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海仲裁案”社交媒体的舆论反思

2016-02-28谢精忠朱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民粹主义仲裁爱国

谢精忠朱 俊

(1江西科技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科技学院 校广播电视台,江西 南昌330022)

“南海仲裁案”社交媒体的舆论反思

谢精忠1朱 俊2

(1江西科技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科技学院 校广播电视台,江西 南昌330022)

“南海仲裁案”经过海内外媒体报道瞬间引爆网络,引发国内一场全民参与的爱国热潮。本文以“南海仲裁案”为例,对网络突发事件中在社交媒体出现的极端情绪滋长和群体极化等问题进行探讨,反思“爱国”舆情中的暗潮涌动。

“南海仲裁案”;社交媒体;娱乐化;群体极化

一、事件回顾

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经过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之后瞬间引爆网络,继而引发了一场全民广泛参与的爱国热潮。笔者通过运用新浪“微舆情”,对“南海仲裁”字段进行精确搜索。从2016年7月12日17时至13日24时,网络中与“南海仲裁”话题相关的信息达到4094636条,其中微博数量为3947130条,微信文章为25130条。从媒体分布来看,微博、微信是舆情传播最为集中的渠道和平台。微博、微信、微社区等社交媒体用户纷纷通过内容生产、转发、点赞、发表评论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设置的#中国一点都不能少#话题讨论,转发量在当天晚上就突破了150万。而#南海仲裁案#这一话题持续保持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首的位置,截至当日24时,有超过50万网友参与相关话题讨论,阅读量更是高达4.7亿次。在社交媒体上演的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热潮中,也不乏一些有失理性、甚至极端言论的出现、蔓延,使我们从中感受到国人在表达爱国之情的同时,也需回归理性,看清“爱国”舆情中深藏的暗流。

二、“南海仲裁案”社交媒体的舆论反思

(一)举国狂欢,极端情绪滋长

“南海仲裁案”发生后,随着国内外媒体的全面跟进,传递各方信息动态,来自各个阶层的受众及时利用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进行发声,表达自己的爱国态度。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一方面为广大网民提供多元意见的发表平台,汇集了来自全民各个阶层的意见和情绪,特别是各种“草根”“公知”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宣泄“爱国”情绪,表达“中国”认同,另一方面也成为各方力量博弈的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交网络平台的声音甚至直接影响到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源源不断地生产与“南海仲裁案”相关的信息内容。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内容汇合,无疑增加了网民自身言行的“合理性”感受,参与热情进一步高涨。

菲律宾和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参与的“南海仲裁”闹剧上演后,由于事件涉及我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加之多国公然干涉,部分网民表现出愤怒、抵制等情绪。而随着媒体的及时跟进报道,网民大规模的极端情绪被引爆。例如,据新浪“微舆情”数据显示,在7月12日19时微博中#菲律宾是中国固有领土#、#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等话题相同文章数分别达到了41457和35427。除此之外,抵制菲律宾商品,调侃菲方官员和国民的言语、图片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被刷屏。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社交媒体充斥着大量愤怒、戏谑、辱骂式的话语,而这也正是网民在“南海仲裁案”发生后愤怒情绪的宣泄。国民借由“南海仲裁案”所引发的“爱国”表达已经进入全民狂欢的状态,而众多非理性的情绪充斥其中。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等特点,让网络成为民众狂欢的“圣地”。有共同兴趣爱好和利益诉求的网民围绕话题迅速汇集成“舆论广场”。你言我语就议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彼此产生的认同更加坚定、强化了原有的态度,使表达的热情继续高涨。但是网民的网络言行与现实生活中的言行会大不一致,网络广场式的议事模式往往缺乏对话和沟通,多数是非理性的狂欢:头脑清醒的个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从众的网民,这使得舆情很容易进入到非理性的情绪发泄。[1]同时,社交媒体信息的碎片化,也容易造成信息传播的不对称,误导网民。在“南海仲裁案”中,简短和碎片化的微博表达和朋友圈的阐释无法对事件纷繁的来龙去脉进行完整呈现,受众仅能停留在事件的认知层面,不能掌握事件深层要点,也就无法理性看待该事件。面对扑面而来的“正义”“合理化”的意见传递,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大多数网民尤其是网络意见领袖会大胆、极端、偏激地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这样的情形与2012年“钓鱼岛事件”如出一辙:大量的情绪化言论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被生产,网络意见领袖推波助澜,瞬间点燃网民的爱国热情,刺激了网络极端情绪的滋长。而当下的中国社会矛盾潜伏,诸多暴戾情绪也在悄然滋生,任何一个网络事件都可能引爆现实行动。面对“南海仲裁案”举国狂欢的爱国热潮,政府、媒体以及网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负责任地去引导、参与和表达,防止非理性的极端情绪暗流肆意滋长。

(二)段子横行,娱乐信息受捧

当全民沉浸在爱国主义狂欢中,不少网民也化身为段子手,或夸张,或戏谑,或恶搞,过度娱乐化的信息在这次全民狂欢中横行。从“菲总统与邓公的政治对话”,到“东方神龙摆尾”漫画和“观世音菩萨住南海”,再到淘宝卖“菲律宾芒果干”店主与买家的机智对话等,众多围绕该严肃政治话题的带有调侃性的段子充斥在微博、微信和微社区。大量带有调侃性质的段子的出现绝非偶然,以往众多网络舆论事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出现过类似的过度娱乐化现象。众多网民浏览完这些段子有的泯然一笑,有的拍手叫好,但这也映射出当下媒介文化的娱乐化倾向。娱乐化似乎已然成为网络舆论事件发展的必经过程。

“网络舆论事件的娱乐化打破了娱乐本身所追求的精神愉悦,同时也突破了社会环境对于媒体的要求和藩篱,可以用媚俗甚至低俗的形态去吸引受众的关注。”[2]段子手们一方面借由公民享有民主、平等、正义等权利表达诉求,同时也希望借此摆脱被权威和精英压制,由此以夸张、戏谑、反讽等形式创造具有自身新特点的文化来获得新的身份和文化认同。与此同时,处在无聊、寂寞和信仰迷失状态下的网民参与“围观”“起哄”,甚至以“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和行为进行狂欢,从而获取心理和精神的愉悦感。《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认为,客观理性的观点很难吸取眼球,极端的道德判断是吸引注意力的手段。“南海仲裁案”之后出现的娱乐化段子迎合了广大网民的心态和心理需求,广大受众也十分享受这个娱乐化过程。即便是涉及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南海仲裁”也难以避免娱乐化,意见言论频繁出现戏谑、调侃、反讽的色彩,这恰恰是广大网民因现实中各种社会压力而造成的压抑、焦虑心理的一种情绪宣泄和自由表达的方式。

在这场全民爱国狂欢中,社交媒体的青年群体也有其特有的意见表达的方式。与之前“钓鱼岛事件”相比,这一次青年群体并没有走上街头、嘶声抗议、抵制日货,却自发选择了一种“庄重却不严肃”的“爱国仪式”——表情包。7.12“南海仲裁”后,90后青年群体虽没有做出非理性的现实行为,却纷纷用“嬉笑怒骂”的模式表达意见。比如,90后熟知的“局座先生”被邀请到B站进行直播,引发青年群体围观。暂且不论处在不同时代的青年群体默契地选择这一形式表达诉求的原因,就这种现象而言,青年亚文化与网络文化汇流,象征着对现实生活中的主流话语的反叛,“在网络空间这个新的语言场域中,青年群体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沉浸在后现代文化的狂欢中,颠覆、重构、消解着自然语言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追求碎片化、快餐式和混搭的语言表达,以有限的语言符号创造出意境丰富的内涵”。[3]

有学者认为采用“嬉笑怒骂”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表达,是青年群体对自我认同感的强烈诉求。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仪式”,表达着对世界的理解。但毋庸置疑的是,信息娱乐化的全民“狂欢”让我们远离了理性与严肃的心态,通过采用娱乐化的方式将社会事件无害化,使得原本具有较大辩论和思考的空间和冲突的事件变得钝化,进而让受众在无社会责任和道德负担中对事件进行思考和讨论,“这种娱乐化和狂欢化容易走向极端,扭曲和重构事件信息的本身意义”。[4]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事件的娱乐化也会将大众的焦点从事件本身转移到其他地方,使得事件失去本应达到的社会效应。反观伦敦骚乱、钓鱼岛和南海仲裁案等事件,在事件舆情发展过程中,广大网民往往会“忘记初心”,到最后并没有把事件主体当作“对手”,而是当作恶搞的对象被拉入全民娱乐化的狂欢中。

(三)群体极化,民粹主义或抬头

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去中心化赋予了大众前所未有的传播权力,尤其是以单项关注的弱关系为主的微博,更易发生非理性的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指的是“团体成员开始就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意见朝既有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5]加上网络媒体具有匿名性的特点,网名在进行意见表达过程中极易走向情绪化和极端化,尤其容易激发带有悲情色彩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情绪。在“南海仲裁”结果公布之后,有些国民在进行“爱国表达”的同时,自发监督明星和身边朋友的“爱国行为”:一些未及时表明政治立场的明星被炮轰“不理国事”;微信好友没有选用清一色的爱国头像也被贴上“不爱国”的标签。在“南海仲裁案”这一事件的背景下,某明星导演的电影也因与“爱国”议题相关,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澎湃新闻曾在社论中认为:“许多人一提爱国就爱搞整齐划一,仿佛所有人都得说同样的话、发同样的图、关心同一个话题,不如此便是异类。目的完全被手段压倒,群体在自我陶醉中迷失。”

民族主义在凝聚社会共识、强化族群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民族主义被放到特定的政治社会范畴中考察时,它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民粹主义的社会触发器”。民族主义在“南海仲裁案”中的应激反应,说明在南海问题上坚守国家立场是主流共识,但越来越多诸如“虽远必诛”“战争如若真的爆发,中国即使牺牲十亿人口,仍然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大国”的爱国言论蕴含着极端、非理性的色彩。民粹主义者认为,任何复杂化和技术化的政治都是违背人民意愿的,要求政治简单化,因此民粹主义者习惯于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意见表达。在全民爱国的狂欢中,只说夸张的口号,用刺激性的符号伸张正义,实质却只是虚有“华丽外衣”,没有实质行动,并且这种口号和符号往往带有不良居心。

在当前中国撕裂的社会中,各种矛盾和情绪潜伏在人群中。民粹主义往往打着“人民至上”的口号,扮演“为民请命”的角色,在各种网络舆论事件中伺机而动。当诸如“南海仲裁”之后全民沉浸在爱国狂欢的时候,我们需要警惕的是社会中有“不怀好意”的人利用民粹主义对“低智商”化的集合群体进行动员、操纵和引导。而近几年的网络舆论事件表明,民粹主义并不能满足网络的聚集和舆论的动员,更多的表现是线上线下联动,扩大事件的影响力。“钓鱼岛事件”中从线上“全民爱国网络抵制日货”的号召,到线下“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甚至发生“打砸”等非理性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网络舆论事件时,我们不得不提防,过激的民族主义可能转变为民粹主义,民粹主义的暗流很有可能借机抬头。

三、结语

在这场宣扬爱国主义情感的狂欢中,舆论表现出广大网民赤诚的爱国情怀和统一的爱国共识,但非理性情绪滋长、娱乐化现象严重和民粹主义倾向的三股暗流也在网络舆论场中涌动。面对类似事件,政府应该注意主动发声,时刻监视舆情动态和网民情绪,加强建立理性对话机制,加强舆论引导。此外,媒体也需配合官方及时进行舆情疏导,保持好报道的立场和节奏,关键时还应引导网民情绪。广大网民应该学会冷静思考,时刻保持理性爱国,把握狂欢的节奏和爱国的正确姿势。

[1] 陈龙.转帖、书写互动与社交媒体的“议事共同体”重构[J].国际新闻界,2015(10):8.

[2] 朱费伽,王亮.对大众媒体泛娱乐化的思考——以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为例[J].新闻世界,2010(2):52.

[3] 曹进.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35.

[4] 江凌.大众狂欢语境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解析[J].新闻爱好者,2015(9):52.

[5] 林红.论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J].学术界,2006(6):192.

G206.3

A

1674-8883(2016)19-0019-02

本论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行动的边界:微社区社会参与与民粹主义规避研究”(项目编号:XW1507);江西科技学院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行动的边界:微社区社会参与与民粹主义规避问题研究”(项目编号:DY15ZD02)阶段性研究成果

谢精忠(1989—),男,江西赣州人,硕士,江西科技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网络传播研究。朱俊(1985—),男,江西南昌人,学士,江西科技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电视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民粹主义仲裁爱国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对不属于仲裁委员会管辖范围的仲裁申请如何处理?
一种多通道共享读写SDRAM的仲裁方法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两岸四地间相互执行仲裁裁决:过去、现在及将来(上)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关于李大钊与民粹主义关系的辨析——重读《青年与农村》
一种巴洛克式的民粹主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