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4D技术”中的通感效应研究与展望

2016-02-28范天怡李昊琦周奕武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

范天怡 李昊琦 周奕武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4)



数字媒体“4D技术”中的通感效应研究与展望

范天怡 李昊琦 周奕武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14)

摘 要: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短缺的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各类数字新媒体为夺取受众眼球,其产品设计已不仅仅就视觉或触觉等某一感官来研发产品,而是利用通感全接触效应,让产品刺激某一感官感觉的同时,又能利用联觉效应,触发其余感官的感知能力,达到通感的全方位接触体验,给用户以全新的体验模式。本文通过对数字媒体仿4D技术的前景展望,融入意向经济和体验式经济,对未来数字新媒体的商业发展空间提出期望与设想。

关键词:数字媒体;通感效应;体验式经济

在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用户对网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地争夺网民的注意力资源,满足个体化的体验需求,成为了新媒体网站创新及产品研发的当务之急。优秀的设计不仅能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同时也专注于和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产生情感共鸣。从2D平面技术到3D立体成像再到如今的4D空间维度,新媒体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贴近人的感官系统以及人的生活必需。数字媒体的4D技术并非简单的加上“时间”这一维度构成的空间效应,而是将新技术加诸人体感知能力,在限定的时间空间内形成从视觉、听觉到嗅觉,乃至整个身体和心理的感官全接触机制。这类研究不仅对于用户与网络交互有重大意义,对于自媒体达人及创业爱好者也有重大借鉴意义。

一、简述通感的涵义

“通感synaesthesia”从广义上来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它表达的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普遍相通性”原则。从狭义上理解,通感作为一种文学手法和艺术修辞,在润色文字的同时,可以给受众带来五感互动的体验。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定义了通感的概念:“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由此可知,通感以感觉为起点,通过联想激发用户的想象,在个人情感的推动下,引导用户进入我们事先规划好的设计世界。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随着网络产品创新力度越来越提高,通感的研究逐渐从单纯的感觉挪移、沟通向整个审美创造与用户体验转移,将复杂、奥妙的通感心理融入我们的审美、设计和行为活动中。通过刺激网络用户的五官感受,激发其生活中的其他隐性记忆,通过想象和联觉转化成特殊的用户体验,使数字媒体的4D技术与新媒体所需要传达给用户的情感和谐统一。

二、通感效应在生活中的实际体验

医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感官在接受外在信息刺激时,内导神经会很快把所接收到的信息传入到大脑皮层,经过大脑皮层分析器的分流,进入各信息相应的感觉区域。不同的刺激针对不同的区域会形成相对的“兴奋中心”,同时也会在其他区域产生“兴奋抑制”。“兴奋中心”与“兴奋抑制”的共同作用使人体产生不同的感觉表象,从而形成通感现象。而在日常生活中,通感享受也遍布于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美味被品尝不单单依靠舌头,而是来自多感官的复杂交互作用。改变事物的颜色或者气味都能影响事物的味道,而餐厅的装修色调,就餐时播放的音乐同样对美味食物起着影响作用。我们常说某种味道闻起来“挺甜的”,这类甜味是类似焦糖或者香草的味道,因为这不仅是通感修辞,嗅觉也有与酸、甜、苦、辣、咸等味道所匹配的刺激因子,以此来加强我们对味道的口感。人们用不同的感知通路去处理嗅到的气味,80%、90%的事物尝起来的味道源自我们的鼻子。体会一下,蒙住眼睛,捏住鼻子,你会发现压根无法分辨可乐和雪碧的味道,这就是为什么感冒的时候“吃什么都觉得没味儿”。荷兰化学家莫伊尔在实验中证实“简单改变事物的颜色,就能影响人们对其味道的感受”。在经典的“红酒实验”中,实验人员仅将无味的红色染料加入白干,就让波尔多某大学品酒课的50多位大学生集体相信这是红酒而不是白干。樱桃味的饮料做成绿色就像柠檬汁,绿色的番茄酱远没有红色的来的甜腻可口,当黄色的橘子变成绿色后,你总会觉得它还未成熟。此外,食物的形状、就餐环境以及餐厅的背景音乐也会影响人们的就餐心情和味道的品尝。笔者在这方面做过的类似实验中发现,人们普遍认为圆形是最完美的形状,因而挑选蛋糕都会以圆形为主。音乐节奏的快慢能影响人的就餐体验,在就餐高峰期播放快节奏、动感的音乐能缩短食客的用餐时间。

除了在美食品尝中,音乐能与味道配对外,在艺术创作中,音符也是有颜色的。张爱玲认为,音调越高越明亮,音色越沉越昏暗。西餐厅里的高音钢琴代表着“香甜”,而二胡则预示着酸冷和苦涩。然后,人们的通感反应并不都以视觉或味觉为主,引发心理感应的通感接触更能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绪变化。桃红是香的,雨后青草味是干净纯粹的,白色代表害羞,粉色被定义为恋爱,香蕉能让人快乐,而樱桃或草莓总和爱情分不开。大量的实验和数据表明,我们的生活被环境所影响,而环境改变影响的本质即是人们从五官到全身再到心理的感官的全接触反映。在新媒体时代,吸引消费者注意的往往是那些能够同时满足用户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产品,注重产品创新设计的同时,更要运用互联网的优势,注重用户“心觉”的体验。

三、通感效应在传播过程中的应用

所谓“心觉”通感,即是指通过各种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连接和相互转化使通感实现从感官到情感的体验迁移。你也许去过海南的沙滩,但你是否想象过在家中也能感受到迪拜的阳光沙滩?是否有可能通过联觉和心理因素,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感受到澳洲龙虾的美味?传播学从人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三个层面来分析大众传播效果。当通感效应与数字媒体相结合,亦可从视觉与听觉分析其认知过程,从听觉到触觉探究其行为过程,从触觉到情感影射其心理过程。

(一)从认知层面剖析通感产品

如今,市场上的大多数产品和设计大都从通感的角度出发,产品设计、广告创意等通过色彩、形状、标语等方面引起人们各种感官的联想回忆。Media Player在播放纯音频文件时,在播放界面出现的流转线条或圆圈的特效即是将视觉与听觉的感官享受相融合,每个可视化的形象都向我们传达着它特有的声音,或尖锐,或驽钝,或温和,或急躁。Razorfish公司的官方网站以色彩的流动促使用户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共感联想,通过使用不同的像素点还原公司活动区域场景,以色彩的流动牵引用户进入他们营造的视听世界。

(二)从行为过程分析通感实例

对行为过程的通感研究随着电子触屏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从最初的汉王、kindle电子书到触屏手机、平板电脑再到指纹识别功能,都使得用户在触摸行为过程中加深了感官刺激,使用户与网络数字产品的交互变得更加真实。同时,行为活动不仅体现于视觉和触觉的交互中,也能通过联觉和想象机制影射到嗅觉、味觉等其他五官感受之中,激发潜在的感觉体验。以电子书为例,其添加了各种的翻页效果,通过动态的flash或系统内置的如pivot控件的支撑,使页面切换的效果与用户的动作形成一致的感受,或翻页,或滑动,就如我们真实的触摸到了屏幕内的文字与图片一般。同时,电子书特有的油墨打印技术,让用户仿佛拥有实体书在手中,不同的字体设置,粗细大小调节,使得用户好像切实的闻到了油墨的香味,触发了嗅觉的感官功能。此外,餐厅的环境能影响顾客的用餐质量,那么酒店的装修布局同样能对用户的入住感受与睡眠质量造成影响。在前文中提到,色彩及形状能够代表人的心情或状态,因而如今概念酒店、主题KTV越来越流行。这类酒店或KTV的每个包间被装修成特定类型的风格,Hello Kitty、深海系、森林系等等,让顾客置身于包间内仿佛身临其境,在视觉、嗅觉、触觉及全身心感受中得到一次愉快的体验。因而,在从认知到行为过程中的通感体验能够加深我们对现在生活场景的记忆以及对数字科技的依赖,而认知乃至行为过程的感觉又源于心理因素,同时也会反馈到心理过程中。

(三)从心理领域诉诸情感体验

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受众对于媒介宣传报道及议程设置所引发的心理变化会影响到其行为行动决策中,而在通感效应研究中,用户的行为能力同样可以反映出其心理方面受到的刺激程度。这种通感带给人的心理体验过程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强烈的尝试性——产生惊喜而带来的不言自解性。这类情绪体验在数字媒体及4D技术中得到现实的应用。例如,在《复仇者联盟2》上映伊始,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即推出亲身感受复仇者的网站及效果界面,用户点击进入后,以接听陌生人来电增加悬疑和不安定感,随后通过不断的触摸屏幕来制造复仇者们砸碎用户屏幕的震撼感,网页界面上出现的破碎特效仿佛手机屏幕真的出现裂痕一般,增强了用户的刺激感觉。强烈的尝试习惯依赖于人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渴求,4D体验馆受到时下年轻人的火热追捧不仅基于年轻人热爱冒险和挑战、需要适时宣泄生活压力,还源于4D影院、密室逃脱、4D照相馆、星空主题馆这类室内体验能在一定的场域内充分激发用户从五官到全身直至内心的感觉全接触,将网络场景模拟于现实,刺激用户的体验热情。以情入景,让用户在产品体验中从每个细节以及每个感官感受中感知到隐藏在心理的情感和心理寄托。数字媒体不断更新的开发应用更能让用户体会到对新媒体产品的认知与情感,构成了感官与情感的“心觉”互通。

四、通感条件下4D产品的前景展望

通感效应在新媒体产品的运用中能更好地调动受众由外而内的对感官体验的美好回忆,同时还能通过联觉和想象,激发起潜在的其他感知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数字媒体从3D技术发展至4D已有成功案例可言,而这方面的市场无论于互联网新产品开拓者还是用户都有极大的诱惑力及发展潜力。因而数字媒体在通感效应机制下进行的艺术设计、创作及产品研发不仅具有市场竞争力,更可在体验式经济的后现代主义方面的发声。

(一)体验式经济触发新感官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不断改变,体验式经济已经成为继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哈佛商业评论》在做出“体验经济时代到来”的预言时曾经指出,体验经济可以这样定义: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在消费者参与的过程中,记忆长久地留住了对过程的体验。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体验式经济不仅体现在星巴克情调、创意餐厅、大理石磨砂工艺这类直观感受到的实物中,更通过数字媒体的新技术产生虚拟体验,各类4D影院与虚拟过山车即是很好的例子。4D电影是在3D立体电影的基础上加强环境特效、模拟仿真而组成的新型影视产品,通过给观众以电影内容联动的物理刺激,来增强临场感效果。试想坐在椅子上望着屏幕即能感受到凉风、沙滩、海浪、森林,而鸟鸣即在耳边,海鸥在头顶飞旋。普通电影是用眼看用耳听,3D电影是使视觉立体化,而4D电影则是让您在四维空间里用身体去感受电影,看过4D电影的观众纷纷表示立体化的四维,通过座椅运动、环境特效、模拟仿真的音效,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觉享受。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看电影”也随之变成了“感受电影”,而待在家里通过网络和屏幕感受4D奇幻旅程也指日可待。屏幕内虚拟世界和银屏外真实世界相融合,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各个感官一时间被唤起,你会被可怕的烟雾所包围,会闻到阵阵的花香,会听见清脆的鸟鸣,体验到庞然大物从天而降猝不及防的感觉,这一切都在通感体验与数字媒体4D技术的交互过程中实现。此外,当人们通过虚拟界面感受到某类产品的好处,或者某类服务的舒适度之后,变会受众的消费意向,从而反作用于市场,引发消费行为,刺激贸易流通。

体验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式、互动性的经济,体验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便是人的自主性。体验经济强调人的身心感受的同时,更强调由此感受所带来的后续价值。体验同时也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它引导人们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的三个体验阶段。因而,从用户的感官体验出发,通过新媒体新技术引发新的思维潮流及交换模式才是体验经济的本质所在,由此而产生的商业价值也必定会占据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意向经济引发商业收编

意向经济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主要原因是媒介革命带来的信息爆炸性扩张,大量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稀释了有限的社会注意力资源,造成了广告的严峻生存危机。意向经济的核心观点是:意向经济不是围绕卖家而是围绕买家成长。买家及他们的购买意向是金钱的首要来源,意向经济是买家寻找卖家的过程。在意向经济中,用户是中心,提供的服务就是帮助你实现愿望,满足你的个性化需求。随着受众需求不平等性的增加,新媒体内容也在商业利益下走个性化服务的道路。百度在15年愚人节之际,推出几款重磅高端智能“把戏”,分别是度娘ibreath“智呼吸”、百度视频4D触感技术、可还原梦境智能手环、“筷搜”1.0版预售可智能搜索甄别食材安全以及百度种子。其中以百度视频新推出的4D触感技术最令人瞩目,是数字媒体运用4D技术与人类通感感受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当人们还在通过媒体用视觉或听觉感知真相时,百度4D视频已将触控感应技术与图像识别技术相结合,通过人为制造摩擦创造类似于实物的触感和摩擦感,使人在接触屏幕时也能感受到屏幕显示的内容。试验者们戴上眼罩,只用手指的摩擦触摸即可感知到屏幕内是鲜花、水果,甚至是都教授。这种新型屏幕触摸感知技术能让用户身临其境地体验到通感感受与界面内虚拟内容的交互体验,大大提高了通感应用的范围,使用户在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上,通过触控感应和联想特征,增强其他的感官感应能力,丰富用户的体验感受与体验心态。

此外,之所以称之为“把戏”,是因为此类应用于通感效应的智能产品还在测试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将通感感知能力与数字媒体4D技术结合已成为新媒体内容和产品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满足用户情感与心理体验的过程中,数字媒体通过新的技术与智能终端尝试,使得用户的感官在交互中产生多重感受,并且通过联想辅助产生其他感官方面的自我满足,这无论对于新媒体网站还是自媒体社交应用都有极大的商业价值。

五、结语

在互联网盛行的新媒体时代,市场上的宏

观批量生产产品模式已无法满足用户的微观个性化需求,市场经济的形态也逐渐从简单的商品经济过渡到复杂多样的体验式经济。而基于通感效应的数字媒体在新形势推广的内容与产品更应该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在新媒体与用户感知能力交互的基础上,满足用户私人订制般的体验式享受。产品的设计创作与通感理念相结合,使新媒体的数字产品趋于多元化,激发了设计者的创意灵感,同时又增加了用户体验的趣味性。在信息泛滥而注意力资源分配有限的条件下,体验的竞争将改变过往的渠道和内容竞争,设计、鉴赏、使用构成了人们与产品最基本的交互行为。我们的感官在交互中产生了多种感受,并形成了多方面的心理体验。用户通过对产品以及其使用过程的感知产生了通感现象,从而引发相应的心理变化,最终,所有的心理变化演变成对产品的情感化体验,增强了用户与产品的情感联系,反哺于市场,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增加市场份额与商业价值。纵然互联网时代下的产品形式千变万化,但相信通过分析和深入研究用户的心理与情感需求,新媒体的产品一定会引入更多4D技术或类似4D的技术,兼容并蓄,走向更为多样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虞金红.从平面设计谈交互的艺术通感体验[J].艺术与理论,2010(04).

[2]何祁骐,张凌浩.产品设计中的通感研究[J].艺术与设计,2009(03):155-157.

[3]王冬君.浅谈通感现象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2010(07):58-60.

[4]曹玉海.浅谈体验式经济[J].北京物资流通,2008(03):33-34.

[5]龚娟娟.新经济时代的体验式营销模式研究[J].科技向导,2012(06):66.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259-02

作者简介:范天怡(1992—),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李昊琦(1990—),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周奕武(1991—),男,浙江龙泉人,浙江工业大学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
基于工作室的中职数字媒体专业技能教学模式研究
数字媒体时代下的专业课程建设
浅谈高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现状
浅谈游戏数字媒体的叙事性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策略研究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动画原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