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沟”语境下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及引导反思
2016-02-28郭致杰
郭致杰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知沟”语境下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及引导反思
郭致杰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由于社会结构等原因,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接触媒介、获取信息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知沟”现象加剧了两个群体在信息社会中的不对称、不平等的趋势。本文对“知沟”现象下弱势群体的媒介地位及大众媒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与反思,进而提出“知沟”现象下对弱势群体的引导调控路径。
关键词:“知沟”;弱势群体;大众媒介
“知沟假设”理论自20世纪70年被提出,学界便开始关注信息社会中逐渐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和数字信息技术的浪潮,“知沟”已演变成“数字鸿沟”。演变成“数字鸿沟”的“知沟”带来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国在科技发展与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在信息领域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知沟”现象,特别是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信息知识现状令人担忧,若漠视不管,任其发展,将对现有社会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知沟”语境下关注弱势群体,对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知沟”现象下的弱势群体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
社会变革与历史演变带来了不同的阶层分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强势阶层和弱势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与分化也成了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弱势群体是相对于强势群体而言的,它也被称为“社会弱者”或“社会脆弱群体”。他们是指“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1]由此可见,弱势群体最大的问题就是贫困。
(二)弱势群体的媒介地位分析
弱势群体一般指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通常生活异常艰辛与困难,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决定了其获取信息的机会、渠道、方式、程度、能力就与强势群体产生了很大的差距,更别提在接受信息后的解读、分析信息能力方面的差距。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解决生存问题是第一大事,他们可能并不会热衷于知晓公共事务和科技新闻,而这样的需求也正是由他们本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在扩大,媒介与弱势群体的关系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弱势群体的媒介地位及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弱势的媒介地位。由于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拮据、生活质量低下,生活无望,为生计疲于奔波,因此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内容主题也多是关于弱势群体的下岗失业、伤残病老、入学就医就业困难。当大众媒介以这样的议题框架进行报道时,媒介将弱势群体塑造成为需要救助与同情的群体形象,受众对“弱势群体”所形成的一般都是同情、怜悯的情感。媒体在报道弱势群体的“弱势”时,实际上在无形中已经强化了强势群体的“强势”。
2.消极的媒介地位。在媒体报道中,我们通常还可以看到,弱势群体往往与窃贼、流氓、犯罪分子这些身份结合在一起。这种定型化、模式化的报道在大众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极易让受众产生“刻板印象”。这样形象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弱势群体的尊严,也会让他们对大众媒介产生痛恨与敌对的情绪,甚至会让他们对媒介产生疏离与排斥的心理。
3.弱势群体作为“边缘人”的消极与抗拒。从客观方面讲,弱势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其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机会上就已经与强势群体无法抗衡,产生了鸿沟,也固然在传播能力上存在欠缺,但是他们作为社会“边缘人”的心态同样不能忽视。他们对公共事务冷漠的态度,除了媒介接触资源的局限外,也源于他们对自己缺乏自信。除此之外,他们也会对大众媒介产生不信任的心理,封闭的社会关系网更加剧了这种“边缘意识”的心态,进一步恶化了弱势群体对社会的介入与认同,这样的消极与抗拒使得原有的鸿沟越来越大。
(三)“知沟”现象下反思媒介责任
从媒介的角度来讲,“知沟”现象的产生媒介是有责任的。媒体作为“第四权利”,采集什么样的新闻,选择什么样的主题,设置什么样的议程,选择什么样的时机与媒介发布,针对什么样的受众,它具有绝对的主导权。它们可以决定谁可以在这个媒介平台上拥有话语权,谁不可以有。同时,它也可以考虑在媒体这个平台上,哪些人的言论是受重视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
如今媒介竞争激烈,媒体实际上主要为社会主流人群及有目标购买力的人群服务。因为主流人群凭借其强势地位可以带来广泛的影响力,具有购买力的人群则可以带来实际的广告收益。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媒体存在以下问题:
1.媒体通常忽视弱势群体,媒体并不是真正地关注及了解他们的真实意愿。虽然现在媒体已经进入分众化阶段,在媒体栏目的设置上会考虑到受众分层,但是由于弱势群体不是主流人群,其实他们的需求、生存状况本来就不会引起广泛人群的关注,因此确实有极少数的栏目会涉及弱势群体。即使有些媒体对“弱势群体”进行集中大篇幅报道,也是由于一些牵涉“弱势群体”的特殊事件触动公众神经及道德情感,或者出于政策性考虑进行一些应景的报道和安排。
2.媒介的新闻消费主义浪潮下决定媒体不愿选择弱势群体作为主要受众群。在消费主义浪潮下,媒介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娱乐化、视觉化,以市场为导向。因此,媒介追求的是怎样把产品销售出去,把经济收益放在第一位。而弱势群体本来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就处于下层,生存本来就困难,其消费能力很低,没有什么购买力。因此,媒体自然不会把弱势群体作为主要的受众群体进行考虑。
二、“知沟”现象下对弱势群体的引导调控路径
(一)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弱势群体处在社会经济地位中的底层,经济收入低,其最基本的受教育权有时都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但是受教育程度作为“知沟假设”中重要的一个参考指标,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经济地位低,因此社会资源占有率也低,他们无法充分享受媒介资源带来的益处。因此,政府应该给予弱势群体真正的关怀,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领域,制定更多的保障措施;降低他们接触大众媒介、公共设施资源、公共信息资源的门槛,给予更多更实惠便捷的福利政策,保障弱势群体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信息知晓权与言论自由权,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与渠道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
(二)关注弱势群体心理并对其进行正面引导
针对前文中提到的弱势群体在媒介中的弱势、消极地位,我们看到了媒体在以往的议程设置中对弱势群体的形象塑造与传播框架的负面性,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不当及忽视冷漠的态度都会对这个群体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宁与稳定。首先,媒体要摒弃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要真正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媒体要设立针对弱势群体的栏目,不要只流于形式,而是要深入了解并调查弱势群体的生活经历及存在的问题,反映群体的呼声。其次,在进行报道时,不能树立高高在上的姿态,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一群体,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建立良好、健康、客观、公正的报道心态。最后,媒体需要主动设置议题进行正面舆论引导。弱势群体中也存在正能量,因此,媒体应积极发现这方面议题并主动对其进行正面舆论引导。
(三)继续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研究
丁未在《西方“知沟假设”理论评析》的文末指出:“研究人的社会地位与心理机制的关系问题具有普遍的社会学意义,而这正是以往包括知沟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所缺乏的。跨层次的联结为研究的突破带来了可能,尽管这仅是个设想。”这样的评价说明在“知沟”理论下,我们对弱势群体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如对社会群体心理机制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如何更好地分析与解决弱势群体社会的“边缘化”心理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21.
[2] 丁未.西方“知沟假设”理论评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7-112.
[3] 马天剑.从“知沟”现象看弱势群体的媒介地位[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115-118.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080-01
作者简介:郭致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5级舆论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