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世界日报》建构中国形象分析
2016-02-28杨珂
杨 珂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美国《世界日报》建构中国形象分析
杨 珂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时代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开始“软实力”竞争,新闻媒体作为软实力的一种体现,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推手,海外华文媒体辅助本土媒体加强中国形象的建构。本文从美国《世界日报》的采编入手,通过数据整理,分析《世界日报》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和影响,研究如何做大做强海外华文媒体,再塑良好的国家形象。
《世界日报》;国家形象;海外华文媒体
一、研究目的
国家形象,一是靠自身的实力与行为来树立;二是靠信息传播,特别是国际传播来塑造。[1]目前,我国的对外传播远滞后于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的发展,就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媒体话语大部分的主动权还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不平等的国际舆论环境会造成消极、错误的国家形象,影响各国政府、组织以及人民之间的关系和交流,阻碍国际社会的发展,甚至会引发国际冲突。因此,中国媒体如何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掌握国际话语权,对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士谷曾提出:“海外华文媒体是国内媒体在海外的延伸,担负起了国内媒体的部分使命,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通过海外华文媒体将中华文化和中国影响扩展到更广大的地方,形成自己的优势。”海外华文媒体从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内媒体对外传播力量的不足,但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华文媒体还存在一定的缺失。
二、研究对象及样本
目前,美国华文报业主要有三大支柱,即《侨报》《星岛日报》以及《世界日报》。《世界日报》创办于1976年,以台北为基地,是台湾联合报系在美国和加拿大发行的中文报纸。目前,其已发展成为北美地区最大的中文报纸,在多地拥有独立的发行业务。其中,在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休斯敦和芝加哥等地的发行量最大。从保守走向开明,《世界日报》始终秉承“亲台湾,反台独”的一贯方针,针对阅读群体多为祖籍大陆人士,观点较为中立。
因此,本文欲从《世界日报》的采编方式入手,探讨《世界日报》在新闻来源、新闻题材、报道方式和报道倾向等方面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中的特殊之处。
(一)抽样方法
本次研究以《世界日报》的要闻版(A版)和大陆版(B版)为研究对象,要闻版分为头版、焦点、话题、综合、美闻、人物、台湾和国际八个部分,重点报道当天的国际大事;大陆板块包括中国大陆新闻、香港新闻和透视中国三部分。截取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2月1日7个月间的报纸,每10天(即每隔8天)抽取1份报纸作为1个样本(若样本缺失,则延续1天,直至抽取到目标样本为止),样本总数25份,其中符合研究范围的新闻有1275篇。
(二)内容分析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报道内容,包括新闻报道的来源、新闻报道的题材、新闻报道的倾向性以及新闻报道的方式。
首先,对于新闻报道来源进行分析,分为自主采编新闻(包括《世界日报》特约海外专家学者、评论员等采编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大陆媒体新闻转载、西方媒体新闻转载、港台媒体新闻转载四个渠道。
其次,对于新闻题材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国防、外交、时政、经济、文体娱乐、事故灾难、社会生活、两岸关系、领土主权九项内容。
再次,对于新闻报道的倾向性进行分析,将所有研究样本中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总体分为三类,包括“正面新闻”“中性新闻”和“负面新闻”。区分方法原则上根据一篇新闻内容所使用的信息、词语等对于中国形象的褒贬状况,若无法进行判断或引发争论时所使用的表述方式较为平和,则为中性新闻。
最后,对于新闻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按照实际情况,将文本的报道方式分为消息新闻(陈述新闻事实,较为短小)、评论报道(引用多方观点,篇幅较长)、专题报道(针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一般采用正版报道的方式)三类。
(三)研究结果
第一,信息来源上,主要采用的是报纸自主采编以及大陆媒体的新闻。在《世界日报》1275个样本中,95.22%的新闻都是由报社内部自主采编完成,另外有46篇新闻是转载自中国国内媒体的报道,这两部分占到了总新闻数的98.82%。对中国国内媒体报道的新闻,《世界日报》主要采用了主流媒体的稿件,如新华社以及中新社等,也有相当一部分采用了诸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地方媒体的新闻。而自主采编主要由编译中心和要闻组两部门对于当天较为重要的新闻进行收集和整理,一般这部分会放在A版,重大新闻事件会派出特派记者或特派员到现场采访。
第二,报道内容的选材上,更偏向于社会生活与时事政治。数据显示,《世界日报》的社会新闻与时政新闻,包括外交、领土主权、军事国防等新闻,占样本总数的一半以上(74.19%),囊括了中国国家领导人日常活动、政府政策出台、中国领土主权、中美关系等宏观时政新闻与基层民众衣食住行等微观社会新闻。特别要提出的是,由于《世界日报》是台湾联合报系出资的报纸,因此特别注重两岸关系的新闻,采用了较多的篇幅进行报道。
第三,报道倾向上,多采用多方声音进行全方位的平衡报道。《世界日报》出于自身立场,对中国的新闻报道较为中立,中性新闻占到了总数的52.39%;155篇负面报道则较为平均地分布在消息新闻与评论新闻中,消息新闻中有82篇,评论新闻中有73篇,并没有为减小事件关注度而刻意将多数负面报道放在较为简短的消息新闻中;正面新闻在消息新闻与评论新闻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4.46%和34.31%,在两种报道方式中二者所占比例基本平衡。另外,在评论报道与专题报道中,并不仅仅是一家之言,而是采纳了各方观点进行平衡论述,使报道的立场更加平衡与真实。
三、结语
(一)加强对港澳台地区新闻的关注度,全面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一国两制”政策逐步完善,世界各国以及台湾地区也呈现观望态势,因此港澳地区的发展状态成为衡量“一国两制”政策的有利标杆。目前,两岸关系是中国重要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各届领导人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同时也是西方各国叫嚣“中国威胁论”、分裂中国等不实言论的主要舆论武器。因此,媒体对于港澳地区大陆政策实施状况以及台海两岸关系发展与交流的报道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港澳台地区同属中国的领土,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本质上与大陆城市又有一定的区别。更多地关注港澳台地区的新闻,通过报道政府对港澳台地区的政策以及港澳地区人民的社会生活,有利于塑造一个更加全面的中国形象。
(二)加强新闻采集自主性,健全中国国家真实形象
1989年之后,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内容基本以负面为主,在美国公众中树立了一个威胁美国安全、利益的中国形象。[2]另一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存在制度上的差别,在处理包括政治参与、人权问题等在内的众多事务上目前仍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导致西方媒体中中国的负面形象长期难以消除,也是导致中国崛起仍然难以引起西方认同和接受的一个主要原因。[3]因此,对于华文报纸来说,采用自己的一套采编方式,通过内部记者对新闻资料的收集,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借以帮助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对中国感兴趣的西方人民建立更加准确的认知,还原真实的中国形象。
(三)加强新闻报道平衡性,塑造中国国家立体形象
媒体的批评性报道可以是破坏性的,也可以是具有建设性的。完全的赞美与完全的批判都是不科学、不客观的。因此,新闻平衡性以及全面报道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责任之一。媒体的可信度来自受众对该媒体发布的新闻内容真实性的认可程度,而不取决于新闻内容属于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4]《世界日报》的报道既不同于西方媒体对“中国威胁论”的不实阐述,也不同于一些国内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过分包装,其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报道中国实情,采纳多方意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在塑造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搭建海外华人华侨、当地民众了解中国国情的桥梁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张桂珍.国际关系中的传媒透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4.
[2] 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1995-2005)[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42-50.
[3] 刘虎.海外华文传媒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4):77.
[4] 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16-167.
G212
A
1674-8883(2016)21-0047-01
杨珂(1990—),女,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新闻专业新闻伦理与传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