水罐的心,改变了它们对于“裂缝”的看法。
出示:好水罐听了挑水工的这句话,忍不住对破水罐说:老兄啊,你真棒!如果没有你……
生:如果没有你,哪里会有这一路美丽的鲜花?
生:如果没有你,哪里能闻到这一路花香呢?
师:除了鲜花,除了花香,还能说些别的吗?
生:如果没有你,挑水工这一路走来,日复一日,该是多么寂寞啊!
生:如果没有你,我们的这条小路,该是多么单调,多么荒凉啊!
师:很好,大家再看——
破水罐听了挑水工的这句话,激动地对挑水工说:谢谢你,挑水工!如果没有你——
生:如果没有你,我还一直生活在痛苦当中。
生:如果没有你,再美的景色也不能使我快乐啊!
生:如果没有你,我的裂缝就是我永远的耻辱,谢谢你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出示:他们三个人的话被主人听到了,主人走过来,对大家说:……
生:谢谢破水罐带来了一路花香,谢谢好水罐每天运回了满满的水,谢谢挑水工,你的工作最棒:你让破水罐走出了自卑,你让我每天都生活在鲜花之中。
生:谢谢你们大家,你们都尽了自己的全力,让我们收获了醉人的一路花香!
师:花开有情人更有情。这一路花香来自何处?就来自挑水工的智慧和爱心。(指着板书)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遍——
生:(齐读)爱生活,有智慧。
【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紧承前段环节中的反问句训练,用拓展的方式活用反问句,内化对文本寓意的领悟。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慧眼,别有“用心”。而且这三次“如果没有你”,层层递进,指向明确,言语运用的思维张力饱满而又生机勃勃。】
师:可见挑水工的不同凡响。他虽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挑水工,工作也很枯燥,可是,他爱生活,有智慧。(教师手指这六个字)我们把它送给谁?
生:送给挑水工。
师:还想送给谁?
生:破水罐。
师:再送给谁?
生:好水罐。
师:还应当送给谁?
生:主人。
师:送来送去,都还是在课文里打转儿。老师再问一声:还要送给谁?
生:我要送给我的弟弟,他学习不好,老是打不起精神来。
生:我要送给所有的人。
师:怎样的所有的人?
生:就是有些缺陷、缺点的人,告诉他们要爱生活、有智慧,才能有成功。
师:孙老师特别想送给在座的大家!再读一遍。(生齐读:爱生活,有智慧)用这样的生活态度,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路花香!
【评点:“送话”,掀起了本节课的最后一个高潮。这是寓言学习回归生活、指导生活的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言语实践。】
【总评】
如何根据文本的文体特点研制合宜的教学内容?这是每一节阅读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孙老师的《一路花香》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是要凸显语文学科特点。就是它鲜明的语文性。而鲜明的语文性最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树立鲜明的语言文字实践的理念,并付诸行动。在这一节课中,孙老师抓住“裂缝”这个关键词语,整合一个反问句,一个以言语运用为导向,以文本思路为线索的课诞生了。
二是要切合年段学习目标。《一路花香》是四年级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样的年段和节点要求我们一要注意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训练,二要关注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三要学会质疑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孙老师的课堂实践看,这些都有了很扎实的落实。我说的很扎实,主要是指训练的呈现是生动活泼和有感情有温度有深度的,由一个词,到一个句,由主要内容到句法练习,再到回归生活,无不高潮迭起,情绪饱满。
三是要发挥选文的独有功能。《一路花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特点之一是故事为虚构的,但道理却是深刻的。这一篇寓言故事,它的独有之处在哪里呢?一是文本表达上的“裂缝”——两次答非所问,二是故事的戛然而止,仅仅是挑水工说了一番话,故事就结束了,至于故事中的几个角色听了挑水工的话会有怎样的反应,甚至是约等于零的那个主人又是如何,都没有深一步交代。但文本的独有之处,也给我们的课堂实践带来了创新的可能。孙老师课堂上的拓展和质疑正是基于文本的独有之处而展开的生动的言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