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微公益的源起与发展

2016-02-28卢广婧璇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公益事业网络平台共同体

卢广婧璇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我国微公益的源起与发展

卢广婧璇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互联网+”的到来,使我国公益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微公益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的崛起,带来了人人公益的时代。

微公益;源起发展

一、微公益溯源

我国公益事业的起步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小共同体逐步衍变为大共同体。总体上可以分为四类:袭古而来的传统项目公益事业组织、近代起步适应经济需求而发展的公益组织、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慈善组织和宗族公益。

袭古而来的传统项目公益组织,来源于晚清时期的民间救济布施组织,如善堂、义仓等。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工商业迅速崛起,工商名人筹款兴办了防范扶助天灾人祸的一些公益组织,如救火会、救生船等。中国历史上一些公益事业具有浓郁的教化色彩,这些组织既有近代收容所的公益性,又有宣扬封建礼教的局限性。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中央集权逐渐放松,小共同体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宗族公益,宗族关系不限于血缘或地界,它的兴起被称为“逆逻辑发展”。

承接以上中国公益事业的历史源起,当下半官半民的传统公益组织凭借新媒体平台,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慈善总会等传统公益组织正是袭古而来的传统项目公益组织。由于传统公益缺乏公权力的监督,容易滋生腐败,2011年前后出现了较多公益丑闻,公众对传统公益的信任度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国内民间公益组织快速成长,在2014年达到了峰值。一些大型企业纷纷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公益频道、履行社会责任,如中国银行、中国银联等,这与近代适应社会经济需求而发展的公益组织一脉相传。

微公益来源于合同式小共同体宗族公益,是大共同体缺位、小共同体发展的产物。微公益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借助互联网平台发起、参与、传播、管理、交流、协同合作的公益活动,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一种“虚拟族群”,具有较大的个性化空间。微公益的传播属性更多地体现出草根性,据相关调查显示,约77%的公益组织是自发成立的公益组织,而基金会、企业设立的公益组织、网络虚拟组织、学校社团、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组织占比均不到10%,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大多集中在4~10人,草根公益组织是微公益的主力军。

由中国古代到近代的公益事业发展溯源来看,网络平台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催生出全新的公益组织类型,它推进了传统公益与经济公益,更有效地刺激了草根公益、小共同体公益的发展。微公益网络平台提供了各方公益组织运行的渠道,促进了虚拟族群公益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的高速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微公益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及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网络微公益成为重要的公益募捐形式。互联网巨头为公益活动提供了流量可观的平台保证,截至2016年8月30日,腾讯公益募集了7600万网友共计11.5亿元人民币善款,新浪微博微公益平台自上线以来累计有约520万网友参与过捐款,支付宝爱心捐赠筹集了1.4亿元捐款。另一方面,支付渠道的畅通、用户移动支付习惯的养成、网络钱款流向跟踪以及用户分享,为网络微公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微公益是网络支付平台打通后,由新浪微博微公益平台发轫,延展至各大互联网网站纷纷涉足的基于网络交互媒体的新的公益模式。

当前,网络微公益的架构一般由发起人、公益项目、网络平台、网络平台的用户和项目组成。发起人主要有官方公益组织、环境工作相关组织、公权组织、企业组织、公众人物和民间组织等。公益项目的内容由公益主题、捐助物资需求、活动安排、物款流向、捐助对象等构成。项目取得的直接效果主要以公益目标达成、影响规模和受众分享为主。公益项目由发起人通过特定的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扩散,其传播特点和传播效果都会受到传播渠道的影响,如新浪微博“弱关系链”的传播、微信“强关系链”的传播等。且不同网络平台上的用户扮演的角色也存在差异,这使得微公益项目的效果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移动支付渠道的畅通、移动支付习惯的培养,推动着移动互联网不断渗透进人们的实际生活。据艾瑞数据报告,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134.8亿人民币、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9297.1亿元,移动平台抢占用户时间的份额逐步提高。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是“互联网思维”下的成功社交产品,已经成为“互联网+”实现的主要平台之一。微信平台是一个“网络熟人社会”,用户的“强关系链”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腾讯公益作为微信支付的重要模块,该入口能为其带来可观的流量。另一方面,腾讯公益“一起捐”功能,使微信强关系链在捐款说服上发挥了最大效用。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公益组织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涌出。2013年,我国公益组织的增长达到了46%,2014年成立的公益组织数量最多,超过75%的公益组织都是自发成立的。[1]公益事业成功走上了新媒体平台,“人人公益”的理念得以形成。

三、结语

微公益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传播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希望有更多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者投入到我国公益事业的研究中,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高速的发展。

[1] 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第四次调研报告[R].中国公益2.0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2015.

[2] 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55-60.

[3] 甄小燕.中国民间公益事业的近代化历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276-278.

[4] 2014年移动互联网核心数据发布[DB/OL].艾瑞咨询,http://www.iresearch.com.cn/view/246303.html,2016-06-05.

G206

A

1674-8883(2016)21-0088-01

猜你喜欢

公益事业网络平台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网络平台支持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