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差评的《疯狂动物城》
2016-02-28郭茜
郭 茜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零差评的《疯狂动物城》
郭茜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动画片已经摆脱了最初只面向儿童群体的限制,走入大众视线中,今年年初上映的《疯狂动物城》实现了院线影片零差评,通过巧妙的剧情构思和人物设置以及优良的动画制作品质,展现给了受众不同的世界和想象空间,也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为电影市场作出了优秀的表率。
关键词:《疯狂动物城》;动画片;价值观;媒介素养
2016年新上映的动画片《疯狂动物城》英文名为《Zootopiar》和Utopia(乌托邦)发音相似,中文译为《疯狂动物城》,在文学与艺术为人类本体创造的诸多喻体中,动物无疑是最贴切的那一个。以片中的两位主角为例,“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狐假虎威”这两句在文化中积淀下来的俗语轻而易举地浮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构建了兔子朱迪和狐狸尼克在观众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前者活泼善良,后者狡猾老道。影片一开始便顺从了人们的这种固有看法,把二者完全刻画为观众所期待的模样。但当你看完全片,才发现自己早就进入了主创们的思维“圈套”中,而《疯狂动物城》要讲的,正是一个反偏见的乌托邦故事。
动物城的设置就像是动物界的乌托邦,在那里食肉类动物和原本是它们猎物的食草动物们和平相处,没有等级观念和种族之间的歧视。但在这个看似风平浪静和谐相处的动物城中,却也存在着长久以来的偏见。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朱迪从小就立志做一名警察,却被周遭的人看成不可能的事,同样在开始就被贴上狡猾标签的狐狸,在动物城中的日子也不好过。
影片中强调并突出了“反差”这一元素。从在人高马大的动物警官同事们中弱不禁风的兔朱迪,到名为“闪电”动作却比乌龟还要慢的办事员树懒,再到威风八面本尊却小巧玲珑的黑帮老大鼩鼱。反差在影片中处处出现,不仅挑战着观众的认知,更巧妙地制造笑点。当然,最大的反差出现在了幕后黑手的真实身份上。就当我们下意识地认为并相信面目凶残、性格暴戾的动物会是天生的坏蛋代言人时,影片用剧情的反转告诉我们:强者与弱者和善恶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即便身为弱小者,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相对强大者也是错误的,更是没有道理的。
影片为兔朱迪和狐尼克设计的两段童年回忆,让情节完美地实现了从反差到反偏见的起承转合。在朱迪兔小时候,欺侮伙伴的恶霸狐狸坚定了她当警察的决心,也埋下了对狐狸的提防和成见。她腰间别着的喷雾正是这一思维的象征,尽管她因逐渐忘记了喷雾的存在更没有使用它,但这却成为她潜意识的一部分,在无形中让她一次次地无原则站队,先选择相信更弱小的一方而不是先去查明真相。而在狐尼克的小时候,就当他相信善良待人别人也会善良待他的时候,却遭到了一群预谋好的食草动物的莫名的殴打和羞辱,于是他真的朝着别人往他身上贴的标签那样的去发展,变成了一只左右逢源,投机取巧的市侩狐狸。然而这却是他的伪装,“变坏能够保护自己”是他给自己的暗示,但一旦察觉到他人的善意,他是愿意以善良相报的,相比长大后的玩世不恭,童年时的天真其实更接近自己。
所以,即便身为食物链上的天敌,两位主角在个性上依然惺惺相惜。结尾,假装身体出血的兔朱迪和狐尼克上演了一出将计就计,和开头童年的小朱迪兔的话剧表演遥相呼应,仅用一个相同的“喷血”动作,影片就委婉地告诉大家,深藏在朱迪兔和尼克狐身上的纯真和美好并没有随着童年逝去。
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其价值观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因为动画电影有一个重要的观影人群,那就是孩子,动画电影必须带给孩子好的影响。疯狂动物城里,主角是一只兔子姑娘,她有梦想、有能力、有担当,她从不认为兔子只能在农场里种萝卜,她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警察。于是她努力向上,勇敢拼搏,最终实现了她的梦想。除了勇于追求梦想的主题,电影里还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消除歧视,和谐共处的思想。
除了正确的价值观,故事新颖有创意但又简单不复杂,对动画电影来说也是很必要的。疯狂动物城将人类世界缩小到小小的动物城里,动物城的动物们不管是食肉还是食草动物都能友好相处,象征着各种族和谐共处。故事立足于新任警官兔子朱迪,由一出动物失踪案引出一个巨大的阴谋,原来动物城并不如表面一样美好,猜忌与怀疑随时可以打破现有的平衡。情节简单却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悬念时刻吸引着我们对剧情思考。
太多有着宏大主旨的影片失败在无孔不入的说教情节上,对此任何一个有丰富观影体验的观众都会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拥有中心思想没有错,输出价值观也并非原罪,但语文老师式的概括总结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是好莱坞动画片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它们无意做你的老师,只想做你的朋友。《疯狂动物城》的主题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甚至在母题之外的子题们也可圈可点,各自熠熠生辉。它是成年人给儿童世界打出的一个最精妙的比方,它简单而真实,没有一个家长有能力去塑造这么一个与成人世界平行的世俗城邦,它完整地向孩子介绍了成人世界的一切美好与残酷、偏见与宽容、友谊与竞争、执着与坚持、信念与梦想。纵然它们都是屡见不鲜的老题材,但真善美天生具有感染人的力量,事实上,这也是动画片成为人们童年最初影像的原因。
动画片作为儿童汲取媒介信息的主要来源,展现给了孩子们不同的世界和想象空间,也为他们展示了丰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更像平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一种无形的教育存在,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如何更好地为孩子选择一部适合观看的动画片,是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应该去学习的。在儿童时期,认知心理正在逐步形成,这个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学习、发展最快的阶段,如何充分利用这个时期提升媒介素养,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对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陆晔.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9.
[2] 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J].当代传播,2000(2):2-3.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201-01
作者简介:郭茜,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广播电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