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力量:五卅运动中的上海新闻界
2016-02-28文浠浠
文浠浠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舆论的力量:五卅运动中的上海新闻界
文浠浠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基于“上海租界”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上海新闻界对于五卅运动的报道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报刊对事件的报道态度比较消极。而进步报刊则积极应对,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争取民众自由的口号。资本主义报刊与保守报刊的舆论纷争,创造了上海新闻界自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舆论的高峰。
五卅运动;舆论;新闻界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925年5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上海市新闻界也出现了一大批为满足群众斗争需要而创办的报刊,如中共中央决定创办《热血日报》、上海学生联合会机关报《血潮日刊》、由叶圣陶、胡愈之等创办的《公理日报》《东方杂志》等,这些报刊纷纷刊载宣传五卅运动的文章。但是,以《申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报纸对于“五卅惨案”反应冷淡、避而不报。因此进步报刊积极开展斗争,运用纸笔的力量,由新闻界出发逐渐发展成了一个聚集工、商、学界的广泛的爱国反帝统一战线,极大地推动了反帝国主义运动的发展,也对资本主义报刊的懦弱给予迎头痛击。[1]
二、供给新闻,创造舆论:推动五卅运动发展
(一)《热血日报》发出时代呼声
敢为人先,大声疾呼。“五卅惨案”后,上海虽然报业发达,但基于上海租界特殊的政治位置,《申报》《新民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等9家大报对事件反应冷淡,个别报纸也仅仅作了简单的报道,舆论一片沉寂。6月4日《热血日报》面世。《热血日报》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发表《总工会代表大会记》《湖南民众反抗运动》《民众反抗运动》等文章,全面报道各行各业在五卅运动中的情况,反帝反军阀,斗争目标明确。《热血日报》于6月7日发表社论:“我们要认清风潮的性质,此次风潮的性质是政治的不是法律的。详言之,此次风潮乃是全中国民族自由运动中之一幕……此次风潮的根本原因乃是中国民族对于英美日高压政策之反抗”。一针见血地分析五卅运动发生的缘由。不仅如此,《热血日报》还发专栏、杂文,对军阀、政客甘当走狗与同胞为敌的卑鄙行径进行了有力的抨击。[2]
(二)进步报刊纷纷涌出,舆论哗然
五卅运动爆发后,上海租界内的帝国主义对于报纸实行经济收买,段祺瑞政府对于异己报刊进行残酷的打压,但上海新闻界仍旧出现了一大批为满足群众斗争需要而创办的报刊。[3]首先,学生报刊大量涌现。上海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出版了《血潮日报》《英文周报》。各大学几乎都出版了刊物,如同济大学的《五卅血》、复旦大学的《华血报》、上海大学出版的《五卅特刊》等。其次,公会报刊涌现。6月11日,上海总工会机关报出版发行了《上海总工会日刊》。此外,大量反映提倡国货为主要内容的报刊纷纷出现,如《国货周刊》《国货日报》《国货评论报》《爱国报》《中华国货旬刊》等。五卅运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北京、南京、天津、广州、汉口、重庆等城市的人民起来响应,反帝呼声不断高涨。最后,知识分子报刊激增。知识分子也积极参加五卅运动,他们组织上海学术界对外联合会进行舆论宣传。这些报刊在当时上海租界对报刊残酷打压的背景下,依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大的爱国统一战线,报刊利用舆论的力量推动了五卅运动的发展。
三、褒善贬恶,引导舆论:积极监督新闻界
五卅运动中,不同政治态度的报纸有明显不同的表现。上海的《申报》《新闻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大报,在运动开始时态度消极,有些报道轻描淡写,甚至拒绝刊登进步团体的宣传和声明,却发表了不少主张妥协的言论。这些报纸还发表评论要群众保持冷静,不能有越轨行为,提出所谓的诉诸公理、法律解决等投降主义口号,这充分说明了资产阶级报刊的妥协性。《时报》将上海市民大会通过的《上海市民致各国国民通电》进行擅自删改,《时事新报》更胡说“群众高喊‘杀外国人’等口号”。这些带有资产阶级意识的上海大报不顾中华民族利益,理所应当受到舆论的鞭挞。
(一)《热血日报》积极肃清新闻界
“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在进行暴力镇压的同时,英、日、美等国为了封锁消息、掩盖事实,还利用各自主办的新闻报刊进行造谣和污蔑。面对这一现状,《热血日报》开辟了“舆论之裁判”专栏,用于戳穿帝国主义新闻报刊对五卅运动和中国人民的污蔑,揭示各种错误言论,使舆论向着有利于运动的方向发展。对那些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御用新闻工具破坏反帝爱国运动的谬论,《热血日报》毫不客气地予以揭露和批驳。在当时舆论浑浊的上海新闻界《热血日报》无疑是一束明灯,指明新闻报道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越来越多的报纸杂志投身到抗击帝国主义压迫、呼吁解放的道路上。
(二)进步报刊群起相应,驳斥不实报道
“五卅惨案”发生后,帝国主义不仅在武力上使用暴力镇压,在精神上还利用新闻舆论工具对“五卅惨案”进行大肆的造谣。惨案发生第三天,帝国主义驻北京的公使团密令在华外报“尽量宣传学生与俄人关系,使世人不同情与学生”。于是英国路透社《字林西报》、《上海泰晤士报》英文《文汇报》、日本的《每日新闻》这些帝国主义在华的宣传机构,纷纷叫嚣说五卅运动是“中国赤党搞起来”的,是“赤俄煽动的”等,妄图破坏爱国反帝统一战线。爱国主义报刊《向导》《中国青年》《热血日报》《血潮日报》《上海总工会日刊》等,用大量事实驳斥帝国主义的造谣污蔑。《血潮日报》用通栏大标题刊载《外国人屠杀同胞大惨剧》的报道,对五卅惨案背后的事件真相进行详细报道,揭露事件本质。其他爱国报刊积极响应,在帝国主义报馆工作的中国工人也投入到反帝斗争中,以罢工反对帝国主义暴行,迫使《字林西报》《大陆报》无法正常出版。进步报刊对于不实报道进行挞伐,迫使报纸不得不刊登更多有关五卅运动的细节。
(三)“反《诚言》事件”彰显舆论的强大力量
在一片舆论制裁声中,帝国主义报刊仍旧坚持反动言论宣传,出版了一种中文的反动刊物《诚言》,宣传以第三人称说话,妄图混淆视听,使群众运动“包围在不信任、怀疑的气氛之中”,想要破坏中国民众爱国反帝斗争的热情。《申报》《新闻报》不顾反对,于7月11日以广告形式全文刊载在报头位置,篇幅大、字迹醒目,引起极大愤慨。[4]两报的恶劣行径引起了强烈的社会不满,《血潮日报》特辟“反对申、新两报特号”。连续发表《为虎作伥的申、新两报》《狼心狗肺的申、新两报》《打倒帝国主义走狗的机关报——申报、新闻报》等文章进行尖锐的批评,毫不留情地揭露其虚伪的本质。各进步报刊积极响应,在强烈的舆论压力下,两报不得不承认错误,以同样的地位和篇幅刊登“辟《诚言》广告一则”,印发20万份《诚言是英国人的谣言》传单,这一运动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告终。
(四)《东方杂志》的《五卅事件临时增刊》事件,舆论初步胜利
五卅惨案后,上海各界的反帝情绪空前高涨,反帝爱国运动一触即发。按新闻界的规律而言,这次惨案应理应成为各家报刊报道的焦点。但当时,上海的报馆情况特殊,大多报馆开设在租界,在发报上常受外人辖制。对于涉及租界当局的重大事件,更不能自由评论。然而,《东方杂志》却不畏艰险主持正义,出版了《五卅事件临时增刊》,刊发了《五卅事件之责任与善后》《什么是诚言》《五卅惨案事件之分析与证明》等多篇文章。[5]《东方杂志》在舆论情况环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作出此举,冲破重重压力,挺身而出,表现出了捍卫民族利益的胆略和勇气,引起了广泛的影响。1926年1月27日,北京军阀政府不得不在国务会议上通过废止《出版法》的决议。新闻界利用舆论的力量促进了言论自由、思想解放。
四、结语
林语堂在他的论著《中国新闻舆论史》中提及:“1925年5月30日的五卅运动创造了自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舆论的高峰。”此时的上海处于一种军阀、国民政府、西方列强“三权独立”的局势下,租界成了迥异于中国其他地方的特殊地域。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仍有大批的爱国报纸站出来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争取民族自由解放。新闻界运用报纸杂志的力量积极投入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中,刊登大量关于五卅运动时期各地的工人运动的报道、对政府职能进行监督、对资本主 义报刊毫不留情的进行批判,积极发挥着舆论监督的功能。为国民革命的胜利埋下伏笔。这种报道事件真相、保卫国民的新闻职业精神,对于现代新闻传媒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1] 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58.
[2] 赤真.五卅运动中的热血日报[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9(03):59.
[3] 陈冠兰.近代中国的租界与新闻传播[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90.
[4] 胡正强.论媒介批评对传媒的政治规制:以申报在五卅运动中的表现为例[J].今传媒,2011(2):14.
[5] 金梅.浅议五卅运动时的公众舆论与外交[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8):50.
[6] 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3.
G206.3
A
1674-8883(2016)21-0038-01
文浠浠(1994—),女,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广告与公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