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产品在高校文化空间建构中的瓶颈与出路
——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校园广播为例
2016-07-15郭曌雪
郭曌雪
(云南大学 文化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公共文化产品在高校文化空间建构中的瓶颈与出路
——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校园广播为例
郭曌雪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产品,校园广播在高校公共文化空间建构中有重要作用,是高校传播手段和教育工具。但在信息时代,广播节目这种传统文化产品受到了挑战。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校园广播为例,对问卷数据进行SPSS统计,发现此种文化产品供给脱离受众的需求,存在互动性不足、个性化缺失等问题。校园广播需从提升广播者业务素质、适度商业化、与其他媒介互动等方面寻找出路,在高校文化空间建设上发挥作用。
关键词:文化空间;校园广播;发展出路
校园广播是以在校学生为传者、以高校师生为受众进行信息传递的“声态”媒介,也是高校文化空间建构的公共文化产品。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广播为例,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需求满足程度来考察校园广播这种公共文化产品给受众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试图找寻互联网时代校园广播在高校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出路。
一、高校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合理性界定
“文化空间是指一个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物理空间、场所、地点。”[1]王少峰提出,“文化空间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现象、文化需求和历史记忆在一定区域的空间表现及社会成员之间在这个空间交往的表达方式”。[2]文化空间作为社会空间的组成部分参与空间的生产与发展。文化空间的公共性日益凸显,成为当下的重要特征。
从宏观层面来看,城市本身就是“人类创造并依赖其生存发展的一个文化空间”;[3]从微观层面来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有多种类型,包括具有集中展示功能的场馆在内的博物馆,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社会生活场所,代表城市生活方式的创意园区、大型商业中心,具有规模和纪念、主题的节庆活动等。[4]
高校作为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社会生活场所,将其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具有合理性。高等院校是由师生、教学文化、交往活动、校园物理空间等要素构成的公共文化空间,具有文化性强、学术氛围浓厚等特点。
二、校园广播的双重属性
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公共文化支出的纯理论》中将公共文化产品界定为“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5]按萨缪尔森的解释,“非竞争性”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消费的增加不会使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非排他性”指在公共产品消费领域,付费与不付费在享受公共产品效用上几乎无差异。
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校园广播兼具媒介与公共文化产品双重身份。此外,高校广播还具有伴随行强、制作周期短、时效性强等媒介特点。可见,具有双重角色与属性的校园广播,在传播信息中有不可替代性。
三、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校园广播台概况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广播台创办于2001年,隶属于院共青团委宣传部。广播台共25人,一档节目有2~4名主持人。广播分两个时段播出,即中午12:10~12:45,下午18:10~19:00。
表1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校园广播节目安排表
四、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校园广播在高校文化空间建构中的瓶颈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广播台面对1万余人的师生听众,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少问题。笔者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校广播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
此次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4份,6份无效问卷。调查对象为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本科在校生,男女比例为0.94︰1.00。此次调查中:
第一,63.4%的受众表示校园广播并非可有可无,在校园文化空间建构中有作用;第二,26.8%的受众对校园广播是否存在持无所谓态度;第三,认为校园广播没有存在必要的受众占9.3%;第四,经常收听该校校园广播的同学占9.8%。
可见,受众意识到校园广播这种公共文化产品在校园文化空间的建构作用,但有效受众寥寥无几。笔者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校园广播硬件设施差
问卷中,认为播音效果不清晰的占77%,12.1%的受众听不清广播内容。在“认为学校广播做得最不好的地方”一题中,选择“播音效果差,常常听不清楚”的占42.4%。同时,53.6%的受众认为学校广播设备需要改进。可见,播音效果差是影响受众收听的因素。
该院广播台位于食堂三楼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所配设备为一台功放机、两个话筒、一台电脑,但信号发射和传输设备年限较长,机房临近校内食堂发电机,且漏雨严重,导致传输信号受到干扰。
(二)校园广播内容以及节目安排存在问题
有39%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广播最不令人满意的地方是广播内容无趣;59.8%的调查对象认为内容需要改进。
从表1可见,该校广播台涵盖新闻、音乐、生活服务等多个类型,节目设置较为多元化,但广播内容偏离校园本身。例如,《私房推荐》虽属于生活服务类,但推荐的主要是国外美食、旅游胜地等,不符合受众身份特点,导致内容无法有效传递。
(三)广播主持人业务素质不高
主持人作为广播传播的主体,其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广播质量。在调查中,16.7%的调查对象认为该校“广播员普遍业务素质很好,未发现播报错误”;75.9%的调查对象偶尔发现播报错误;认为常常有播报错误的占7.5%。
由此可见,该校园广播主持人业务素质不高是制约其发展的又一瓶颈。
(四)校园广播的受众参与性不强
仅有8.1%的调查对象对该校校园广播的互动性表示满意,而喜欢广播互动性强的受众达76.8%。该校的广播互动性较弱,不能满足受众参与互动的需要。
如今,校园广播多以单向传递进行,长期处于主持人播报、听众被动收听的状态,互动性不足较为普遍。
(五)校园广播的即逝性使听众无法深入了解广播内容
该校广播台没有录音设备,节目无法保存,浪费了节目资源,受众无法重复收听,也使其对广播内容难以深入了解。
五、校园广播在高校文化空间建构中的发展出路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广播台存在的问题,是现今高校广播台问题的缩影,如何使其在校园文化空间构建中的作用得以提升,笔者从硬件软件等方面提出以下方法。
(一)引入市场观念,完善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的完善是校园广播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也是传播信息必不可少的条件。除传输设备更新外,还需调音板、监听柜等。独立的广播室能降低播音干扰率,保护设备。设备的更新需要经费支持,校园广播可以在获得校方同意的前提下,强化市场观念,引进资金以促发展。
以滇池学院广播台为例,该广播台可在《私房推荐》节目中,恰当地引入“软新闻”,如对校园优惠活动的引入。此举既可为设备更新提供资助,也可为听众提供有用的生活服务类信息。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广播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南京钟山学院广播台近两年来积极联系广告业务,每学期在广播节目中都播出与校园生活有关的广告,如电信、学习生活用品信息等。
(二)贴近受众,强化节目创新理念,打造精品吸引受众
首先,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广播站可定期采用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受众的收听需求,对节目内容和类型进行细分和准确定位。以四川理工学院汇东校区广播站为例,与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广播站相比,四川理工学院广播站在节目设置上最大的亮点在《校园直通车》。该节目切合校园实际,贴近学生群体,突出校园广播而非其他类型广播的特点。
其次,在节目制作上,内容要短小精悍。由于受广播播出时间、广播设备及收听环境的限制,广播内容应尽量简练。对于内容较长的节目可分割成小版块播出,利于受众对信息准确解码。
最后,每个节目可制作固定片头,突出节目特色风格,以加强节目的识别度。
(三)提升广播人员的业务素质,打造品牌主持人及节目
首先,在选拔播音员时,要注重其普通话水平、新闻敏感度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校园广播团队整体素质。其次,在新老播音员交替上,老的、优秀的播音员应注重对新播音员的培养,使广播台的节目质量稳定发展。再次,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可与当地广播台合作,请专业播音员对校园广播主持人进行培训,提升广播人员的业务水平。最后,打造品牌主持人及节目。通过推出一批有风格、业务素质高的广播员,打造王牌节目,打响校园广播的招牌。
(四)加强与新媒介的合作与融合
美国传播学者罗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中对新旧媒介的关系作了论述:“新媒介出现不是自发产生的,新媒介是从旧媒介形态变化中逐步产生。新媒介出现不意味着旧媒介的消亡。旧媒介要在新的媒介格局中演进变革。”校园广播因其固有的缺陷加上新媒体冲击,在信息时代处于劣势。校园广播虽与其他媒介构成竞争,但也存在合作,通过与新媒体融合,既能弥补自身的缺陷,又可发挥各自的长处。
1.广播与校园网的合作。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数据,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6.88亿。高校学生是目前登录互联网的主要群体之一。校园网与广播的衍生品——网络广播成为校园广播新的发展趋势。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虽有自己的校园网络,但如今广播台还未与校园网进行融合。
网络广播,即在网上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人员,向听众提供包括在线收听、下载以及播客上传与RSS聚合等多样服务的一种新型广播形态。与传统校园广播相比,网络广播具有“异步性”、可保存性、互动性、多符号传播、扩大传播范围、便于多个校区管理等优势。
在此次调查中,4%的受众清楚校园广播的节目安排,43.1%知道个别节目的时间安排,52.9%的受众对广播节目安排毫不清楚。网络电台可有效规避此问题,将节目安排表放置在网站上,以方便听众。
2.广播与手机即时通信工具的捆绑。“即时通信工具”简称为“IM”,指通过有线或无线设备登录互联网,实现用户间文字、语音或视频等实时沟通方式的软件。[6]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在过去半年中,90.7%的用户使用即时通信工具,微信用户量排名前三。[6]利用微信进行交流已是青年学生的主流方式。
在问卷中,关于“如果广播站开设广播微信平台,你是否会参与互动”一题中,有33.5%的调查对象表示“会积极参与”,“可能参与”占59.8%,6.7%表示“不会参加”。由调查结果可知,利用手机即时通信工具参与互动在该校有可实施性。
3.校园广播微博平台的开通。微博(microblog或micro blogging),即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微博低门槛、易操作、强互动、高时效等传播特点,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交互平台。
互联网监测研究平台DCCI数据显示,微博用户数已趋近中国网民半数,其中大专及以上用户比例最高,占49.9%。高校学生已成为微博用户的最主要群体之一。
目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院团委开通了名为“青春滇院人”的微博,粉丝量达4000多人,约占校园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微博已成为师生传递校园新闻的重要媒介。校园广播可利用微博平台了解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关注焦点,有针对性制作节目,提升传播效果。
六、结语
在媒体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时代,校园广播依旧是学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其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对校园公共文化空间建构有必要性。关注受众的需求及心理动向,提高传播者的素质,积极利用各种形式的媒介以发挥广播优势的同时规避其劣势,才能使校园广播真正深入高校学生的生活,为校园文化空间建设增添亮色。
参考文献:
[1]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1-88.
[2] 王少峰.公共政策与文化空间[M].学苑出版社,2007:116-117.
[3] 王木善.城市:文化空间的扩展和内涵的发展[J].长江论坛,1995(6):50-53.
[4] 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0.
[5]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13:13.
[6] 2015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6,18.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279-02
作者简介:郭曌雪(1991—),女,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媒经济、民族文化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