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焦点化提升体验幸福的积极意义及心理机制*

2016-02-28李爱梅熊冠星孙海龙

心理科学进展 2016年11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焦点消极

李爱梅 李 欣 熊冠星 孙海龙 谭 磊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广州 510632)

1 引言

2015年 11月 17日, 球迷对于“国足失利”事件的聚焦引发了其对整个中国足球状态的失望与愤怒, 且消极情绪不断被放大。而几天后, “恒大夺冠”的事件却成功转移了球迷对国足的关注,重新燃起对中国足球的希望。为什么中国球迷在短短五天内的情绪变化如此之大呢?这是因为聚焦的事件主导了人们的情绪, 焦点的改变使得情绪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心理学将这种对特定事件的聚焦, 导致人们在整体判断时专注于特定的某个子集, 并给予该子集过高权重的现象, 命名为聚焦错觉(Kahneman, Krueger, Schkade, Schwarz,& Stone, 2006; 罗寒冰等, 2013)。

研究发现, 个体更容易聚焦消极事件(Pedersen,Kristensson, & Friman, 2011; 谭飞, 李爱梅, 孙海龙,侯芬, 2016), 这种对消极事件的聚焦, 会使个体更进一步夸大消极事件对生活及情绪反应的不良影响, 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个体的体验幸福(Dolan& Metcalfe, 2010)。因此, 有研究者提出去焦点化(defocusing)的方法来改善这种状态, 即通过让个体考虑焦点以外的其他因素, 以减轻聚焦事件对个体情绪和整个生活的影响(Wilson, Wheatley,Meyers, Gilbert, & Axsom, 2000)。众多的实验研究表明, 聚焦错觉影响情感预测和情绪体验, 而去焦点化能够有效降低人们所预测的极端情绪, 提高情感预测的准确性(Ayton, Pott, & Elwakili, 2007;Sevdalis & Harvey, 2009; Hoerger, Quirk, Lucas, &Carr, 2010)。已有研究者探讨了情感预测的聚焦错觉及其心理机制(罗寒冰等, 2013), 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参考文章《情感预测中的聚焦错觉》。但针对去焦点化对个体当下情绪体验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尚未明确。

积极心理学认为, 体验幸福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产生的快乐和痛苦体验的综合, 是衡量幸福感的主要指标, 包括预期幸福、即时幸福和回忆幸福等成分(李爱梅, 鹿凡凡, 2013)。因此, 探讨个体如何通过去焦点化提升体验幸福, 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去焦点化的基本内容, 接着进一步阐述去焦点化提升体验幸福的积极意义, 即通过减少不同类型的消极情绪, 达到提高体验幸福的目的,然后从注意分散假设和情感加工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其中的心理机制。最后我们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般去焦点化与自我相关去焦点化的比较与探讨, 去焦点化对后续体验幸福的影响,以及重新聚焦对个体体验幸福的影响。

2 去焦点化的概述

(1)去焦点化的概念和操纵方式。Wilson等人(2000)最早提出了去焦点化的方法, 其主要逻辑是, 让人们思考除了焦点事件以外的其他事情,让人们越过那些容易获得的原因假设, 去思考其他备选假设和解释。常用的去焦点化方法有: 时间−权重日常事件设计(time-weighted daily events design)和具体事件设计(concrete events design)。时间−权重日常事件设计的典型方法就是“日记法” (diary manipulation), 即让他们想象并预测特定的某一天, 考虑一些日常活动(如上课、与朋友交往、学习、吃饭等)中可能花费的时间。具体事件设计则是考虑预测事件对生活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还有较少用的是变好或变坏设计(change for better or worse design), 即考虑预测事件发生后什么变好什么变坏什么没变。虽然以往不乏关于去焦点化的研究, 但是并未有学者对其下具体定义,因此, 根据去焦点化的逻辑和操纵方式, 本文将“去焦点化”定义为: 通过操纵个体对焦点以外的非焦点事件或因素的关注, 从而减少焦点事件对人们认知判断和情绪影响的一种方法。

(2)去焦点化的分类。根据去焦点化过程中,被试主动与否, 去焦点化可分为“一般去焦点化”(generic defocusing)和“自我相关去焦点化” (selfrelevant defocusing), 前者主要是由研究者直接提供一定数量的非焦点事件, 被试预测每个事件花费的时间或是影响情绪反应的程度, 被试较为被动; 而后者中的非焦点事件则是由被试自己想象并预测, 被试较为主动。根据方法的抽象程度可以分为“高水平去焦点化” (high-level defocusing)和“低水平去焦点化” (low-level defocusing), 前者是指所描述的非焦点事件比较抽象、模糊, 而后者描述较为具体、细致。研究者发现“自我相关去焦点化”和“低水平去焦点化”更加有效(Ayton et al.,2007; Pedersen, Kristensson, & Friman, 2012)。

(3)去焦点化的产生条件。首先, 焦点信息与非焦点信息要继时呈现。当两者同时呈现时, 人们仍容易聚焦在最显著的信息上, 因而暂时忽略了其他非焦点信息的重要性, 导致去焦点化无效(Savitsky, Epley, & Gilovich, 2001)。其次, 情境线索要明确。在情感预测中, 如果情境线索不清楚,人们无法获得情境相关的信念, 就会基于认同相关的信念做出预测, 而去焦点化难以干预认同相关的信念, 导致去焦点化无效(耿晓伟, 张峰,2015)。因此, 在使用去焦点化的方法时, 研究者应注意情境线索是否明确, 同时要合理安排信息呈现的方式, 确保被试考虑到非焦点信息的重要性。有些研究者认为去焦点化的作用有限(Ubel et al.,2001), 可能是忽略了其产生条件。只要适当运用,去焦点化就能够减少聚焦错觉, 提升体验幸福。

3 去焦点化提升体验幸福的积极意义

去焦点化究竟如何提高体验幸福的呢?已有研究表明, 相对于积极事件, 人们更容易聚焦消极事件, 并夸大消极事件对自身情绪的影响(Levine,Lench, Kaplan, & Safer, 2012), 且越夸大, 就越难对其适应, 因而更大程度地降低体验幸福(李爱梅,高结怡, 彭元, 夏萤, 陈晓曦, 2015)。因此, 学者们十分关注如何利用去焦点化, 改善聚焦消极事件所导致的低体验幸福现象。去焦点化可通过减少人们的消极情绪而提高其体验幸福, 而消极情绪可简单地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基本的消极情绪,如恐惧和悲哀; 第二类是与感觉刺激相关的消极情绪, 如疼痛、厌恶; 第三类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消极情绪, 如羞耻、自卑; 第四类是与社会比较有关的消极情绪, 如妒忌、怨恨(Krech, Crutchfield,& Livson, 1974)。去焦点化在这几类消极情绪中的干预研究均有初步成效。

3.1 去焦点化可以减少基本的消极情绪

人们有时会沉湎在过去的痛苦回忆中不可自拔, 或者害怕未来的不良后果而感到忧心忡忡,而去焦点化可令人分散对过去或者未来消极事件的注意力, 减缓个体的消极情绪。Sevdalis和Harvey(2009)发现, 去焦点化可以减少人们对往事的消极情绪。研究者让被试回忆一件令人后悔的真实事件, 并报告他们的后悔程度, 其中有部分被试在报告之前进行去焦练习, 即尽可能地写出与后悔事件同时发生的其他事情, 结果发现去焦后的被试报告更低的后悔程度。去焦点化将人们的注意力分散到同时发生的其他事情, 减少了对消极事件的聚焦, 降低了其消极情绪, 从而提高了回忆幸福。

减少对消极事件的注意不仅可以提高回忆幸福, 而且还可以提高预期幸福。Hoerger等(2010)以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为焦点事件, 研究者让支持Bush和Kerry的被试预测当Bush获选时的感受, 预测前在两位候选人支持者中各取一半被试进行去焦点化, 写下日常活动以及花费的时间,选举结束后第二个周末要求这些被试报告当时的情绪体验。选举结果是Bush当选。研究发现, 由于经过去焦点化处理, 与控制组相比, 支持 Bush的被试的预测情绪和真实情绪体验无明显差异,而支持 Kerry的被试预测明显缓和一些, 也就是说尽管支持的候选人 Kerry落选了, 去焦后被试预测的消极情绪比控制组要少一些。而且, 被试在日记中所列的日常活动的数量越多, 花费时间越长, 强度偏差越小, 这说明, 日记内容有效地分散了被试对消极事件的注意。此外, 研究者还测量了被试对于选举事件的知觉重要性, 发现这与预测的消极情绪显著正相关, 而与积极情绪无关。因此, 去焦点化一方面可能让被试将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情,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减少对事件的知觉重要性而预测较缓和的情绪, 但研究者并未验证知觉重要性的中介作用, 这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3.2 去焦点化可以减少与感觉刺激相关的消极情绪

去焦点化不仅可以减少基本的消极情绪, 也可以减少与感觉刺激相关的消极情绪, 例如疼痛。疼痛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而引起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 通常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已有研究表明, 患者和正常被试的疼痛感知可以通过如注意力, 压力和兴奋等心理因素得以调节和缓解(Ochsner & Gross, 2005)。Tracey等人(2002)将被试分为聚焦组和去焦组,聚焦组在接受一定疼痛强度的热刺激同时要求关注热刺激所带来的感受, 而去焦组则要求同时想象其他除了热刺激以外的事情。结果发现, 去焦组的被试报告更低的疼痛强度。去焦点化减少疼痛感知还得到了脑神经生理研究的支持, 研究者通过 fMRI发现, 被试所感受的疼痛强度通过思考其他的事情, 会使得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ey, 是人类对疼痛调控的高级皮层区域)激活水平升高, 从而缓解疼痛情绪。注意分散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镇痛方式, 而它的有效性也被大量研究证实, 通过言语流畅性任务、Stroop任务等分心任务, 可以降低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疼痛相关区域的活动(孙泽坤, 王锦琰, 罗非,2015; Sprenger et al., 2012)。由此可见, 去焦点化会改变个体相关大脑皮层的活动, 从而影响由感觉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 其脑功能生理机制还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探讨。

3.3 去焦点化可以减少与自我评价相关的消极情绪

自我聚焦是个体把注意力指向内部并把意识集中到自己身上, 是一个很自然的加工过程, 每个人都会通过它来评估自己的目标、行为、行为的结果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比如“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人们经常过高地估计了别人对自身外表和行为的关注, 就好像人们认为自己站在“聚光灯”下受到每一个人的关注一般。但是过度的自我聚焦就容易产生负性的自我评价, 这可能会引发抑郁、焦虑等各种消极情绪(Gaydukevych& Kocovski, 2012)。

Savitsky等(2001)发现, 去焦点化能够有效减少自我聚焦注意, 令人们能更真实地评估自己。研究者将被试随机分为发问者、参与者和观察者。发问者提出10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要求参与者回答, 而观察者在一旁看着即可, 实验以发问者,参与者和观察者三人一组的形式在小隔间进行测试。测试结束后, 所有发问者和观察者要求对参与者进行关于智力的评价, 而参与者也需要预测自己可能得到的评价。实验被试被分为两组, 一组为去焦组, 一组为控制组。去焦组的参与者预测前要求进行去焦练习, 即让参与者写下可能会影响发问者和观察者评价的因素。结果发现, 未去焦的参与者比去焦后的参与者预测自己得到的评价更低。这说明去焦点化能够让参与者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评价者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所以评价会比较宽容), 减少个体对自我失误的反复注意。自我聚焦注意会占用大量的认知资源,减少了可以用来观察其他信息的资源, 从而引发了大量负性认知, 增强了主观体验的焦虑情绪(余红玉, 李松蔚, 钱铭怡, 2013)。如果对这些因素进行考虑, 那么预测会变得更加准确, 也不会过于关注自己的缺失, 从而减缓所引发的与自我评价相关消极情绪。

3.4 去焦点化可以减少由社会比较引发的消极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常常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观点以及行为。当个体处于一种新的或模糊的情绪状态, 又无法用生理、经验的线索判断自己的情绪状态时, 他们就有可能通过社会比较来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Schaubroeck和Lam (2004)认为, 个体只要发现与自己相似的其他人获得了成功, 就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妒忌情绪, 且个体也不一定能察觉到这种情绪。妒忌是在社会比较中, 个体因意识到别人拥有自己试图拥有但却缺乏的东西时体验到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受, 表现为自卑、敌意和怨恨的一种混合情绪。人们有时只看到别人的成就却忽略伴随成就的磨难和痛苦, 可能就会产生妒忌情绪,而研究表明妒忌对个体身心健康有诸多不良影响,不利于提升体验幸福(吴宝沛, 张雷, 2012)。

Rothman (2014)发现妒忌情绪的产生原因部分来自聚焦错觉, 并利用去焦点化减少个体的妒忌情绪。研究者将被试随机分成控制组和去焦组,控制组的被试回想一个生活中令人妒忌的真实人物(非公众人物), 并写下产生妒忌的五个理由,理由通常包括成绩好, 人缘好, 家庭条件优越等,然后评价对这个人的妒忌程度。而去焦组在评价前想象妒忌的对象24小时日常生活的清单, 每个小时至少列出一个活动。结果发现, 去焦组的妒忌情绪显著地减少了。在向上社会比较中, 如果人们常常聚焦在别人的优势, 个体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如妒忌不满或自卑羞愧, 阻碍个体充分地体验幸福(Kruger & Burrus, 2004)。虽然研究者并未对其他的社会情绪进行验证, 但去焦点化对与他人相关的消极情绪的缓解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 去焦点化通过减少人们对消极事件的注意, 以及与感觉刺激、自我评价和社会比较相关的过度聚焦, 达到减缓消极情绪的目的,从而提高幸福体验。去焦点化可以帮助消极、悲观的个体放弃无法完成的目标, 转而考虑以往忽略的其他方面, 降低消极情绪, 提升体验幸福。

4 去焦点化提升体验幸福的心理机制

理解去焦点化提升体验幸福的心理机制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 减少个体对同一时间段内特定消极事件的聚焦, 令其意识到该时间段内还有其他中性事件或积极事件; 第二, 减少人们对某一事件特别属性的聚焦, 令其意识到同一事件由众多属性构成。因此, 我们分别从这两方面探讨去焦点化提升体验幸福的心理机制。

4.1 注意分散假设(distraction hypothesis)

对于去焦点化心理机制的探索最早是由Wilson等人在2000年开始的。他们最早提出两个假设, 一是注意分散假设; 一是情感竞争假设(affective competition hypothesis)。注意分散假设认为, 当人们思考非焦点事件的时候, 非焦点事件会占据一部分注意资源, 分散个体的注意力,减少聚焦导致的反复思考。而情感竞争假设认为人们在去焦的时候会想到效价与焦点事件相反的事件, 从而将焦点事件产生的情绪反应稀释或抵消掉, 使得预期偏差减小。比如, 当人们想到他们在周末仍然有很多作业时, 产生的沮丧情绪很可能会抵消掉周六赢得足球比赛的兴奋感, 而一个好的工作机会带来的愉悦感可能会冲淡输掉球赛的消极情绪。为了了解其中的机制, Wilson等(2000)将被试分为混合日记组、中性日记组和控制组, 然后预测太空船悲剧事件带来的情绪反应。混合日记组包括6个正性事件、6个负性事件和4个中性事件, 而中性日记组是16个中性事件。结果发现, 两个日记组预测的情绪都比控制组更为准确, 而混合日记组和中性日记组无明显差异。研究者认为, 如果人们在去焦点化的时候确是想象与焦点事件相反效价的事件, 那么此次实验的被试应该会有意识地关注混合日记中的正性事件,抵消消极的焦点事件所带来的情绪反应。如此一来, 完全是中性事件的去焦点化可能没那么有效。但结果说明, 人们并未特别关注相反效价的事件, 支持注意分散假设。为了进一步证实注意分散假设, Wilson等(2000)让被试预测比赛输赢后的情绪反应和对比赛思考的程度, 结果发现, 预测对焦点事件的思考程度在去焦点化减缓预期情绪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也就是说, 去焦点化令被试减少对预测事件的思考, 从而减缓引起的预期情绪, 结果支持注意分散假设。

Sevdalis和 Harvey (2009)提出, 注意分散的内在机制可能是因为注意焦点的转换消耗一定的工作记忆资源, 从而干扰了情感预测。根据Baddeley (2003)的观点, 在两个记忆项目之间转换加工意味着把注意焦点从一个项目转换到另一个项目, 这个转换的过程需要执行功能的参与。工作记忆中的注意焦点转换有一种形式是任务转换(task shifting), 即指从先前已经从事的任务操作转换到当前或将来的任务的反应(方伟军, 林杰才, 金志成, 2007)。Garavan (1998)发现, 与任务重复相比较, 任务转换的反应时更长, 正确率更低, 虽然通过练习可以缓解这种现象, 但仍然不能完全消除。作为一种高级认知功能, 任务转换涉及多个认知过程, 而工作记忆被认为在任务转换过程中对刺激的编码与确认、任务规则的激活与提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侯然, 2009)。被试在预测之前插入了日记去焦任务, 然后再转换到预测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 日记去焦任务打断了预测评估的认知过程, 消耗了个体的工作记忆资源, 从而干扰了情感预测。Sevdalis和 Harvey(2009)发现, 除了日记法去焦, 情绪监测任务和简单字谜任务都可以起到去焦效果, 这是因为人们从这些任务转换到情感预测任务时就占用了一部分工作记忆资源, 减少了预测焦点事件的资源,从而干扰情感预测系统, 减少认知偏差。但Hoerger等人(2010)通过实验证明, 工作记忆任务只减少了预测消极情绪时的强度偏差, 对积极情绪的预测无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预测积极事件的强度偏差不如预测消极事件时显著(Dunn & Laham,2006), 所以去焦点化可能对消极事件更为有效。以往研究者发现, 以分散注意的分心策略(distracion)能够有效地减缓抑郁个体的消极情绪(Thiruchselvam, Blechert, Sheppes, Rydstrom, &Gross, 2011; Drake & Winner, 2012)。分心策略通过让抑郁个体分散注意, 让自己抽离不安情绪循环, 避免陷入反刍, 减缓消极情绪, 其有效的原因可能是该策略耗尽了本来用于反刍的工作记忆资源(Krause-Utz et al., 2012)。

注意分散假设是指当人们在预测的时候, 意识到还有其他事件, 减少对焦点事件的反复思考,其内在机制可能是对其他事件的关注占用了工作记忆资源, 那么用于情感预测的资源就相应减少了, 从而减少认知偏差。由于材料的相似性会影响工作记忆和任务转换(刘荣, 郭春彦, 刘聪慧,2013), 如果去焦点化的事件与预测事件的相似性越大, 干扰程度是否越大, 去焦效果是否更好?这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

4.2 情感加工理论(emotional processing theory)

情感加工理论(Foa & Kozak, 1986)起源于心理治疗, 最早用于治疗恐怖症患者, 现已应用到多种病症中, 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等等。该理论认为, 在想象消极事件时, 消极刺激会激活记忆中的相关原型, 导致一系列过度的生理反应。而当真实体验消极事件时, 并没有产生如想象时的严重后果, 个体的生理反应减少, 内感受器就会产生生理唤醒不足的信息。这个与先前想象时不一致的信息便会整合到原来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减弱先前消极刺激与情绪反应的联结, 形成新的、更完整的认知结构。根据情感加工理论, 情感预测产生偏差的原因是个体对预期事件的认知结构是不完整的, 因而导致情感加工出现偏差。通过去焦点化, 可令个体考虑除焦点以外的信息,将合理和现实的成分整合到新的、更加完整的认知结构, 以取代旧有的、引起个体焦虑情绪的认知结构, 从而降低焦点错觉带来的消极情绪预测偏差。例如, 让被试考虑残疾可能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哪些保持不变, 或者让其评价残疾对生活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等等, 这种去焦点化无疑可以帮助被试修正对残疾人士的认知, 从模糊的想象“残疾的生活是悲惨的”到完整具体的结构“残疾并不一定影响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从而减少其高估的消极情绪。

根据情感加工理论, 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首先要激活原来的认知结构, 而去焦点化的过程是试图通过想象其他的事情, 引入与原来的认知结构不相符的信息, 达到改变原先不完整的认知结构的目的。但是, 如果这个不一致的信息是比较抽象的, 个体难以将此信息整合到新的认知结构当中, 因此降低去焦点化的抽象程度更有利于减少预测的极端情绪。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低水平去焦点化比高水平去焦点化更为有效。

综上所述, 注意分散和情感加工是去焦点化提升体验幸福的内在机制。从注意分散的角度来看, 去焦点化通过将注意分散到同时发生的其他事件, 消耗原本用于情感预测的工作记忆资源,减少对特定消极事件的聚焦, 从而提升体验幸福;从情感加工的角度来看, 去焦点化通过增加对同一件事其他属性的关注, 对消极事件形成更为完整的认知结构, 从而提升体验幸福。目前, 注意力分散假设是解释去焦点化最常用的理论, 亦有较多的实证支持。而情感加工理论的支持证据相对较少, 但这种可能性是不可否认的。随着去焦点化的深入研究, 其内在机制和理论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

5 研究展望

5.1 一般去焦点化与自我相关去焦点化的比较与探讨

目前关于去焦点化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多数集中在一般去焦点化和自我相关去焦点化上, 虽然有研究者表明自我相关去焦点化更有优势, 但仍有不少的研究者使用一般去焦点化, 两者的区别在于被试的主动性。Pedersen等(2012)最早提出自我相关去焦点化, 认为相对于主试提前选择好的活动, 主动性更强的自我相关去焦点化使得被试对自己选择的活动更为投入, 对非焦点信息更为关注。但自我相关去焦点化并不总是优于一般去焦点化, 例如当人们深陷在消极事件时, 个体可能会难以脱离焦点而无法主动去寻找其他的备择假设。Fung, Moscovitch和Rodebaugh (2016)发现, 社交焦虑水平高的被试会无限放大自己的错误, 从而降低自我的整体评价, 即使在自我相关去焦点化的条件下, 被试所列的影响因素基本都是与自身相关的信息, 出现难以脱离焦点的现象。相反, 一般去焦点化却能成功地将被试的注意力分散到主试所提供的其他影响因素中。

自我相关去焦点化失效的原因有两点。首先,从情绪角度来看, 消极情绪会缩小人们的注意范围, 导致个体更容易关注显著因素(Avramova,Stapel, & Lerouge, 2010)。在这种情况下, 消极情绪越严重的被试越难主动地考虑其他非焦点信息,导致更难脱离焦点因素。其次, 从认知角度来看,由于社交焦虑水平高的被试对自己的表现卷入程度较高, 根据卷入水平理论, 卷入度越高, 所需要的注意资源就越多(Greenwald & Leavitt, 1984),因而更难主动地将注意资源分配到非焦点信息中。对于这两种情况, 被动、直接的一般去焦点化可能会更加适合。因此, 对于不同状态水平的人群来说, 可能有相对应的去焦点化方法, 这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地细分和探索。

5.2 去焦点化对后续体验幸福的影响

以往关于去焦点化的研究多数仅限于在情感预测方面, 近年来有研究者开始关注去焦点化减少预期情绪之后对行为的影响。虽然学者较为关注去焦点化对消极情绪的作用, 但对所有预期消极情绪都去焦是否适当?预期较高的积极情绪是否需要去焦?梳理相关文献发现, 去焦点化有可能通过减少预期内疚而增加不道德行为。Ruedy,Moore, Gino和Schweitzer (2013)发现, 被试预测犯罪后的内疚感时存在强度偏差, 如果利用去焦点化减少此内疚感, 那么被试可能会更倾向于做出不道德行为, 降低体验幸福。

而对于预期积极情绪来说, 当人们对某一件事有较大的强度偏差, 会诱发其产生趋近动机,导致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努力和坚持行为(Greitemeyer, 2009; Morewedge & Buechel,2013), 提高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进一步提升体验幸福(Lyubomirsky, Dickerhoof, Boehm, & Sheldon,2011)。如果去焦点化削弱其积极情绪, 可能会减少这种积极行为, 则不利于提升体验幸福。但过高的预期也有可能带来不道德或自私行为, 此时这种不良行为可以利用去焦点化得到抑制(Noval,2016)。Noval (2016)发现, 去焦点化通过减少情感预测偏差而减少不道德行为。但是, 没有进行预测的被试与进行情感预测的被试同样表现出不道德行为, 这说明去焦点化不仅仅通过减少高估的极端情绪, 还可能是通过直接削弱其趋近动机从而减少不道德行为。在有限的注意资源下, 即使同时强调了某个行为的利弊, 人们仍对利益给予更多关注(Raymond & O’Brien, 2009)。当人们聚焦在获益上, 会有策略地扭曲其发生的可能性认知(Zhang & Fishbach, 2010), 增强对目标行为的价值感知, 从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趋近行为。而去焦点化通过让被试考虑焦点以外的事件, 可能会有效地分散对利益的注意, 从而减少动机强度,但目前并没有去焦点化对动机的直接研究, 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虽然去焦点化可以减少预期偏差或者削弱动机而减少不道德行为等消极行为, 但同时也减少了对目标的积极追求行为。因此, 针对去焦点化减少预期情绪后对行为的影响, 研究者应适当利用去焦点化引导人们做出真正有利于提升幸福感的行为。

5.3 重新聚焦对个体体验幸福的影响

上述研究表明, 去焦点化可以减缓对消极事件的预期体验。事实上, 去焦点化作为一种情感预测偏差的干预策略, 也可以减少对积极事件的预期体验, 但削弱预期的积极情绪并不有利于提高个体幸福感。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个体幸福感,面对不同性质事件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减少情感预测偏差。对于消极事件, 可利用去焦点化减缓预期的消极情绪; 对于积极事件, 可利用重新聚焦提高即时的积极情绪。人们在预期积极事件时有较高的积极情绪, 而到当下的时候由于情感适应和注意力的转移, 其积极情绪逐渐消退。因此, 研究者近年来提出重新聚焦的策略(Sprangers &Schwartz, 2008; Kaczmarek et al., 2016), 即通过重新聚焦生活中积极的方面而提高体验幸福, 并认为长期的聚焦可以逐渐提高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Kaczmarek等人(2016)发现当人们聚焦在自身积极优势时, 生活满意度会有所上升。另外,DeVoe和Pfeffer (2009)发现相对于非计时工资的被试来说, 计时工资的被试更容易将收入和幸福感联系起来。如果组织让高薪员工聚焦到自身的经济价值, 那么员工很可能将薪酬作为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通过控制焦点令人聚焦在自己所拥有的优势时(如身材比较好或拥有高薪工作), 可能会暂时忘记其他的缺点和不足, 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但在上述研究中, 生活满意度作为一个稳定的变量, 因短时间的重新聚焦而显著提升是否可信?Emmons和McCullough (2003)曾做过一项纵向研究, 让人们每周有意地记录过去美好的事情, 持续10周之后, 发现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提升。由此可见, 长期聚焦积极事物可以提高幸福感, 而短期聚焦对幸福感的持续影响需要进一步探索。另外, 研究发现幸福感较高的人更容易关注到积极事物, 他们看到正面图像时的脑部杏仁核的活动比一般人更为强烈(Cunningham & Kirkland, 2014), 这种不断增强的敏感度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幸福感。未来研究可以深入聚焦积极事物的神经生理机制, 了解长时间地聚焦在积极事物是否会重塑大脑对其敏感度,从而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方伟军, 林杰才, 金志成. (2007). 工作记忆中的注意焦点转换.心理科学进展, 15(1), 42–49.

耿晓伟, 张峰. (2015). 情感预测的影响偏差——聚焦错觉还是适应忽视?.心理科学, 38(5), 1201–1206.

侯然. (2009). 工作记忆负荷对任务切换的影响.心理研究,2(4), 21–25.

李爱梅, 高结怡, 彭元, 夏萤, 陈晓曦. (2015).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适应的不对称性及其机制探讨.心理科学进展, 23(4), 632–642.

李爱梅, 鹿凡凡. (2013). 幸福的体验效用与非理性决策行为的偏差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1(6), 1059–1070.

刘荣, 郭春彦, 刘聪慧. (2013). 前摄干扰对工作记忆的作用——大脑如何解决前摄干扰?.心理科学进展,21(1),48–58.

罗寒冰, 徐富明, 郭永玉, 郑秋强, 李彬, 张慧. (2013).情感预测中的聚焦错觉.心理科学进展,21(8), 1482–1492.

孙泽坤, 王锦琰, 罗非. (2015). 疼痛与注意的交互作用:自下而上的捕获效应和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心理科学进展,23(12), 2096–2106.

谭飞, 李爱梅, 孙海龙, 侯芬. (2016). 聚焦“缺失”对当下幸福体验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4(10), 1544–1550.

吴宝沛, 张雷. (2012). 妒忌: 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心理科学进展, 20(9), 1467–1478.

余红玉, 李松蔚, 钱铭怡. (2013). 社交焦虑者的自我聚焦注意特点(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7(2), 147–150.

Avramova, Y. R., Stapel, D. A., & Lerouge, D. (2010). The influence of mood on attribu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10), 1360–1371.

Ayton, P., Pott, A., & Elwakili, N. (2007). Affective forecasting: Why can’t people predict their emotions?.Thinking & Reasoning,13(1), 62–80.

Baddeley, A. (2003). Working memory: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4(10),829–839.

Cunningham, W. A., & Kirkland, T. (2014). The joyful, yet balanced, amygdala: Moderated responses to positive but not negative stimuli in trait happiness.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9(6), 760–766.

DeVoe, S. E., & Pfeffer, J. (2009). When is happiness about how much you earn? The effect of hourly payment on the money—happiness connec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5(12), 1602–1618.

Dolan, P., & Metcalfe, R. (2010). ‘Oops… I did it again’:Repeated focusing effects in reports of happiness.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31(4), 732–737.

Drake, J. E., & Winner, E. (2012). Confronting sadness through art-making: Distraction is more beneficial than venting.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6(3), 255–261.

Dunn, E. W., & Laham, S. M. (2006). A user’s guide to emotional time travel: Progress on key issues in affective forecasting. In J. Forgas (Ed.),Hearts and minds:Affective influences on social cognition and behavior(pp.177–193).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Emmons, R. A., & McCullough, M. E. (2003).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4(2), 377–389.

Foa, E. B., & Kozak, M. J. (1986). Emotional processing of fear: Exposure to corrective informa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 99(1), 20–35.

Fung, K., Moscovitch, D. A., & Rodebaugh, T. L. (2016).Examining the focusing illusion as a cognitive mechanism underlying catastrophic perceptions of social blunders in 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35(4), 289–300.

Garavan, H. (1998). Serial attention within working memory.Memory & Cognition,26(2), 263–276.

Gaydukevych, D., & Kocovski, N. L. (2012). Effect of self–focused attention on post-event processing in social anxiety.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50(1), 47–55.

Greenwald, A. G., & Leavitt, C. (1984). Audience involvement in advertising: Four level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1(1), 581–592.

Greitemeyer, T. (2009). The effect of anticipated affect on persistence and performance.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5(2), 172–186.

Hoerger, M., Quirk, S. W., Lucas, R. E., & Carr, T. H. (2010).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affective forecasting errors.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5(5), 365–373.

Kaczmarek, L. D., Enko, J., Awdziejczyk, M., Hoffmann, N.,Białobrzeska, N., Mielniczuk, P., & Dombrowski, S. U.(2016). Would you be happier if you looked better? A focusing illusion.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17, 357–365.

Kahneman, D., Krueger, A. B., Schkade, D., Schwarz, N., &Stone, A. A. (2006). Would you be happier if you were richer? A focusing illusion.Science, 312(5782), 1908–1910.

Krause-Utz, A., Oei, N. Y. L., Niedtfeld, I., Bohus, M.,Spinhoven, P., Schmahl, C., & Elzinga, B. M. (2012).Influence of emotional distraction on working memory performance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Psychological Medicine, 42(10), 2181–2192.

Krech, D., Crutchfield, R. S., & Livson, N. (1974).Elements of psycholog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Kruger, J., & Burrus, J. (2004). Egocentrism and focalism in unrealistic optimism (and pessimism).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0(3), 332–340.

Levine, L. J., Lench, H. C., Kaplan, R. L., & Safer, M. A.(2012). Accuracy and artifact: Reexamining the intensity bias in affective forecast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3(4), 584–605.

Lyubomirsky, S., Dickerhoof, R., Boehm, J. K., & Sheldon,K. M. (2011). Becoming happier takes both a will and a proper way: An experimental longitudinal intervention to boost well-being.Emotion, 11(2), 391–402.

Morewedge, C. K., & Buechel, E. C. (2013). Motivated underpinnings of the impact bias in affective forecasts.Emotion, 13(6), 1023–1029.

Noval, L. J. (2016). On the misguided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The roles of focalism and the impact bias in unethical and selfish behavior.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33, 1–16.

Ochsner, K. N., & Gross, J. J. (2005). The cognitive control of emotion.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5), 242–249.

Pedersen, T., Kristensson, P., & Friman, M. (2011). Effects of critical incidents on car users’ predicted 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transport.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14(2), 138–146.

Pedersen, T., Kristensson, P., & Friman, M. (2012).Counteracting the focusing illusion: Effects of defocusing on car users’ predicted 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transpor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32(1), 30–36.

Raymond, J. E., & O'Brien, J. L. (2009). Selective visual attention and motivation: The consequences of value learning in an attentional blink task.Psychological Science,20(8), 981–988.

Rothman, T. (2014). (Mis)Imagining someone else’s life: The role of focalism in feeling envy and pity towards others(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Ruedy, N. E., Moore, C., Gino, F., & Schweitzer, M. E.(2013). The cheater’s high: The unexpected affective benefits of unethical behavior.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5(4), 531–548.

Savitsky, K., Epley, N., & Gilovich, T. (2001). Do others judge us as harshly as we think? Over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our failures, shortcomings, and misha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1(1), 44–56.

Schaubroeck, J., & Lam, S. S. K. (2004). Comparing lots before and after: Promotion rejectees' invidious reactions to promotee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94(1), 33–47.

Sevdalis, N., & Harvey, N. (2009). Reducing the impact bias in judgments of post-decisional affect: Distraction or task interference.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4(4), 287–296.

Sprangers, M. A. G., & Schwartz, C. E. (2008). Reflections on changeability versus stability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Distinguishing between its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components.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6(1), 89.

Sprenger, C., Eippert, F., Finsterbusch, J., Bingel, U., Rose,M., & Büchel, C. (2012). Attention modulates spinal cord responses to pain.Current Biology,22(11), 1019–1022.

Thiruchselvam, R., Blechert, J., Sheppes, G., Rydstrom, A.,& Gross, J. J. (2011).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 EEG study of distraction and reappraisal.Biological Psychology, 87(1), 84–92.

Tracey, I., Ploghaus, A., Gati, J. S., Clare, S., Smith, S.,Menon, R. S., & Matthews, P. M. (2002). Imaging attentional modulation of pain in the periaqueductal gray in humans.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2(7), 2748–2752.

Ubel, P. A., Loewenstein, G., Hershey, J., Baron, J., Mohr, T.,Asch, D. A., & Jepson, C. (2001). Do nonpatients underestimate the quality of life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health conditions because of a focusing illusion?.Medical Decision Making, 21(3), 190–199.

Wilson, T. D., Wheatley, T., Meyers, J. M., Gilbert, D. T., &Axsom, D. (2000). Focalism: A source of durability bias in affective forecast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8(5), 821–836.

Zhang, Y., & Fishbach, A. (2010). Counteracting obstacles with optimistic predictio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9(1), 16–31.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焦点消极
静心
幼儿消极情绪的表现及家长的应对策略
——以三门峡市H区幼儿为例
焦点
测试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焦点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