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责任论语境下的虚假新闻治理

2016-02-28李雅琪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虚假新闻社会责任真实性

李雅琪

(新华社陕西分社,陕西 西安 710006)



社会责任论语境下的虚假新闻治理

李雅琪

(新华社陕西分社,陕西西安710006)

摘 要:新闻的本源就是真实,一旦失去了真实性,新闻就毫无意义。因此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都必须将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作为基本条件和努力方向。虚假新闻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挑战民众的忍耐力,冲击社会诚信。本文从社会责任论语境出发,对虚假新闻产生及迅速传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虚假新闻进行治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虚假新闻;社会责任;真实性

对新闻事实的绝对尊重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底线,也是每一位受众转发、评论的前提。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虚假新闻屡禁不止。2016年开年,网络上就接连出现数起谣言,如“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霸气媳妇回农村掀翻桌子”、“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返乡日记”等文章广泛流传,引发了媒体和网民的热议。经证实,这几篇文章均为虚构。近年来我国不断开展相应的教育和整治活动,要求对虚假新闻进行治理。

一、虚假新闻造成的影响和传播迅速的原因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非常迅速,然而虚假新闻层出不穷。除了浪费宝贵的新闻资源外,虚假新闻还产生了削弱新闻公信力、混淆视听、误导公众等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对社会信息秩序起到了扰乱作用,使得社会道德风气变得更加败坏,[1]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笔者认为,我国虚假新闻产生及传播迅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缺乏

一些新闻记者在写稿之前没有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没有找到相关人员进行认真核实,错误理解或凭着一面之词就轻率地做出结论,撰写新闻稿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也反映出一些新闻从业者在工作中过于草率、责任心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的激烈竞争下,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一些网络发布平台为了博眼球和高点击率,很容易“标题党化”,从而忽略新闻发布真实性这一首要标准。此外,一些媒体未经证实的跟进报道也会推动网络舆情升温。

(二)传播主体的个体因素加速传播

互联网的发展,使每一位网民都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发表观点,人人都是信息源和传播者。然而,网民在参与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身份是隐匿的,这就促使网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更易卸下伪装,或将现实生活中隐藏的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或将网络当作一个情绪发泄的平台,如“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这则虚假消息的发帖者,仅仅是为了宣泄情绪而虚构内容发帖。

此外,传播主体的知识结构水平、阅历等因素影响其判断性。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分报告《微传播格局中的熟媒介——2014年中国微博发展报告》显示,微博主力军依然是“三低人群”,即低学历、低年龄、低收入人群。受众由于知识结构水平、阅历等个人因素对看到的虚假新闻缺乏正确的判断,同时,虚假新闻切中受众的好奇心理,引发的话题在认知或情感上与多数受众相互产生共鸣,从而更相信谣言的说服力,并倾向于积极传播。

(三)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传播手段发生质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民人数的日渐增加,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资讯获取、情感交流、饮食出行、金融交易等方面都与网络密不可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随着手提电脑、手机等媒介的不断发展,大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明显改变,便捷的通信手段使虚假信息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其造成的网络负面舆情影响力也随之增大。

二、社会责任论语境下的虚假新闻治理

(一)坚决抵制自由主义

在社会责任论的语境下,推行新闻绝对自由是非常危险的。对于新闻从业者而言,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非常复杂,应该对自由主义进行坚决的抵制,要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党和政府喉舌的重要使命,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我国近年来对虚假新闻进行了综合治理,并针对新闻从业者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二)对新闻采编制度进行完善

新闻从业者要对真理以及公众获得真实的权利予以尊重。社会责任论认为新闻报道必须理智、全面、真实,新闻必须能够对内容进行合理、真实的阐述,避免为了博人眼球而炮制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这就需要对新闻采编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采编的准则进行优化。具体而言,可以对消息的来源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并将公众编辑的作用发挥出来。新闻单位必须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对于群众的监督与批评也要认真对待,不断对自身的工作进行改进,切实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三)加强新媒体的监管力度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越来越多地成为虚假新闻首发源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的分报告《新媒体时代的“假新闻”现象与治理对策研究》对2014年传播较广、比较典型的92条假新闻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发现有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因此,要治理虚假新闻就必须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

(四)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查处和惩罚力度

虚假新闻会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冲击社会诚信,极易对社会舆论造成误导,甚至激发社会矛盾,其对人民群众的监督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都造成了严重的侵犯,不对这种现象进行打击,难以刹住虚假新闻的不正之风。要治理假新闻不仅要靠道德自律和行业规范,更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惩处力度,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和“两高”有关司法解释等严防虚假新闻并对惩治网络谣言做出了相关规定。

三、结语

在社会责任论的语境下,新闻必须做到真实、规范、理智。虚假新闻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群众对新闻媒体信任度的降低,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查处和治理力度,对各方面的制度进行完善,加强新媒体的监管力度,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努力铲除虚假新闻这颗毒瘤。

参考文献:

[1]周逵.《纽约时报》防止新闻失范的一些认识和做法[J].中国记者,2011(02).

[2]彭婉莹.从政策角度看30年来的新闻打假[J].科技传播,2016(03).

[3]张东.假新闻的成因及社会危害性[J].科技传播,2016(03).

[4]丹尼斯-麦奎尔(荷).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163-01

猜你喜欢

虚假新闻社会责任真实性
广告的真实性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研究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媒体公信力建设“短板”探查及补长策略
浅议现阶段虚假新闻管理存在的问题
关于新闻造假现象的解读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