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
2016-02-28李曼琪
李曼琪 龙 玥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互联网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
李曼琪 龙 玥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脑,以先辈们的智慧结晶作为行动向导,以便为改革开放、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当今时代下,“互联网+”对教育理念的冲击和碰撞使得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为迫切。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将以课程设计为核心,以教学体验为标准,以主动汲取知识模式为导向,以联系实际情况为原则,以虚拟现实技术为辅助,从而让学生甚至是每个互联网的终端用户都能够真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现实技术
当今互联网正在以瞬息万变的速度推动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深刻变革。而人类正站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沿,唯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共同参与、资源共享、社会协同、创造价值最大化的终极目标。凭借互联网强大的存储性、交互性、包容性、全球化的优势,通过多领域的密切合作一定会开辟出一个更加异彩缤纷的全新开放的教育新世界。互联网不仅在生产经营活动方面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样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让教育变得更加开放化、多元化、科技化以及创新化。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反观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就会明白为何多数学生会抵制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层面上,第一,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教育课相当于爱国教育课,九年的义务教育中,学生接受了九年的爱国教育课程,根据边际效应递减的原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度日渐降低,认为其乏善可陈,缺乏兴趣和可读性;第二,90后学生的性格特点更个性化,被动教育课程已经不再符合其个性特征,而主动汲取知识则更加充满挑战性,更容易被90后学生接受;第三,学生尚未走入社会,无法深刻地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该门课程仅停留在表面印象,理解并不透彻,认为其缺乏实践意义,对未来就业创业无帮助。[1]在教师层面上,第一,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并不是专业主攻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专业性的讲解,不能将知识点讲透讲明;第二,大多数教师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但PPT制作不精良或是直接在网络上拷贝PPT进行讲解,或是照本宣科,课程较为乏味;第三,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与实际的案例结合起来,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课没有实践意义的认识;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扮演着权威的角色,课堂互动程度低,学生易走神。
二、新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危机及成因
(一)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多是大班教育课,教师一对多进行辅导讲解,表面上看有效地节约了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提高了效率,实际上由于每堂课教师的时间有限,无法为每个同学精心答疑解惑;而学生都有其个体化差异,大班制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互联网+”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根据每个用户的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和真正需求,大量收集用户信息及其反馈,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统计处理,精细地细分用户群,能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专属的学习计划。[2]
(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课堂教育,教师和学生都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很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答。而互联网凭借其存储性强的技术优势,能够建立完善的信息库,做到随时随地、有效针对性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同时,可以将学生的疑难点作为信息反馈传送给教师,协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共享程度
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通常是教师扮演权威性的角色进行单向输入,而学生则局限于课堂或者图书馆接受教育资讯。这是个相对闭塞的接受教育模式。教育无国界,“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全球化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不仅更加注重双向教育,教师、学生甚至是每个互联网的终端用户都可以凭借互联网的延展性和传播效率进行上传、下载,甚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古文物全面生动而逼真地展现给学习者,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真正打开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深切感受更加广袤而真切的教学体验。[3]
(四)从教育视野的角度上考虑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是思想品德教育、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和战略思考。“互联网+”的“+”代表的是各行各业,“互联网+”模式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足以证明互联网的涉足范围之广。[4]搭上互联网这班全球化、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快车,视野将变得更加开阔,才会发现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在古今中外仍具备思考和借鉴的实战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结合当前的热点案例,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五)从使用载体的角度上考虑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教材课本、多媒体PPT进行讲授。而新时代的用户群接受资讯的渠道更倾向于手机和网络。各类型的学习软件APP、微信公众号等的下载量和关注度已经呈现出白热化的状态。智能科技产品的普及和使用进一步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也更加多元化,网络直播、视频、文字、图片、语音甚至采用虚拟现实创建3D应用场景等模式更符合新时代的潮流,也更能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三、在“互联网+”时代下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何为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使用者进行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3D世界影像传回产生临场感。虚拟现实(VR),看到的场景和人物全是假的,是把人的意识代入一个虚拟的世界。虚拟现实世界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5]“互联网+教育”的新生态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该系统的技术优势,可以充分还原课本教材、课堂上、现实生活案例的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进行一系列观察、判断、决策的行为选择,从而真正实现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记忆点等目标。
(二)在思想品德教育上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环境进行互联网授课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但生活习惯、思想品德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逐步培养的。回顾历史长河,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卓绝精神,将生死置之度外保卫国家的爱国精神,团结一致抵御外侵的精神都是在抗战的年代培养起来的。
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可以使用跟踪头部运动的虚拟现实头套,利用头部跟踪来改变图像的视角,通过双目立体视觉去认识环境,通过头部的运动去观察环境,用户的视觉系统和运动感知系统之间就能联系起来,使感觉更逼真。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在手套内层安装一些可以振动的触点来模拟触觉,使用户体验更加真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我国历史上红军作战等应用场景,将枪林弹雨、哀鸿遍野、战争胜利等虚拟场景搭配具备一切计算机图形设计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运动等感知系统,从而让学生作出判断和决策。这些应用场景成为考验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场景图形,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为国捐躯、死而后已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奈和“胯下之辱”的忍辱负重的心情等。
(三)将马克思理主义论体系以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环境进行互联网授课
思想政治教育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但由于大多数学生涉世未深,对社会生产运作的流程体系尚不熟悉,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所讲述的科学理论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体系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场景进行有效结合,利用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以游戏为教学场景模式,模拟生产运作。每个学生在生产经营的活动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个性特征选择扮演的角色,如生产劳动者、经营管理者、环卫清洁员、警务工作人员等。
选择生产劳动者,则要接受管理层布置的任务和挑战,有可能是需要额外工作多个小时、恶劣的生产环境、危害身体健康、管理人员克扣工资、被剥削等多个应用场景,身临其境地体验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关于资本主义剥削、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相容的状况。
选择经营管理人员,则要根据订单量、库存、成本等因素安排原材料采购,安排工人进行流水线作业,提高效率降低磨洋工情况、质量检测、出库、运输、运营、工人薪酬管理、培训、检测返工率、完成率、销售额等一系列问题。甚至会出现企业经营不善、克扣员工工资、倒闭破产、无安全检测即出售非法卖品等应用场景。在这个模拟的实战演练过程中,系统会不间断地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进行指导,直至完成全部操作。
通过模拟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场景,真实还原该科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指导意义,让学生在游戏的模拟运作过程中可以源源不断地汲取知识且加强记忆点。
(四)将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环境进行互联网授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道路,同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真正做到了治国安邦。因此,在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能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也成为学生在虚拟的场景中作出判断和决策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思想中比较著名的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当时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重点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当时的党内有“左”倾思想的人,仍幻想以大城市为中心举行武装起义;而以林彪为代表的有悲观思想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在强敌进攻面前,怀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前途的真实场景。让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时的社会场景进行判断是否应该先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建立政权。当学生作出选择判断后,还原历史,讲述毛泽东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批判了苏联革命的模式,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五)结合各行各业的热点新闻做实战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下,放眼全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先进化、社会信息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全球各行各业,文明与落后,富裕与贫穷,现代与传统,廉洁与腐败相互矛盾,彼此存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更要紧贴当前社会的热点新闻进行综合分析,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提升自身的素养,扩大战略视角,分析各行各业的走势以及产生的必要因素和偶然因素,趋利避害,更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或错路,使发展方向更清晰明确。
(六)结合生活热点新闻做实战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加贴合实际。国际电信联盟发布报告称,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将达到35亿,相当于全球人口的47%,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达到7.21亿,位居全球第一。[6]而根据微博热搜榜的排行来看,往往是生活的热点新闻更具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不断在互联网上收集热点新闻资讯,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新闻,从学生的兴趣着手,以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因为事件的时效性带给学生的教育和启示性更强,同时又因为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更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 姬世祥.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2016(1):80.
[2] 汪中才,尚国营.大数据视野下的高校科普工作新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6(22):171-172.
[3] 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1.
[4] 陈丽.“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总139期,2016(1):4.
[5] 齐巨慧.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6(16):133-134.
[6] 浅夏.早报[微信公众号:创业邦杂志][Z]. 2016-09-18.
G641
A
1674-8883(2016)21-0025-02
本论文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DJSZ1609)、“2016年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训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djh2016b0712)、“2016年度广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研究工作课题”(项目编号:2016WT118)的研究成果
李曼琪(1994—),女,广东汕头人,学生,主要从事学生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