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打破壁垒 发展实践型复合人才
——大数据时代应用技术型大学传媒类专业教育模式研究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技术型传播学新闻媒体

吕 玲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有效打破壁垒发展实践型复合人才
——大数据时代应用技术型大学传媒类专业教育模式研究

吕 玲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既有报道方式上的变化,也有报道内容上的变化。大学作为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基地,如何满足业界对专业人才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必然需要在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改革。本文以此为背景,分析应用技术型大学传媒类专业应该如何紧紧抓住机遇,在人才培养上开展融合式教学模式,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新闻传播人才。

大数据时代;融合;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

近年来,“大数据”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自2012年起,从中央到地方,有不少新闻媒体敏感地发现了利用大数据进行新闻报道的魅力,纷纷通过开办新闻节目、开设专版,专栏等形式,进行有效的摸索和尝试,掀起了数据新闻报道的热潮。

依托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数据新闻,呈现出全样本、可视化、轻量化阅读等重要报道特征,让新闻的客观性、直观性以及预测性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其一出现就得到了受众的喜欢。从近年来媒体公开发布的招聘岗位来看,对于数据收集、处理、分析以及可视化应用等方面的人才需求还是有很大的缺口。

在大数据应用面前,应用技术型大学和其他大学一样,面对的都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只有敢于尝试、不断摸索的高校才能获取主动权,才能在人才培养上胜出一筹。

一、打破学科限制,培养实践型复合人才

面对新闻传播业的急剧变化,国内外知名高校也在纷纷重新定义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更加注重实践性。对于正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而言,只有牢牢抓住大数据时代给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有效打通各种壁垒,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办学质量,才能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培养实践型符合人才,需要运用多方资源,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以及高校与新闻媒体、数据服务公司之间的壁垒,实现教师之间、教师与专业新闻从业者、数据专家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流通。引导学生树立一种多媒介融合、多学科融合、多渠道融合的观念,锻炼、提升以传统新闻业务能力为基础,以数据分析、解读为核心的新闻传播学实践能力。

如果说自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使普通网民对专业新闻记者在新闻发布上发起了挑战,那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有价值数据的抓取、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巨大需求,又让专业新闻从业人员获得了新生,存在感倍增,因为普通网民无法胜任大数据新闻的报道。

大数据技术是建立在Web2.0基础上的数据挖掘技术,其核心是对以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的识别、发掘和利用。[1]大数据具有规模性、多样性、高速性和价值大等特点。2012年1月,网易创立了“数读”栏目,成为国内最早开辟数据新闻专栏的媒体,随后《北京晚报》运用可视化方式,推出基于采访和有关研究报告的数据新闻报道,《新京报》也于2012年推出“新图纸”版面,财新网2013年成立数据新闻团队。2014年初,中央电视台在“晚间新闻”栏目中陆续推出“据说”系列,运用大数据来解读春运、两会、春节,成为国内最早尝试数据新闻的电视媒体。

这些开辟数据新闻报道的媒体中,既有网络媒体,也有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大数据的挖掘和整合中,不同形式的媒介有着同样的诉求,那就是利用数据和可视化技术为受众带去更好的阅读体验。不少媒体在推出数据新闻栏目时还打出了“提供轻量化的阅读体验”“新闻轻松看”等口号,可见,数据新闻打破了媒介的属性,成为不同媒介共同追逐和主动出击的方向。

因此,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而言,要想实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只有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用融合的理念来推进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改革,才能让其焕发新的生机。

二、用开放的姿态,整合师资队伍

针对数据新闻的具体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新闻传播学、网络新闻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等学科与专业知识的影子。这就对高校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团队自身必须具有融合性的学科背景,否则很难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的传媒教育需求。

对此,部分美国大学传播院系,及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纷纷招募会讲“数据新闻故事”的人才,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然而在国内,当前从事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高校教师多是文科背景,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人文素养以及新闻采写编评、摄影、摄像等业务能力,完成传统的新闻传播学教学目标。但是如果让他们短期内学会数据抓取、分析、处理,以及可视化运用的技巧,显然有些不现实。当前最高效的方法是,用开放的姿态打破重重文理学科之间的限制,创造条件,提升师资队伍的融合性。

一方面,从应用技术型高校内部着手,有效整合师资队伍。首先,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要注重“会讲数据故事”人才的培养,即在数据解读方面,通过增设新媒体基础技巧、新媒体艺术等课程以及课内课外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尝试,将“解读数据”作为新闻写作能力的延伸予以培养。其次,通过聘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等专业教师为新闻传播学学生授课。诸如,开设有关数据挖掘、统计学、平面/交互设计、数据可视化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数据抓取、处理能力和数据形象化、可视化处理的技巧。

另一方面,整合外部资源,将新闻媒体、数据公司纳入应用技术型大学融合新闻传播学人才的培养体系中。不仅仅是通过学生的媒体实习来实现,更应该是师资上的交流,如派出高校教师赴新闻媒体、数据公司挂职、学习,近距离感受新闻媒体的操作以及实际需求。同时,邀请资深媒体人来高校讲授与数据新闻操作有关的课程,或者是围绕与数据新闻有关的主题开展高校与媒体之间的合作,以项目建设带动学科发展,创造机会让新闻传播类专业师生有效地参与到媒体的数据新闻制作全过程。

三、与媒体、网站合作,成立大数据实验室

我国的大数据产业起步虽晚,但是发展速度快。2014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767亿元,同比增长27.8%,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达到8228.81亿元。特别是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数据产生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规模也会越来越大,运用大数据手段进行分析处理并提炼出有效信息的能力就变得越来越重要。[2]

大数据实验室是以大数据为基础,依托数据挖掘技术,运用文本分析、新媒体交互、视觉设计、仿真模拟等手段,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在新闻传播领域,既可用于为新闻媒体提供个性化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如受众媒介行为研究、广告主和消费者分析,还可以用于对新闻现象的大数据解读,如重大事件的网络舆情分析、网民群体行为的解读和预测、健康传播主题的解读等。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高校建立了大数据实验室,但很多都是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建立,并作为该专业学生的实验室来开展活动。这些大数据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的数据抓取、处理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但是对于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所需要的选题挖掘、新闻价值判断、数据故事化解读能力等方面,就不一定具备优势。对新闻媒体而言,大数据时代媒体转型的一个短板,就是对数据加工、解读能力的匮乏。有专家指出,当前大数据建设缺乏的是专门的数据分析方法和专业人才,一些媒体一窝蜂地投身数据平台搭建,不注重专门数据分析管理,对媒体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在大数据时代,要真正提升学生的数据新闻操作能力,新闻传播类专业必须联合校外资源建立大数据实验室。有条件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可以与一些媒体、网站共建大数据实验室,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并聘请数据应用方面的专家作为顾问,并招募社会上有数据分析处理经验的人作为实验室成员,共同开展指导工作。

鼓励新闻传播类专业建设大数据实验室,因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他们会赋予冷冰冰的数据以人文精神。有温度的新闻不单单是媒体孜孜以求的,更是受众喜闻乐见的。

四、以教学实践改革为抓手,提升师生数据素养

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实践性要求很强,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方面,要紧跟媒介发展的趋势、传媒格局进行适时调整、科学设计。

(一)建立“开放化、全程化、模块化、数字化”的实践体系

“开放化”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体系,而必须依据新闻媒体发展呈现出来的新特征,予以相应的调整。所谓“全程化”,是指实践教育贯穿大学四年,让学生们在完成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之余,有更多机会接触实际的媒体工作环境和基本的新闻采写锻炼。“模块化”就是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堂实践、专周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模块。诸如,在低年级安排专周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前往新闻媒体公司实习,提升新闻敏感,提高新闻实战能力;在高年级安排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可以结合大数据实验室开展的项目展开,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而毕业实习,鼓励学生结合将来的就业展开,既可继续前往媒体实习,也可选择一些政府部门、企业或公司提供的宣传或者数据分析岗位展开。所谓“数字化”,主要是顺应全媒体、大数据发展趋势,建立大数据实验室,通过与校外机构、传媒组织、新闻网站、数据公司展开合作,选取有价值的选题,开展大数据化研究,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并将其转换为可读性、可视化俱佳的信息。

(二)创新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论文”是目前不少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设计环节需要完成的任务。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查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解决和研究具体新闻传播现象中去的能力,但是对于本科生而言,在实际操作中,东拼西凑现象较为严重,真正能扎实做研究分析的学生不多。这种僵化的论文写作方式,学生能从中受益的东西有限,老师们也是疲于应对,而且还要担心论文剽窃的情况。因此,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而言,借助大数据实验室平台进行毕业设计改革刻不容缓。

新闻业界对新闻源依赖情况的变化,为新闻传播类专业进行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提供了依据。在传统状态下,新闻媒体对消息源的依赖性较强,丰富而良好的消息源可以让一家媒体在同城媒体中脱颖而出。因此,新闻媒体比较注重热点电话、线人以及网络平台上的爆料,而新闻记者会非常重视与线人之间的联络。在大数据时代,消息源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媒体通过策划或记者编辑挖掘选题等,便可从相关的数据库中提取所需的资源,进而通过分析、可视化处理完成一则出色的独家报道。

依托大数据实验室,用“完成一则数据新闻报道”的方式代替传统的“毕业论文写作”,可以产生多赢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可以避免新闻剽窃现象的产生,更能考查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况,此外还能提升学生的大数据应用能力。对于指导教师来说,通过从选题到数据挖掘、处理、分析到可视化处理整个过程的指导,可以不断提高自身数据素养。此外,通过将合作单位、新闻媒体的相关选题纳入到大数据实验室的研究课题中,还能不断提升大数据实验室的实战经验。在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选题展开数据新闻报道。

五、结语

大数据应用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发展趋势,不单单在新闻传播领域,在金融、医疗、购物、出行、社交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对应用技术型高校而言,用开放的理念打破重重壁垒限制,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大数据实验室,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等环节进行及时改革,不仅给新闻传播类专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还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1]王斌.大数据与新闻理念创新——以全球首届“数据新闻奖”为例[J].编辑之友,2013(6):16-19.

[2]2016年中国大数据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规模预测[EB/OL].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2016-04-30.

[3]陈昌凤.“大数据”时代如何做新闻?[J].新闻与写作,2013(1):90-92.

[4]新京报传媒研究院.新京报传媒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37.

[5]高雁.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专业教育反思[J].新闻知识,2014(1):91-92.

G642

A

1674-8883(2016)16-0025-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CGZ14-016,项目名称:大数据时代应用技术型大学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吕玲(1981—),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猜你喜欢

技术型传播学新闻媒体
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创新教育与学科竞赛相融合模式探讨与实践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