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闽南文化要素 搭建闽台交流平台
——浅析闽南文化元素在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016-02-28李春源
李春源
(南安市广播电视台,福建 泉州 362300)
深耕闽南文化要素 搭建闽台交流平台
——浅析闽南文化元素在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李春源
(南安市广播电视台,福建泉州362300)
摘 要:文化是两岸情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台湾文化与闽南文化一脉相承,在对台广播中,有效地运用闽南文化要素,让节目接“地气”、展“魅力”,唤醒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深入挖掘郑成功文化、闽商文化、海洋文化等重要闽南本土文化要素,搭建闽台交流新平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闽南文化要素的分析,来探讨对台广播的效果。
关键词:闽南文化;闽商精神;对台宣传;郑成功文化;闽台交流
2014年6月20日,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日本平户市以及国内外异地南安商会的代表和嘉宾共700多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拜谒民族英雄郑成功。在郑成功的故乡——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纪念郑成功诞辰390周年暨“第三届南安·国际郑成功文化节”拉开序幕。腰鼓震天响、龙狮共飞舞,“两岸阵头大踩街”活动正式登场。由龙狮队、腰鼓队、布袋木偶、大开道、器乐队等组成的10多个民俗“阵头”各展风采,吸引了八方来客驻足观看。
由南安市人民政府、郑成功文化研究会、南安市广播电台联合闽南话广播协作网两岸15家电台,现场直播“纪念郑成功诞辰390周年暨第三届南安·国际郑成功文化节”。热闹的气氛、熟悉的乡音正跨越海峡,在微风中温馨地传播着。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居地,海峡两岸地域相连、习俗相同、血缘相亲、语言相通,自古以来两地交往就十分密切。台湾有80%的居民祖籍福建,目前台湾岛内使用闽南话的人口多达1200多万。闽南文化对台湾影响深远。
近年来,南安市广播电台立足郑成功祖籍地的优势,以郑成功文化为主题,在“南安市海峡两岸交流协会”、“郑成功研究会”等团体的配合下,突破原有的传播方式,积极拓展微博、微信、网络等新媒体传播渠道,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闽南话文化栏目精品吸引台湾民众,用南音、高甲戏、梨园戏等乡音乡情感染台湾民众;同时在栏目中植入“爱拼敢赢”的闽商精神,并将其作为栏目的灵魂去触动台湾民众深藏内心的、与生俱来的敢闯敢拼的情怀,把同根同源、血溶于水的民族情感统一到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上,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一、听“乡音”,用相同的声音拉进两岸的亲情
“天黑黑,欲落雨,阿公仔揶锄头要掘芋……”一首首耳熟能详的闽南语歌谣,结合《咱厝人》女主播阿莹那清脆的闽南乡音,又准时回响在闽台两岸的上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20世纪40年代,是福建群众移居台湾的高峰期,他们在故乡的亲属多达80多万。但由于两岸断绝交往,这些来自福建的民众无法回到家乡,开始了与亲人和故土长达几十年的分离,对家乡的思念,成为这些祖籍福建的民众心底最深沉的痛。几十年过去了,两岸终于恢复了交流,但当年的小伙子、小姑娘,如今都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即便有心回乡看看,也没有了那份体力。所以,他们大多会选择通过对台广播来了解家乡的变化,甚至通过对台广播来寻找失联多年的亲人。通过对台广播的闽南语节目,不仅让这些老年人精神上得到了慰藉,也让他们在台湾的家中能够听到来自故土的乡音,体会家乡的亲情。
对台广播将闽南文化植入闽南语广播中,并通过广播、微信等多渠道媒体分享给台湾听众,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乡音乡情,还能唤起他们对故土的深情回忆。在闽南语美食节目《咱厝美食》中,我们通过探求“洪濑鸡爪”、“酸菜面”、“草屯割包”、蚵仔煎、闽南“四物汤”等南安特色小吃的做法与渊源,让台湾的年轻受众了解到,原来在台湾常见的小吃都是来源于福建,来源于南安。浓浓的乡音,更激起了血脉相连的情感共鸣,那一种亲如一家的情分,延续乡情,根植民间,渗透到了每一个同胞的心间。
闽南话广播是传播闽南文化的载体,易引起彼此的共鸣。通过闽南语广播消除隔阂,传递温情,分享最新文化的成果,达到最终的情感回归。其次,闽南文化广播节目推陈出新,既回顾了祖上一辈的传统文化习俗,又把握了互联网时代求新求变的心理,及时报道和体现祖籍地的最新情况和发展变化,符合台湾听众的所思所想,提高了节目的收听率。
二、接“地气”,用共同的语言讲述共同的文化
不管是台湾同胞来到南安,还是我们走进台湾,当大家坐在一起泡茶、聊天时,你一定会发现,尽管两地的政治、社会形态有所不同,甚至曾经分割近六十年,但彼此之间的精神沟通却没有多少障碍,在对事物的看法上,双方的思维方式非常接近。原因何在?血缘、文缘、地缘等即所谓的“五缘”文化,其所代表的是闽台之间紧密的五种联系: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五缘”被认为是南安在发展闽台关系方面的优势所在。
如何在对台宣传中更接“地气”,更容易形成“以内容吸引人”、“以容量留住人”的新广播模式呢?在节目中,深耕本地文化资源,利用亲缘、血缘关系,讲述平实感人的故事,同时结合闽南俗语、打油诗、童瑶、歌谣等,进一步满足台湾百姓的需求,拉近彼此的情感,以共同的语言讲述共同的文化。
首先,从“文缘相承”看传播效果。“文缘”,在闽台文化、教育、艺术、民俗、宗教诸多领域中一脉相承。“文缘”可细分为“语缘”、“诗缘”、“戏缘”(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提线木偶)、“乐缘”(南音、铜乐小调等)、“艺缘”(木偶头雕刻、花灯、石雕、木艺等民间工艺)、“俗缘”(节庆习俗、婚嫁习俗等)、“信源”(妈祖、广泽尊王等)。“文缘”林林总总,丰富多彩,几乎处处都能感受到闽台文化一脉相承的气息。
闽台的主要方言为“闽南方言”,福建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对“闽南方言”的熟悉、理解和应用,这使得福建媒体特别是闽南的媒体能够更精准地进行“同源化文字”解读,这样解读出来的讯息在对台广播中偏差也会较小。
其次,从“血缘相亲”看“受众选择”。春秋战国时期,闽越族部落选择舟楫,成了首批登上台湾岛的原住民。据说,现生活在台湾中部山区、平原、岛屿上的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的原住民,至今还保留着造舟出航、额头刺青和文身等习俗,这是古闽越遗风的延续。南宋时期,泉州知
州汪大猷就开始到澎湖屯垦。明代开始,福建人大批移民台湾。清朝康熙年间,台湾划归福建省,出现了历史上长达200年的“闽台合治”。据1926年统计,台湾民众祖籍为福建的占83.1%,其中泉州府属各县占44.8%。
“血缘相亲”是现代社会人们“寻根”的原动力,“家人亲戚的话比外人的话可靠,同乡人的话比外乡人的话可信”。因此,对台广播要从“同声同气”、从闽台两地文化相通之处入手,增进台胞对闽南文化和内地发展的关注,同时挖掘郑成功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九日山祈风、凤山旅游文化等本土文化要素,让对台广播更接“地气”。使两岸关系在认祖归宗的亲情的基础上,唤醒两岸统一的愿景;在老乡同乡的情感中,填平心理深深的鸿沟。
三、展“魅力”,用相似的“魂”凝聚共同的“心”
20世纪80年代,由台湾歌手叶启田演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红遍了海峡两岸,并经久不衰。歌曲唱出了闽南人共同的“魂”——“爱闯敢赢”的闽商精神。
多年来,对台广播一直在挖掘和创新闽南文化要素的精神之魂及其呈现形式,只有在节目形态中植入两岸观众能产生共鸣的“魂”,才能凝聚起两岸人民共同的“心”。
在对台广播中,FM881广播电台结合闽商精神、海洋文化,把“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新时代闽商精神植入栏目中,建立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促使海外各国闽商、海外侨商、港澳台新闽商,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航行和发展。
台湾文化尽管有其浓郁的本土特色,但它是闽南文化的一种自然延伸和拓展,与中华文化更是同属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链。特别是在“输人不输阵”、“爱拼敢赢”的闽商精神鼓舞下,两岸文化商贸交流激发出了极高的热情与创造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巩固和深化,需要透过两岸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来共同发展,两岸共同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应当携起手来,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深耕本地文化资源,搭建两岸交流平台。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大融合”的发展态势,合作交流深化,与此同时,随着两岸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等新媒体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对台广播资源正由“独享”变成“共享”,内容也由“异质”趋向“同质”。对台广播报道和栏目更应顺应形势发展和媒体自身的需要,通过突破、创新,有效地引导听众,同时在栏目中合理应用本土资源,用闽南文化要素更多地接“地气”,力求使台湾受众“深有所感”,互为交流沟通,共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杜苏闽.对台广播中闽南文化要素运用分析[J].中国广播,2014(10):32-34.
[2]张桦.闽南文化的特质与价值[J].今日中国,2013(7):25-27.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