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互动论”视域下的微信“关系圈”
2016-02-28苏长青
苏长青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2)
“形象互动论”视域下的微信“关系圈”
苏长青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2)
作为以发挥社交功能为主的自媒体——微信,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微信“关系圈”线上的互动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为社会学中人际交往的重要理论——形象互动理论,能够系统地阐释符号、互动、自我、情境定义在微信“关系圈”中的深层含义。这或许能对每个人虚拟环境下的“关系圈”的和谐运行提供些许指导性的意见。
“形象互动论”;微信;“关系圈”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通过这两者建构的各种关系统称为微信中的“关系圈”。形象互动理论主要包括符号、互动(角色扮演)、自我、情景定义四部分。形象互动论认为,个体之间的互动绝非是像动物那样简单的根据“刺激——反应”的关系构成(交换理论便有这种倾向),人是有意识、有思想、有情感的。[1]互动理论能很好地阐释微信“关系圈”的各种现象。
一、符号——“关系圈”的组成元素
索绪尔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用能指和所指分别替代概念和音响形象。[2]而形象互动论更是把符号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人类及其所创造的社会的最本质的特征必须从人使用符号表达彼此、客体、思想以及各种生活体验的特殊能力中才能得以确定”。[1]不管是微信群还是朋友圈,一般来说人们互动交流的符号有三种,即文字、表情和语音。文字是最原始的沟通符号,相较于传统纸质媒体上的文字,依托于微信这个新兴自媒体平台的文字显然也披上“时髦”的外衣。微信表情是“关系圈”中最活跃的符号,其发展经历了由原始的静态自带表情到动态图和明星付费表情包的过程。微信表情最显著的功能是活跃微信群的气氛,缓和尴尬局面或避免隔屏的“口水大战”。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即容易掩饰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绪。语音是三种符号中最有感染力、传播效果最好的符号,透过语音,我们能及时获得想要的信息,同时也能通过说话者的语气大致判断信息的可靠与否和说话者的态度、心情等。总之,这三种符号各有所长,是微信“关系圈”中最基本的元素。
二、互动——“关系圈”的关系架构
社会由互动的个体组成,微信“关系圈”的运转更离不开微友们以各种方式进行互动,主要有情绪发泄、无目的性的闲聊、有目的性的沟通、信息获取。情绪发泄是一种消极的关系架构,在朋友圈或微信群中,某种负面性的情绪发泄在心理暗示机制及感染机制的作用下,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发泄者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波及其他人,负面的情绪宣泄最不利于“关系圈”中的关系架构。而无目的性的闲聊对于各种关系的促进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谈论话题的肤浅性、娱乐性,因而效果甚微。有目的性的沟通因其目的的明确性,其往往站在对方的角度,“扮演他人角色”进行各种想象假设,这种“处心积虑”的想象假设,往往能够较好地增进彼此的感情。信息获取或分享是架构关系较好的一种方式。在朋友圈里,思想的分享使彼此的知识增长,微笑的分享使彼此快乐,爱心的分享使彼此温暖。朋友圈里的各种分享,无疑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3]
三、自我——“关系圈”的内容把关
形象互动论的奠基者之一库利认为,人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等是反映自己的一面“镜子”,然后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4]由此可见,自我反映个人意识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也是社会互动的综合产物。自我在微信“关系圈”中的体现,即谨小慎微式地发言和评论。每个人都有许多微信群,如同事群、同学群、亲朋好友群等,每个人在群里发言之前,首先要区分群的类型,其次根据群里的对话者和已有的对话内容,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决定自己该不该发言。若以前自己的发言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回应,那么他会潜意识地认为自己对群里所有人的印象是消极的,进而也不会积极地回应他人;若以前自己的发言得到他人不同的回应,那么他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和反思,根据他人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在群里的发言态度、方式或内容,但消极的反思会使自己更加悲观,继续在群里保持沉默。因此,与自己互动频繁的人所转发、分享的内容往往会占据每天信息接收总量的大部分。这样看来,自我在每个人的“关系圈”中担任着内容把关者的重要角色。
四、情境定义——“关系圈”的意义阐释
情境定义由威廉·托马斯提出,是指对于态度、状况、条件等比较清楚的概念。但这里的态度、状况、条件等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由人主观想象的。所以,情景定义是人主观意识的产物,是人根据生活背景、知识和经验等赋予各种存在或不存在的事物的意义。情景定义对于各种关系的互动也起着微妙的作用。起初,我们的微信好友人数比较少,而且关系亲密,据此,有学者称微信为“湿环境”。但是随着生活圈和交际范围的扩大,微信好友剧增,微信里好友的关系不再那么“湿润”。所以,当面对微信“关系圈”里形形色色的人时,要想与对方进行有效的互动,根据对方的工作、经验、知识水平等对其特殊的情境定义进行预判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就很难理解他人语言中的符号意义,严重者则会导致微信好友关系的破裂。
五、结语
在了解微信“关系圈”组成符号的基础上,把握其“关系圈”的架构方式,灵活运用其“关系圈”的内容把关,再结合微信“关系圈”的情境定义因事制宜,维持“关系圈”的良性运转。“关系圈”的良性运转,既是个人找到归属感的保障,也为事业的腾飞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1] 欧文•戈夫曼(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
[2] 张国良. 20世纪传播学经典读本[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14-115.
[3] 聂磊,傅翠晓,程丹.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J].青年记者,2013(05):73.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2.
G206.3
A
1674-8883(2016)21-0098-01
苏长青,女,天津师范大学2015级传播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