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妈”媒体形象呈现探析

2016-02-28陈宇晴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大妈群体受众

陈宇晴

(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大妈”媒体形象呈现探析

陈宇晴

(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大妈”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中。总体而言,其形象与日常生活形象相差较大,带有明显的偏见。媒体具体呈现出了大妈弱者与无畏、无知与自私、无私与感性三大类形象。表现在不同的媒体上,党媒相对客观,杂志重视反思,新媒体偏见最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记者群体的结构、思维方式以及报道技巧等方面差别较大,改变此种境况需要媒体强化管理,记者主动反思报道方式。

“大妈”;媒体形象;偏见

“大妈”一词本意为伯母或对年长的妇女的尊称,女性、年长、尊敬是“大妈”这一词语所包含的三大意义元素。然而近年来,“大妈”一词屡见报端,其呈现的意义与日常生活中的意义相差较大,带有明显的偏见。探讨媒体新闻报道偏见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反思媒体的“大妈”呈现现状,有利于提高媒体建构社会关系的准确性,增强媒体塑造社会认同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一、“大妈”的媒体形象

在媒体中,无论以何种方式对某一群体进行报道,都很难对其全貌加以概括,“大妈”的相关报道亦是如此。在媒体的报道中,有的从公共形象上对大妈加以呈现,如骗人的狡诈大妈、吵闹的广场舞大妈、热心社会工作的大妈;有的则从私人形象的角度呈现“大妈”形象,如无知被骗的大妈、土豪血拼的大妈、为家庭生活和子女生活奔波劳累的大妈等。总体来说,媒体为我们构建出的“大妈”形象大体呈现出三大特征:弱者与无畏、无知与自私、无私与感性。

(一)弱者与无畏

女性与弱者天然联系在一起,大妈既是女性,又是中老年,其弱者地位自然产生。在这一特征中,媒体为“大妈”建构了两种形象,一是被骗的大妈,一是骗人的大妈。无论是被骗还是骗人,都与中老年女性这一弱者地位密切相关。

大妈骗人多以女性、迷信、年老和弱者的面目出现,如羊城晚报的《四农村大妈扮靓女网络招嫖诈骗被抓》(2015年6月30日)、钱江晚报《算命大妈开公司亏近千万装神弄鬼骗钱来还债》(2015年8月19日)。在碰瓷大妈中以“彭宇案”构建的形象最为深刻,虽然事后表明媒体构建并不正确,但这种大妈碰瓷的形象影响深远。在被骗过程中,大妈也展现出无知的特点,如青岛新闻网《青岛破获神医诈骗团伙大妈中招被秒骗》(2015年7月24日)、楚天都市报《大妈不会网上发红包上网自学被骗走4000块》(2016年3月21日)等。

(二)无知与自私

在中国文化中,女子无知无畏、自私贪婪的形象难以磨灭,往往是某新闻事件发生后,人们潜意识之中便从女性这个角度去分析其发生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表现在新闻中,吵闹的广场舞大妈和血拼的大妈经常映入人们的眼帘。大妈们与“广场”周边居民的冲突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如长江日报《小区广场舞遭遇高楼泼粪》(2013年10月25日)。除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大妈的身影外,在理财和购物领域中,大妈亦引起广泛的关注,如中国大妈高位抢购黄金,最终被套牢。媒体将“大妈”作为理财高手进行塑造,如华西都市报《成都大妈退休炒股1年挣20万买了奔驰和别墅》(2016年2月28日)、深圳商报《中国大妈杀入互联网理财投资额是80后三倍》(2015年 12月18日)、新京报《“大妈”式理财》(2015年8月25日)。这些报道虽然表面上看是正面的,但是媒体将大妈与普通民众作对比,其言外之意在于大妈都能赚钱,我们怎能不赚钱。

(三)无私与感性

“大妈”虽然有种种缺陷,但是媒体亦塑造出一些“大妈”的正面形象,如禁毒大妈、反恐大妈、英雄大妈和热心大妈等。不过从这些形象的塑造来看,大妈在无私的同时,存在非理性成分。例如,广州日报《广场舞大妈成“禁毒奇兵”》(2016年3月29日)、北京《法制晚报》报道的“反恐大妈”(2014年5月30日)、南京晨报《“擒贼大妈”获见义勇为称号所得1000元奖金将捐赠》(2013年10月31日)等。除被赋予反恐和英雄的标签外,在家庭生活中,有些大妈在过着自己的悠闲退休生活,展现自己快乐的一面,她们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热情。例如,临海新闻网《开网店的“潮大妈”》(2014年1月3日);还有一些为子女相亲的大妈,如齐鲁网的《日照举行相亲大会大爷大妈上阵替子女“相亲”》(2014年3月30日)等不一而足。

二、“大妈”形象的媒体呈现差异

在呈现“大妈”形象的媒体中,不同的媒体特征和媒体属性为我们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大妈”形象。党媒提供的是相对客观中性的“大妈”;市场化媒体和新媒体则造出负面形象辈出的“大妈”,将“大妈”视为异类。

(一)客观的党媒

新华社以及中央和省市级党媒对于“大妈”形象的呈现较为理智、客观,几乎没有对“大妈”进行过负面报道或讽刺。这些媒体大多以中立或偏向“大妈”的角度出发进行报道,其中大多是对“大妈”这一群体的深度思考。例如,光明日报《从大妈“转行”暴走反思城市健身观》(2014年7月16日)。此类媒体的立场较为坚定,不会因事件或舆论随波逐流。对于“大妈”形象的呈现这方面来说,可以称之为为数不多的优秀媒体。

(二)反思的杂志

杂志由于报道体裁的限制,也呈现出较为客观的形象,如《南方人物周刊》《环球人物》《Vista看天下》等杂志大多对“大妈”现象与群体进行分析和思考,其中除《Vista看天下》以外,其他杂志都较少针对“大妈”的某一事件进行报道,而更多的是深层的报道。《南方人物周刊》曾在2014年第33期做了一期中国大妈特刊,对大妈的分类、大妈的生长年代等进行了多角度多篇幅报道,是一期对大妈研究较全面深刻的特刊。

(三)渴望热闹的新媒体

新媒体中对“大妈”正负面的报道与反思皆存在。新媒体基于年轻受众,力量不容小觑,成为了推动“大妈”形象发展的主力之一,在某些乌龙事件的传播中甚至超越了传统媒体报道的影响力。这类媒体经常在标题呈现重“大妈”身份,如搜狐新闻在转载新华网的一篇报道时,将原标题《女子宣称自己是“神医”自称菩萨托梦包治百病》,改为了《大妈宣称自己是“神医”自称菩萨托梦包治百病》(2016年1月8日)。新媒体会出现在报道与大妈无关的内容时使用“大妈”命名标题为噱头吸引受众的情况,如中国西藏网的《中国大妈买完黄金会买虫草吗?》(2014年10月25日),内容实则在介绍冬虫夏草的价格、真假辨别方式、产地,与大妈无关。在具体的内容呈现上,新媒体则突出事件中的矛盾点。在媒体呈现中,每类大妈或者说报道中的每个大妈,都有一个矛盾点。买金大妈对应的是市场、广场舞大妈对应的是居民、骗子大妈对应的是被骗群体,诸如此类。大妈与市场的矛盾、与青年人的矛盾、与善良者的矛盾等被凸显。

三、“大妈”形象在媒体中呈现的成因

媒体呈现出如此的“大妈”偏见,既与报道者群体相关,又与报道者的观念以及媒体报道技巧相关。

(一)报道者群体的单一化——年轻化

近年来,传媒业的发展推动新闻院校的发展,不少年轻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加入传媒业大军之中,这其中不少人社会经验缺乏、观点单一。他们在策划或报道时,会提出一些新颖的想法。但也正是由于社会阅历的不足,可能会出现盲目迎合受众,而不是正确引导受众的问题。在报道上缺乏资历较老的记者对孰轻孰重、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怎样写比较好这些问题的把握。“大妈”形象在媒体上的频繁呈现与记者年轻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导致很多受众本身就会对简单有趣的报道产生兴趣。年轻化的记者群体十分了解此类受众的兴趣点,有关大妈的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部分年轻记者看到此类报道对受众起到的吸引作用,也会效仿此类报道。

(二)报道者观念的逻辑错误——以歧视代替冲突

在市场化的新闻报道中,冲突永远是吸引受众眼球的精要所在。在没有冲突的新闻中,人们往往会以歧视或偏见塑造出冲突来,“大妈”形象以及其他行业社会角色也呈现出这样的特征。这种歧视既包括年龄歧视,也包括性别歧视和职业歧视。

据统计,在对“大妈”的负面形象报道中,多为青年记者,尤其是男性青年记者。这一结果的出现是偶然中的必然。男性记者也许没有意识到自己带有性别歧视,用有色眼镜来报道“大妈”,但实际上在报道中确实含有性别歧视。

(三)报道技巧的不当运用——以角色代替个体

由于“大妈”这一群体年龄跨度较大,在当今社会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群体所发生的事件之多。“大妈”这一群体的角色特性就是年龄,其个体一般都是中老年妇女。记者在报道时将符合大妈年龄的角色标准的女性归入“大妈”群体进行报道。记者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接近性的需要,以角色代替个体进行报道成了新闻业界的惯性举动。媒体在报道这一群体中的个人时,习惯性地将她们归类成为一个角色。以角色代替个体进行报道,这是新闻业界在刻画某一带有“角色”特性的个人时常用的写作技巧。这样的角色化,使受众接收信息更加迅速,能够很快地抓住报道中的重点人物及其特征。例如,对局长贪污事件的报道,受众在看到这样的报道时,心里会自动出现对“局长”这一角色的认知:一个官职不小的国家公务人员。

四、结语

在“大妈”的媒体呈现中,媒体有失公正或片面的报道,对公众进行了错误的引导。若要抑制这一现象,媒体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减少以“大妈”作为噱头的负面报道,避免“大妈”因新闻报道受到伤害。应正确地引导受众,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受众,博取关注。同时,媒体应建立严格的采编流程规范。加强对新闻工作者职业素质与道德修养进行培训教育。对于记者而言,则应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与道德修养,在报道过程中尽量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观点极端化,避免社会歧视。

G206.3

A

1674-8883(2016)16-0062-01

陈宇晴,女,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大妈群体受众
大妈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大妈一枝花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千万不要和大妈讨价还价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