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剧情”反转频发的冷思考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张 颖

(楚天都市报,湖北 武汉 430077)



新闻“剧情”反转频发的冷思考

张 颖

(楚天都市报,湖北武汉430077)

摘 要:剧情反转,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戏剧化编排手法。最近一两年,这种艺术手法频繁地出现在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舆论场上。“剧情”反转报道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有哪些社会危害?在新媒体、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它带给传统媒体哪些警醒和启示?本文归纳分析最近一年来的典型“剧情”反转报道,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和回答,并以此得出警醒和启示。

关键词:“剧情”反转;身份标签;情绪站队;舆论场

猴年春节刚过,“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哈尔滨天价野生鱼”、“河南乡村教师成黑户”等一件件“剧情”反转新闻接二连三地传遍各大网络媒体、自媒体公众号以及传统媒体。

就连一向严谨的全国两会报道,也爆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反转“剧情”:2016年3月4日晚,“央视新闻”官微称政协委员、明星张国立在两会呼吁加强网络影视剧管理。被大批网民声讨的张国立随即反击“央视新闻”……短短48小时内,关于“张国立和央视谁在说谎”,竟然出现了六次转折。

再将日历向前翻一年,全国热点新闻事件中,“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等“剧情”反转新闻也是频频上演。“与往年相比,反转新闻在2015年演绎得格外频密、火爆。这一趋势需要引起关注。”

一、“剧情”反转报道的群体特征

盘点和分析2015年以来的前后反差之大、让人瞠目结舌的“剧情”反转典型报道,我们可以发现其共性。

首先,从传播内容来看,它们常常给报道对象冠以显眼的“标签”,并以此左右受众的情绪,让受众不断“站队”,如“校长暴力剪发”事件中,有关媒体突出“无良校长”标签;“陆童当众撒尿”事件中,有关媒体渲染“大陆游客素质低”标签;“河南乡村教师成黑户”事件中,有关媒体强调“抹香香官员”标签……

很多时候,影响受众判断和态度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受众思维定式和头脑中对某些标签化符号的刻板印象。比如,阅读关于患者打医生的新闻,受众常常同情患者。可如果媒体介绍患者是某位官员,受众便可能立刻去同情医生了。

其次,从传播过程来看,它们因为报道对象之间、媒体之间、媒体与受众之间来回“交锋”,而迅速走向真相大白。“张国立呼吁加强网络影视剧管理”即是如此。“央视新闻”发布消息、张国立回应、“央视新闻”又发视频、网友指出视频造假、腾讯娱乐等加入声援、张国立再作说明……

此类事件中,最开始传播出来的常常是碎片化的信息。随着媒体、受众以及报道对象自身的挖掘,碎片化的信息开始拼接成立体丰满的新闻事实,真相也就随之水落石出。在此过程中,每一关键碎片出现,舆情就会反转一次。

再次,从传播主体看,自媒体、网络媒体是“剧情”反转新闻的“主力军”;享受情绪化和极端化表达的网民常常在被新闻“标签”左右的同时,也影响着媒体报道下一波“剧情”发展;而原本在公信力方面有明显优势的部分传统媒体也屡屡失去“定盘星”。

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为例,笔者统计发现,九大典型事件中,六件由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自媒体、网络媒体平台首发,然后被传统媒体跟进报道。无一例外,九大典型事件中,每件都有网民深度参与“推波助澜”,他们在享受迅捷化的新媒体信息的同时,也习惯于第一时间表态、第一时间分享观点,并陶醉于情绪化表达带来的眼球效应和参与快感。

二、“剧情”反转报道的成因

一夜180度调头的“剧情”反转虽多半源于自媒体、新媒体,但绝非仅仅只是自媒体、新媒体喧嚣酿出的偶然。“剧情”反转报道频繁出现,暴露出了自媒体、新媒体野蛮生长阶段下的整个传媒生态的病因。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麦尚文分析:“媒体也好,自媒体也好,在今天的议题生产中都比较缺乏耐心,都担心丧失话语权,所以容易贴标签、下定论,以方便新闻议题的传播扩散,从而导致求证、调查不足,信息来源较为单一。特别是自媒体诞生以来,打破了专业媒体机构多年锤炼而成的规范体系,大家都自乱了阵脚。”

热衷于贴“标签”,即是内因之一。不少自媒体、新媒体乃至传统媒体,热衷于用“标签”来表达意图、引导舆论。例如,想让公众同情某个人,就在文章标题或文中给他贴上农民工、代课教师、上访户等“标签”;想让公众痛恨某个人,就强调其官员、富二代、开豪车等“标签”。

当下,手机、网络等传送的海量信息已经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受众的第一诉求往往不是“深入了解”,而是“及时知晓”,追求的是信息传播速度、广度,而非深度。如此生态下,一次成型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少,媒体常常匆忙地将信息碎片化地“抛”给受众。此为“剧情”反转报道的外因之一。诚然,面对一些复杂的新闻事件,受客观因素影响,媒体最初的报道无法完全准确地反映事实全貌,这无可厚非。按照马克思“有机的报刊运动”观点,新闻传播是一个动态的、去伪存真的生产过程。但对于一般的新闻事件,媒体从第一篇报道开始,就应努力在“有机运动”中向公众负责任地提供关于事实的公允描述。

此外,越来越多样的网络平台为公众舆论提供了广阔的扩散阵地。这些舆论场在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之前就已经形成声势,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新闻媒体的判断、立场,让新闻媒体往往带着同情心而不是“同理心”去报道弱势的一方。例如,“西安医务人员自拍”事件中,医生撇开病人在一旁“自娱自乐”显然极易触动记者敏感的神经。此为“剧情”反转报道的外因之二。

三、“剧情”反转的危害及警示

舆论场上有一种声音,认为“剧情”来回反转并非坏事,越“反转”越接近真相。此想法初听有理,然而结合典型案例细究之下,“剧情”反转之中几乎没有赢家: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让江西、上海两地躺枪,江西被渲染成贫穷、落后、愚昧的代名词,上海女孩则被贴上了地域歧视的标签;“河南乡村教师成黑户”中,最初悲情的乡村教师被“反转”为骗子,最初被贴上“抹香香的狗官”标签的部长讨回了清白,但在真相大白之时,网友对其的辱骂宣泄已经完成;“张国立呼吁加强网络影视剧管理”中,张国

立、央视均信誉受损……

此外,“反转有益说”还忽略了多次反转这一过程本身是对新闻传播资源的一种浪费,是对公众精力和情感的一份消耗,是对媒体、政府部门乃至国家和地区的公信力的一次侵蚀。一个接一个的“剧情”反转报道的出现,一点点地冲刷着人们对新闻媒体的信任感。新闻“剧情”频繁反转,需引起我们警醒并得到启示:

一是新闻媒体自身要严遵职业操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很多新闻刚发生时,并不会呈现出全部的真相,需要媒体及时跟进,以专业精神抽丝剥茧,尽量客观、全面地呈现事实本身。同时,要不断挖掘与平衡多元化声音,理性表达,不做“标题党”、“贴标签者”。这才是媒体应起的正向作用。

二是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权威性、公信力,在网络信息众声喧哗之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营造信息对冲、透明公开的舆论场。如今,各种夹杂着情绪和利益诉求的言论在网络上泛滥,加上网络推手与网络水军的兴风作浪,热点新闻事件的舆情反转几率正在上升。然而,舆论场上依然渴求权威信息。公众容易看“标签”站队、容易以谣传谣,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和权威信息的缺失。

三是公众也需要提升在舆论场中的素养。古人云:事不亲眼目睹,不能妄断其有无。一起事件,在它刚被曝光时往往可能只是一部分真相,并不能完整呈现整个事情的原貌,对网民而言,最好不要急于发表意见。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在事实未厘清前,预设立场的思维不可取。不妨秉持一颗公正之心,摘下有色眼镜,当一回理性的看官,万不可站在道德的高地发动各种疯狂的人身攻击,不自觉地沦为网络的施暴者和盲从者。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地图》[N].人民日报,2015-12-25.

[2]薛深.网络场域中的群体标签化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12):69-73.

[3]新闻缘何频频被“反转”?[N].南方日报,2014-8-2.

[4]谁在制造,谁在传播,谁在受伤[N].人民日报,2015-12-25.

[5]廖声武.网络舆情事件传播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J].新闻前哨,2016(1):11-13.

[6]颜陈.当前舆论场的几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J].新闻前哨,2016(1):17-19.

[7]“舆论反转剧”频现 慎用拇指话语权[DB/OL].人民网,2015-05-19.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1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