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对“富二代”群体的报道偏见研究

2016-02-28杨婷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富二代倾向性负面

杨婷婷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024)

媒体对“富二代”群体的报道偏见研究

杨婷婷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传播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024)

群体偏见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也常有体现。以往的研究大多针对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偏见,如对女性、同性恋群体、少数民族等。本文探究媒体对强势群体“富二代”的报道是否存在偏见,通过内容分析法对近一年关于“富二代”的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媒体对“富二代”群体的报道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主要体现为报道中“富二代”的负面事件的主题比例居多,报道倾向性上以对“富二代”群体负面立场为主,同时在“富二代”群体特征的呈现上也是以负向为主。

媒体;新闻报道;偏见;“富二代”

一、前言

偏见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研究,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将偏见定义为“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1]社会心理学家也普遍认为,偏见是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不公正态度,它是一种事先或预先就有的判断。[2]“富二代”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一个特殊群体,①近年来一直备受瞩目,不过他们的媒介形象却常常与丑闻、炫富、飙车等负向词汇联系在一起,这与现实存在一定偏差。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前人研究表明,“富二代”的媒体形象存在被“污名化”“负面化”的现象,并且相关报道存在报道框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探究媒体报道中是否存在对“富二代”群体的偏见,如果存在,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动因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

(一)方法选择

本文将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研究的经典方法之一,贝雷尔森将它定义为“一种对显明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3]内容分析方法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描述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内容分析法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经常被应用于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性或特征、从媒介内容推论传播效果,或是从信息内容推测信息传播者的态度等方面,[4]后者正是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的原因。

(二)研究范围

按照媒体的实体形态,可将其分为纸质(印刷)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考虑到研究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选择纸质媒体中有关“富二代”群体的文本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取样的方便,纸质媒体中关于“富二代”的报道来源于百度新闻搜索系统。选择的研究时间间隔为2015年6月28日~2016年6月28日一年的时间,选择这个时间是因为以往关于“富二代”的研究集中在2009~2013年之间,因此笔者选择最近的一年进行分析,以期补充该时间的研究空白。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对相关新闻报道的梳理,笔者仅选择对现实生活中的“富二代”进行报道的新闻文本,而将下列情况的新闻剔除:一是报道影视剧中“富二代”形象的新闻,如《欢乐颂第二季胡歌或加盟出演富二代》;二是报道与“富二代”政策有关的新闻,如《英将对“富二代”留学生移民加强审核》;三是只是新闻标题中含“富二代”字样,而报道内容主体不是“富二代”的文章,如《校花14岁起跟富二代男友吸毒 走向艾滋不归路》等;四是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的关于“富二代”的评论性、盘点性内容。

(三)样本选择

如上所述,因为本文选择的研究范围为2015年6月28日~2016年6月28日,剔除大量不适合研究目的的文本后,研究总体剩下50篇关于“富二代”群体的报道。为了最大限度保障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文将对研究总体进行分析,即分析筛选出来的2015年6月28日~2016年6月28日一年间的50篇“富二代”新闻报道。

(四)类目建构

一般情况下,内容分析法主要从“说什么(What is said)”以及“如何说(How it is said)”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说什么”包括主题、方法、特性、主角、权威、来源、目标、标准、方向及价值十类,主要用以测量内容的实质部分;“如何说”则包括传播形式、叙述形式、强度及策略等四类。[5]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样本来源特点,本文主要针对文本中“说什么”进行测量,测量的类目有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性、报道对象特征、报道对象形态四个方面。四个类目的具体分析单位如下:

第一,报道主题。根据样本分析和前人的研究,将报道主题划分为工作、生活、道德、情感、犯罪、教育、消费七个分析单位。[5]“工作”项主要指有关“富二代”的接班、创业类报道;“道德”项指有关“富二代”的道德表现类报道;“生活”项包括较多,涉及慈善、个人成长、文学、娱乐等与之生活相关的各种报道;“情感”项主要包括婚姻、恋爱等主题;“犯罪”项指有关“富二代”触犯法律的报道,如吸毒、嫖娼等;“教育”项涵盖“富二代”的培训、学习及心理教育方面;[5]“消费”项指与“富二代”消费行为有关的报道。

第二,报道倾向性。报道倾向性是指报道所体现出的传播者的态度和立场倾向,本文将报道倾向性分为正面、中立、负面三个分析单位。“正面”指肯定“富二代”能力,赞扬“富二代”优点的报道;“中立”项包括无明显情感倾向,对这一群体持理性态度、呼吁社会公平的相关报道;主题及出发点在于表扬宣传,但文中仍然对“富二代”持负面观点的报道,以及全盘否定这一群体的报道归结为“负面”项。[5]需要指出的是,“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1]因此本文将“报道倾向性”作为衡量媒体是否对“富二代”群体存在报道偏见的主要测量指标。

第三,报道对象特征。根据研究目的,笔者将报道对象特征界定为新闻报道中所描述的“富二代”群体的形象,因此以修饰、限定“富二代”的形容词和界定“富二代”的名词为分析单位。通过文献梳理和对新闻文本的分析,本文将报道对象特征分为三个维度:正向、中性和负向。新闻中出现赞扬或是欣赏“富二代”的词汇,如“独立”“做慈善”“努力”等都归向正向特征;中性是指新闻报道中并没有明确的评价性或限定性词语;负向特征是指新闻报道中使用诸如“奢侈”“啃老”“犯罪”等明确表达传播者负面态度的词汇。

第四,报道对象形态。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梳理,本文将报道对象形态分为“个人”和“群体”两类分析单位。[5]

三、数据分析

(一)报道主题

通过对报道主体的数据分析发现,最近一年媒体关于“富二代”的报道主题,最多是工作(28%)、消费(24%)、犯罪(20%),其次是生活(18%)、情感(6%),最少的是道德(4%)。不过并没有报道有关“富二代”教育的主题,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报道中将“富二代”的教育水平或经历当作新闻的背景之一,并不是报道的重点内容。

(二)报道倾向性

根据对近一年50篇相关报道的数据分析,发现媒体对“富二代”的报道倾向以负面为主,占到总体的50%,也即中立和负面倾向之和。其中,持中立倾向的报道居于中间,占比28%,而正面倾向的报道最少,仅有22%。这一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设,即媒体对“富二代”群体多持负面评价,这是偏见的主要标志。

(三)报道对象特征

通过对报道对象特征的数据分析,发现近一年中媒体建构的“富二代”形象以负面特征为主,50篇中有26篇,占52%的比例,负面特征的主要表现为挥霍无度、触犯法律、任性傲慢等。中性特征有14篇,占28%,正向特征最少,仅有10篇,占20%,报道对象特征的分布比例与报道主题分布比例基本一致。

(四)报道对象形态

报道对象形态的数据显示,媒体在对“富二代”的报道上以群体形态居多,50篇中有26篇,占52%;个人形态的报道占48%,当然二者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五)报道主题与报道倾向性

报道主题和报道倾向性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是否在某类主题上媒体倾向于采用某种立场进行报道?对报道主题和报道倾向性作了交叉分析后,我们发现剔除“犯罪”类主题(因为它本身就是负面新闻),其他五项中性主题中,媒体对“富二代”的消费进行报道时最容易倾向负面态度,12篇消费类文章中有9篇是负面态度,占到75%。这是因为消费类报道中,媒体主要集中“富二代”群体的奢侈、过度消费方面,忽略掉他们的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此外,通过交叉分析还发现当报道主题是工作时,媒体更倾向于正面报道,14篇中有9篇,占到64%,原因待下文解释。

四、结论与分析

通过上文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媒体对“富二代”群体的报道存在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报道主题方面,“富二代”的负面事件比例居多,“富二代”的奢侈消费、犯罪行为和上流的生活方式是报道的重点,虽然工作主题占比最高,但是很可能是受近一年来国内经济形式和创业政策的影响。其次,在报道倾向性上,对“富二代”群体的报道以负面立场为主,这是媒体对“富二代”存在偏见的主要标志。按照平衡报道的原则,媒体的报道都应秉承尽量全面,避免偏颇。再次,报道中对“富二代”群体特征的呈现,也是以负向为主,“富二代”的媒介形象总是与“骄奢淫逸”“无视法律”等负面词汇捆绑在一起。最后,在报道“富二代”的消费主题时以负面倾向性为主。

媒体报道中体现出的对“富二代”群体的种种偏见,宏观原因在于中国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状况。戴维·迈尔斯曾指出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种族、性别和群体间偏见的社会根源,[1]当然他是针对“优势”群体对“劣势”群体的偏见。但反观今天中国的社会状况,社会各界逐渐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在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社会地位方面的“弱势群体”身上,这种关注反而导致了这批“弱势群体”在舆论上成为了“强势群体”,而占据了社会优越资源优势的“富二代”群体转而成为了舆论场中的“弱势群体”。[5]从这种逻辑上来说,媒体对“富二代”群体的偏见是舆论场中的“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一种话语霸权。

此外,现实群体冲突理论也可以从竞争的角度解释媒体对“富二代”群体的报道偏见。该理论认为,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Esses&others,1998)。[1]高斯定律也认为有同样需求的物种之间竞争将最大化。[1]资源分配不均是当前社会的现实,社会底层的公众为了生活努力工作,而“富二代”们却天生拥有教育、经济、文化等资源。因此,两个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偏见便成为了底层公众报复的手段。当然,媒体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满足受众的窥探、猎奇心理也是对“富二代”存在报道偏见的原因。

五、结语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最近一年关于“富二代”的报道进行分析,得出媒体对“富二代”群体的报道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这种偏见不仅会塑造和加深公众对于“富二代”群体的刻板印象,同时也存在对“富二代”群体产生“自我实现”效应。根据《2015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预计到2015年年底,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将达126万人。[6]由此可以预测未来中国将会涌现大量“富人”。在这样的客观现实下,如何促进各阶层间沟通理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而具有社会整合功能的媒体却没有在这样的现实中充当“润滑剂”的功能,反而存在拉大阶层间文化差距的倾向。如何客观、全面地报道来更正阶层间的偏见,是媒体未来该思考和改革的方向。

注释:①最初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子女,这些子女继承过亿家产,拥有丰厚的财富。

[1]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243,251,257.

[2] 张中学,宋娟.偏见研究的进展[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150.

[3] 常昌富,李依倩.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64.

[4] 柯惠新,王锡苓,王宁.传播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66-169.

[5] 田媛.国内报纸富二代媒介形象分析[D].陕西:西北大学,2012:7,23-24,19,34.

[6] 2015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R].招商银行/贝恩公司,2015.

G212

A

1674-8883(2016)21-0082-02

杨婷婷,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5级传播学硕士。

猜你喜欢

富二代倾向性负面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阿舍勒铜矿深部岩体岩爆倾向性预测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京都“富二代”联手拯救传统工艺
关于医患冲突报道的倾向性分析——以“湘潭产妇死亡案”为例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一种面向博客群的主题倾向性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