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迷的自我认同机制研究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认同感偶像语境

王 月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新媒体语境下迷的自我认同机制研究

王 月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迷现象早已有之,媒介决定了迷的文本。新媒体语境下,迷变得更具创造力与能动性,迷的自我认同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迷作为传媒产业的超常消费者,它是如何通过媒介与文本的互动来实现对自我想象的建构的,它是如何探寻自身的存在价值并从中获得满足感的,这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新媒体语境;迷;自我认同

一、迷的定义

据美国学者珍妮·史特格的研究,迷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国外对迷的研究早于国内,而国内对迷的研究是随着《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而兴起的。关于迷的定义在当今学术界仍有分歧,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迷”所下的定义不尽相同,这其中得到普遍认可的就是从迷与媒介文本关系的角度对迷进行定义,即迷是指“那些对媒介明星、演员、节目和文本极端投入的迷狂者,他们固定地、有规律地、情绪化地投入一个流行故事或文本,只是媒介受众的一部分”。结合当前的网络环境和现实文化背景,笔者认为迷是指在流行元素与文化中对某个对象的极度喜爱,这种喜爱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与偶像崇拜,在这种崇拜中通过长时间的媒介文本接触与超强的消费行为来获得满足感与自我认同,并从中诠释出自己的意义与价值。迷的分类有很多,有电视迷、游戏迷、动漫迷、品牌迷、明星迷等,而本文的迷特指伴随着偶像崇拜情感的明星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fans(粉丝)。

二、新媒体语境下迷的媒介接触特点

(一)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文本的创造和再生产

传统媒体时代,迷的文本生产受当时媒介技术和传播环境的限制,只能被动地接受大众传媒所给予的固定文本,信息获取不及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介层出不穷,迷的文本生产力得到解放,开始充分利用自媒体进行大规模的文本创造和再生产,推动了迷文化的新发展。迷通过颠覆性的创造来重构文本的意义,这个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趣缘群体在新媒介的刺激下变得更加强大,从积极的受众变成了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二)更易形成网络社群,通过扩大参与来增强认同感

新媒介的出现增加了迷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使原本孤立的迷找到了身份的归属,由个体的迷行为发展成具有统一规范的网络迷群。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介环境下迷的参与更契合媒介的接触点,即通过使用网络媒介来扩大迷的参与,使自己融入迷文化的狂欢中去。迷的参与性与认同感是正相关的,迷之间通过互动性的交流讨论,获得了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获得反过来也会激励迷不断地丰富与扩展自己的圈子,逐渐形成跨地域、跨文化的趣缘群体。

三、迷的自我认同机制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认同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主体问题,是主体在特定社会文化关系中的一种关系定位和自我确认,一种有关自我主体性的建构与追问。”本文认为,自我认同是指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个体在自我塑造、评价、反思,以及与他人、社会的交往互动过程中所获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并逐渐形成对自我的认知,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最终达到思想与行为高度合一的理想状态。

(一)积极的文本生产者

基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迷是一个主动的、具有创造力和生产性的受众群体。迷不是消极的信息接收者,在解读文本时,可以产生接受或抗拒的想法。迷不但传播信息也参与创造文本信息,他们是主动的文本生产者,通过发帖、评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媒介文本的使用过程中,传播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迷作为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赋予不同文本特殊的意义来实现对自我身份的建构,并从中获得认同感与愉悦感。

(二)长时间的媒介接触行为

粉丝与普通受众的最大差别在于过渡性,即过度地沉迷于对偶像的迷恋与幻想中而无法自拔。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对Bigbang粉丝网络使用情况的一项调查显示,所有被访者每天都会上网,其网上活动都与Bigbang有关,绝大部分受访者的上网时间达到了4个小时以上,极个别受访者在空闲时间比较多的情况下上网时间达10多个小时。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迷与网络媒介、偶像进行间接接触已经成为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网络是迷获取偶像信息的重要渠道。上升到自我认同的层面,也就是说,迷渴望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等媒介形式来获取虚拟世界的信息,他们喜欢沉浸于媒介使用中的自己。

(三)基于粉丝心理的自我认同

第一,迷与偶像关系的重新定位。在过去的调查中,粉丝带有一种盲目的偶像崇拜心理,沉迷于自己的想象中无法自拔,并主观地认为自己在偶像身上所投入的感情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是一种扭曲的粉丝观。而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媒介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进步,人们更多的是寻求一份精神的寄托。迷的自我意识得到觉醒,迷为偶像的魅力所折服的同时,也看到了偶像身上值得自己去学习的优秀品质。

第二,迷的自我定位与行为模式。在传统媒体的报道中,粉丝多被看作是疯狂的,追星是一种不被鼓励的行为。而在一些访谈中,粉丝认为自己并不是盲目追星,不会做出过激的行为。一方面,偶像作为粉丝的心灵寄托,是粉丝自我投射的对象;另一方面,偶像也是粉丝进行情感倾诉的理想对象。迷在自己虚拟的、幻想的世界中获取文本信息,并通过对偶像的消费行为来获得自我满足。但是,偶像只是迷进行自我想象的完美对象,他们并不会混淆现实与理想的差别去冲动的跨越理想与现实的界限。因此,这种迷是理性与主动的。

因此,网络迷群通过偶像崇拜行为所实现的自我认同,其本质在于迷对偶像的解读,是一种网络媒介所推动的主动认同,对迷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1] 雷蔚真.网络迷群与跨国传播——基于字幕组现象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12:8-13.

[2] 张潇扬.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迷”文化研究——基于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5(6):91-92.

G206

A

1674-8883(2016)21-0095-01

王月(1993—),女,河北唐山人,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认同感偶像语境
偶像报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我的偶像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跟踪导练(三)2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