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微文化建设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微信

谢 芳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微文化建设

谢 芳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新媒体的“微时代”,微文化已经成为当下文化的一张名片。作为高校,该如何把握微文化,加强校园微文化建设,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文章从微文化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和大学生对微文化的认知情况论述出发,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论述了高校校园的微文化建设。

高校;微文化;校园文化;文化育人

“你有事可以微博里私信给我,你有事可以微信里留言给我。你没事看看微电影和微小说,你没事可以听听微音乐和陪陪我……”,正如这首《微时代》歌中所唱,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更新媒体的“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小说、微公益、微电影、微音乐、微支付、微评、微课堂、微云……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微”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主体文化样态之一,以各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和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集中,移动互联网应用正在向满足人们各种生活所需深入渗透。伴随微博而流行起来的“微文化”凭借其便捷性、个性化、动态化和通俗性等深深地吸引着大众。其中,15~29岁的青少年成为微文化传播的最活跃用户群和绝对主体。作为青年聚集地的高校,也正在形成微文化现象。高校该如何把握微文化,加强校园微文化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微文化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

微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的出现,总有利弊相伴,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效应。微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亦是如此。

(一)正面影响

微文化以它的微型化、微量化和微小化,以它的便捷性和实时极速性,让师生拥有了更多自我表达和群里交流的空间。微文化肯定了每个人的价值,以它的微而深厚取代了崇高化和精英化,体现了对人性的信任和人权的尊重,也体现了积极的价值。这给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它在尊重师生的平等性和主体性、关注现实的高效性以及拓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样态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建设理念和教育契机。

(二)负面影响

微文化的基本形态是微型的碎片化信息,让人生存在碎片化之中。而这种碎片化、去中心化和零散性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弱化和注意力的匮乏,也导致浮躁之风日益盛行,这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无法静心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微文化背景中,每个人不仅可以成为微文化的使用者和传播者,同时也可以成为微文化的制造者,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信息良莠不齐,如垃圾信息泛滥,谣言、负面情绪漫天飞等,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偏差,也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安全隐患。

二、高校学生对微文化的认知情况

(一)对微文化的概念理解

为了解高校学生对微文化的认知程度,笔者曾在自己工作的高校展开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们对微文化没有什么概念,但说起微博、微电影,却是津津乐道,相当熟悉。这说明大学生对校园微文化的定义是模糊的,缺乏总体的理性认识,只是具体到微博、微信、微公益、微电影等微文化产品中,才有了具体的感受。

(二)微文化产品的使用情况

在大学生中,接触、参与使用最多的是微博和微信。很多学生认为微博、微信传播的信息涵盖了生活甚至学习的方方面面,方便及时,开阔了视野,其通过微博、微信获取了最新的信息和动态。但在学生们最想了解的信息中,排第一位的是朋友动态,第二位的主要是娱乐八卦、社会动态和体育信息。有1/5的学生说是为了打发时间才把部分精力投入到玩微博、微信中的;3%的学生有时通过摇一摇的方式添加好友,存在交友安全隐患;有的学生走路时、上课时、睡觉前、吃饭时、上厕所都在刷屏,有的甚至表现出了宁可刷微博、聊微信,也不愿专心学习和认真听课的现象,只有4%的学生是真正出于自身兴趣而写微博、微信的。

我们也发现了学生使用微博不当产生不良影响的案例。例如,一个班级的学生举办文化节活动,在微博上以学校的名义发布了举办“我们结婚吧”的婚博会报名的消息。社会上想参加活动的人纷纷前来报名咨询,而这些活动消息都未经学校审批允许,校方认为此活动不宜在学校举行,最后只能道歉说明不举办此活动并删除微博,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发表微博,以及学校对微博、微信的管理成了需要深入思考并积极解决的问题。

面对微博、微信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完全相信和完全不信的学生比例很小,表示基本上相信的同学占81%。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待微博、微信上的信息的态度还是比较冷静的,但这不排除有害信息会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因为轻信微博、微信发布的信息而上当受骗的学生还是层出不穷。

使用微信、微博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有一半的同学说微博、微信肆意横行,霸占了自己的生活,影响了正常休息,危害健康,尤其影响视力;有的学生认为,经常用微文化产品浪费时间,导致其无法专心学习,甚至无法静下心来阅读一些长篇名作,人越来越浮躁;还有的学生则认为,看手机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喜欢“宅”在自己的网络空间里,日常活动几乎都在网络上完成,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单一,影响人际交往,也无法认真体味现实生活。

(三)校园微文化活动情况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但学生们反映其内容还不够新颖、有趣,创意不足,服务学生的内容不多。在大学校园内,学生参与最多的是微电影和微公益活动。有的专业,如传媒专业把微电影大赛作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大赛,有的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届心理微电影大赛,学校志愿者们则经常会开展微公益活动。学生们认为,参与微电影和微公益等都很有意义,但需要学校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例如,微电影活动中,学生对剧本的内容写作和结构安排非常头疼,他们希望学校来组织一些微文化活动的社团,有教师的精心指导。

三、高校如何建设校园微文化

从微文化对高校影响的分析和学生对微文化的认知情况来看,高校对微文化的发展尚未予以足够的重视,目前还是处于自发阶段。作为高校,立足于主流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着手构建校园微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已是刻不容缓。这需要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全体上下,共同努力,共建共创微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一)高校管理者要正确认识,顶层设计,营造微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在2011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态报告》中曾对“微文化”给予提示性释义,指出“微文化”是:由于微博这一网络平台产生和普及而衍生出来的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微文化现象下,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了,如果有一天离开了网络,就会感到惶惶不可终日。高校作为微文化率先进入的领域,绝不可能只是单纯接收或拒绝微文化。首先,其要对微文化有充分的认识、足够的重视,深刻把握其内涵,挖掘其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向功能,把微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的主流价值观中,融入教书育人的环节中,以“微”育人,建设好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其次,高校要对微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学校始终要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趋利避害,将微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对微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组织,加强微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避免当前高校微文化建设中的自发状态。例如,构建校园官方微博、微信等各类微文化建设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数字化教学、管理和生活;加强高校微文化学习制度、管理制度和组织制度建设;探究微时代的人文精神建设;指导建设好学生微社团,使之成为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等,将微元素科学合理、灵活多样地研究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促进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

再次,高校要加大对微文化建设的投入。高校要加强微文化建设,也必须重视相应的物质基础建设。一方面,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夯实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提供高速、安全、泛在的无线网络,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配备网络舆情监控的软硬件设施,把握微文化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加大人员的投入,成立研究校园新媒体建设的机构,建设政治素养高、网络科技素养专业,能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微文化运营和管理团队,在教师和学生中培养弘扬正能量的“思想和意见领袖”。

(二)高校教师要主动参与,创新模式,利用微媒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是校园文化创建的主体之一,作为高教教师,理应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到校园微文化建设中,善于借助微媒体平台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育人的吸引力。在微文化背景下,以移动互联网管理、互联网进课堂、生活实景进课堂、创新教育进课堂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课堂模式,将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创新课堂模式,在教育教学中融入移动互联网,发展微课堂文化,积极探索开展微课、慕课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跨越微文化语境下与学生沟通的障碍,让传统课堂演化成为问题释疑、学习分享、模拟训练和知识拓展的场所,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与此同时,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领航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教师要主动占领微博等宣传阵地,开微博,扬正声,加强对学生微社团的指导,通过与学生互动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高校学生要提升新媒介素养,传递正能量,促进校园微文化健康发展

首先,大学生要自觉提高自己的新媒体媒介素养,能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触碰道德底线,不发表煽动性言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提升媒介道德规范自律,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其次,要加强自身管理,不过分依赖网络,学会正确运用媒介更好地为学习、生活服务,进行理性的媒介消费。例如,借助移动互联网提高学习效率,完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等。

再次,多参加有意义的微文化活动,如开设班级微博,参加微公益、微电影和微小说大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微活动展示校园微文化的魅力,及时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1] 黄滨.高校微文化建设轨迹研究及展望[J].龙岩学院学报,2015(12):61-65.

[2] 谢芳.微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J].语文学刊,2014(6):27-38.

[3] 刘文佳.微文化:当下文化之名片[N].中国青年报,2015-01-05(2).

G641

A

1674-8883(2016)19-0015-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研究课题项目“微时代,微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和建设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5SCG305)阶段性研究成果

谢芳,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微信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微信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微信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