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中的微博公信力研究
——以“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为例
2016-02-28田龙过
田龙过 杜 娟
(陕西科技大学 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中的微博公信力研究
——以“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为例
田龙过杜娟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公信力是媒体赢得公众信任的基础,也是媒体发展的价值追求。目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微博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舆论场域”。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为了发声者。但新闻获取便捷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失真、失信等问题。本文以“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为例,分析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公信力表现,以及其面临的公信力缺失等问题。
关键词:微博;公信力;社会信任;疫苗事件
在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公众获知事件报道的渠道已经不仅仅依赖于传统媒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指出,2015年中国的传媒舆论场上,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进一步下降,“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人了解新闻时事的第一信息源,其主导了社会舆论议程。由此可见,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微博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①近几年,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发。虽然每次突发事件后,都会对涉事相关的地方政府、企业、人员进行处理,但每一次突发事件的出现,还是会引起公众对相关安全问题的质疑。如今,要树立民众对疫苗安全的信心,不仅要依靠药品企业的自身、政府的监管,同时,媒体也应负起责任。
于2016年3月发生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山东非法疫苗事件”,是近几年来发生的规模较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整个事件是从澎湃新闻发出微博、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时开始发酵的。接下来,本文将对该事件中微博的公信力如何进行分析,找寻微博在事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以及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微博存在的问题。
一、“山东疫苗事件”中微博公信力分析
(一)事件梳理
2016年3月18日7点42分,澎湃新闻发表了一则针对非法疫苗事件的报道,题为《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山东广发协查函》,从而引发了全国媒体对此事的关注和报道。紧接着在8点22分,微博账号@澎湃新闻在发布的微博中,加入了“这是在杀人”的字眼来表明某北大教授的立场,大量媒体和个人用户开始转发这条微博。截至2016年4月18日,这则微博转发量已经达到了4万,评论数也达到了2万。这则微博,正是事件发酵的开端。同年3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案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4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了涉及山东疫苗案的357名公职人员的处分决定。由此可以看出,此次山东非法疫苗案件报道所引发的“舆论海啸”是全方位的。
(二)消息来源分析
在新闻报道中,“真实性”可以说是新闻的生命,信息源的真假以及如何使用,都会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及客观性,还会间接地影响媒体平台的公信力。“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于3月18日开始,在微博爆发了热议,使“疫苗”这个词在热搜榜居高不下。根据新浪微博的“微指数”显示,当天热议微博前三名分别是@澎湃新闻、@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由此,通过“微指数”也可看出,在微博上公众认可度更高的仍是主流媒体。
除了媒体来源之外,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也有其他的信息来源。以“人民日报”微博为例,3月18日以来,与“疫苗”相关的微博共有35条,主要以报道事件进程以及疫苗注意事项两个方面为主。在这35条微博中,消息的来源也是不同的:15条微博消息来源于相关主管部门,如卫计委,食药监局等;6条微博来自人民日报微议“你好明天”;5条微博来自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指示;5条微博是关于疫苗普及知识的;3条来自于人民日报;1条来自于专家意见。所以也可以看出,信息的获取还是要依靠各主管部门及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官方立场的发声。
除了对媒体“官微”的分析之外,还应引起注意的,是无明确信息来源的微博是如何引起公众关注的。2015年3月23日,福建莆田市一女网民在微博发布疫苗谣言称“昨日埭头2月大婴儿注射疫苗身亡事件始末。太可怜了宝宝才来到这世上仅仅两个月就被毒疫苗剥夺了生命,希望这样可怕的事情不再发生!……”该言论又引起了网友的恐慌,然而后经调查证实为谣言,文中孩子的死亡与疫苗没有直接联系。类似这样的微博,这种在事件中肆意发表虚假言论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这种没有确切出处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真实性根本难以保证。而“谣言”以微博为途径传播扩散开来,其高转发量也会使公众在浏览信息时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判断。这些信息源不明的信息,给微博公信力的建立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发布时效分析
新闻传播出现以来,时效性作为其特性,一直是衡量新闻的一个决定性标尺。在新媒体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变得更加苛刻。[1]由于微博短小精悍,140字的描述容易编写,时效性强,转发功能也使传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根据2015年新浪微博发布的用户报告来看,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2.22亿人。所以,在人人都可发声的这个场域内,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在不断地加快。
“山东疫苗事件”由2016年3月18日7点42分,澎湃新闻发表的一则报道开始了事件发酵。这时的微博,成为了“黄金4小时媒体”,快速地产生了舆论传播,在数小时内,将这个突发事件传播、发酵成了全民关注的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当天的微博,“疫苗”一次的搜索热度达到了133416次;在22日公布了9家涉案企业后,热度达到了一个月之内的顶峰——1043457次。以澎湃新闻为例,从3月18日开始到4月15日,共发布了44条微博,根据时间发生节点,逐步地报道了事件的进展。所以,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微博有着纸媒及电视媒体难以比拟的时效性。
(四)语言表述分析
在微博这个仅用140个字来描述信息的平台上,能否在突发事件中准确无误地表现新闻事实,直接关乎传播效果及公信力建立。美国学者Meyer认为,公信力的主要指标包括公平、无偏见、报道完整、正确、可信赖这五项。如何达到这五个指标,其关键就是语言如何进行表达。
以“人民日报”为例,通过搜索“疫苗”这个关键词,可以发现每条微博的评论量和转发量都达到了三位数。思考其原因,一是因为人民日报本身的权威性以及数量庞大的粉丝数;二是在有关疫苗事件新闻报道的微博中,都有明确的标题、新闻源,结构比较完整,与传统新闻写作比较相似。但碍于字数限制,有些新闻报道不能够完全地展现在页面上,只能在文末添加网站链接供受众查看。
另外,如上文所述,这些微博的信息来源多是转自报纸或是新华社、国家相关部委的官方信息,内容多为事件进展跟踪,及人民日报的评论。这些微博里,语言表达相对客观,不仅传达了政府的政策信息导向,又以“疫苗事件”为反思,普及了科学知识。
二、突发事件中微博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表达挑战
第一个问题,微博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仅有140字的特点。但反之,其带来的却是信息碎片化,难以进行拼接解读的问题。其往往会成为“信息”而不是“新闻”。在进行事件深度调查时,常常需要添加长微博图片来增加完整性。
第二个问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部分微博用户会表现出不理性的情绪,发布态度不积极的微博,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传播产生负面的影响。
第三个问题,在微博中,受众想要获取一些媒体的信息,要靠加关注的形式,这里的博主与粉丝,其实就是传者与接收者。在“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中,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微博,大多是政务、官方媒体微博,大多只是转载一些新闻报道,没有原创的内容存在,且对网民评论的回复,明显少于其他类微博。可以看出,大部分政务官方微博仍然停留在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层面。
(二)微博“把关”挑战
卢因提出的“把关人”概念,指的是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简单地说,就是传媒组织决定着传播什么样的信息。[2]根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5)》中指出,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因其传播速度快,转发功能方便的特点,很容易形成小规模的假新闻事件。
在微博这个新型媒体平台上,为了追求信息发布的速度,没有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一套完善的程序来验证信息的真伪。所以在突发事件中,抢占先机就成为了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另外,大多数的非认证用户在发布微博时,难免会夹杂个人主观情绪,因为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新闻知识学习,容易歪曲事实真相,造成“假新闻”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删帖也恢复不了给公众造成的不良印象,大大地降低了微博的公信力。
(三)法律监管挑战
法律区别于道德,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则,任何公民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没有界限,就很难确保是否有影响和侵犯别人的情况。在微博环境中,不少人利用突发事件诈骗钱财。例如,此次“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以他人的同情心为诱饵,某些人发布了一些非法链接。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公众处于恐慌状态下,这会加剧谣言的散布速度,短时间内就会形成“舆论风暴”。其后,一些谣言微博还是得不到处理。这是由于在公众发布微博时,没有明确的限令,无法确定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传播行为不可取。法律法规方面,完善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微博用户发展的速度。
三、突发事件中微博提升公信力的策略
(一)国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作为信息的集中地,来自官方权威、媒体、意见领袖和众多草根的言论在微博中汇集。在突发事件中,这很容易引起大规模的信息数据流动。如何在公众心中占有一席之位,打造新的公信力平台,政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就是微博的实名制,要让广大网友“敢说话”并“说真话”。这样能强化政策法规,有利于网民在使用微博时遵纪守法。其次,在突发事件中,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中的微博发布制度,杜绝信息来源的混乱。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事件跟踪信息的发布都会引起广泛的关注,要注意发布平台的权威性、渠道的权威性和信息的真实性。有新闻采访权的新闻媒体,更应在突发事件中承担起社会责任。
通过建立良好的微博发布体系,完善法规制定,不仅可以使公民保护其“公民发表言论”的舆论场域,也可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提高微博公信力来说,这是有益无害的。
(二)运营商:完善微博监管体系
为了保证突发事件中信息的准确性,世界各国对于网络监督都有两种标准:第一种是政府指导行业自律型,由政府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另一种是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依靠网络行业的自律。由于我国微博用户众多,发布信息复杂等特点,采用的是第一种监管方式。但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加之其传播速度极快,对突发事件中产生的负面舆论难以全面控制。这时,微博运营商就应在日常管理维护中,加强对信息发布的审核监督的能力,对虚假信息及新闻进行快速的处理及辟谣。
(三)公民:加强自身道德约束
媒介素养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3]目前,在微博这个广大的舆论场域里,人人都有了作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但不少人却在其中恶意地散布谣言,更有甚者,还去侵害他人的权益。在使用微博时,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对一些没有经过证实的、虚假的、有社会危害性的微博,要增强辨别意识,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四、结语
作为web2.0技术的集大成者,微博不仅有整合资源的能力,还拥有数量庞大的用户资源。因此,近几年内,其能量巨大的资源累积不会消逝,微博仍会作为突发事件的重要舆论场及信息滋生场发挥其作用。在如此情况下,如何提高微博的公信力,维护好新闻传播的前沿阵地,是需要思考的。微博扩大了公民交流的空间,也制造了层出不穷的状况,要想打造出一个公信力极强的媒体平台,还需要国家、政府、公民等多管齐下的努力。
注释:①据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参考文献:
[1] 桑苗.浅谈现代新闻的时效性[J].青年记者,2010(02):11.
[2]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7.
[3] 陈力丹.关于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的网上对话[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14.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028-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陕西省社科项目“省域媒体一体化对提升陕西电视媒体影响力作用研究”(编号:11R029);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体融合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影响力提升机制研究——以西安电视台为例”(编号:2011ZGXH03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田龙过,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戏剧与影视学科学术带头人,陕西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杜娟,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