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亦不喜,死亦不悲
——论《永生羊》中的电影元素

2016-02-28李恒欣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李恒欣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生亦不喜,死亦不悲
——论《永生羊》中的电影元素

李恒欣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永生羊》是一部富含民族草原文化的影片。本文结合电影的主题风格、语言形式以及画面构图和场景转换,描绘了草原民族文化的地域特色,展现了哈萨克民族卓越的文化品质和人文内涵。

《永生羊》;民族文化;电影风格;电影元素

电影《永生羊》以哈萨克族老人哈力的视角,讲述他少年成长经历的故事。哈力少年随着奶奶、叔叔和一群羔羊,四季游牧转场,叔叔凯斯泰尔偷偷喜欢上了大户人家的女儿乌库芭拉,几经周折两人才得以在一起。可惜乌库芭拉惦记自己之前的两个孩子,为了孩子离开了凯斯泰尔。年少的哈力从奶奶莎拉和乌库芭拉的经历中,懂得了牧人们的坚守和爱,这爱就像哈力在岩石上留下的岩画一样,永远铭记着生命的传承。影片有句台词多次出现,“你死不为罪过,我生不为挨饿,真主保佑”,这是一句贯穿影片主题的台词,同时笔者体会到另一句话“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无论是人还是羊,生生死死都是上天恩赐,没有悲喜之分,只有内心的虔诚。

一、《永生羊》电影主题鲜明,风格质朴

《永生羊》中开篇的一句话,“牧人家的孩子,有几个不曾得到过神羊乔盘的眷顾,……虽然已经预示了它短暂一生”,读到这个叙述,你不能不被吸引。镜头是游牧民族世代迁徙,一个名叫萨尔巴斯的可爱小羊,远山和羊群在画面中甚是美好,影片的开篇和片名形成呼应。以这句话为代表,《永生羊》中叙事视角的转变自然没有痕迹,由以自我为中心向以生态为中心转变,从个体体验扩大到了整个民族的生存表达。

一个主题可以是对社会的评论,可以是对某一哲学思想的探讨,可以是对某一特殊现实的叙述。[1]任何一部影片首先要考虑其主题,如果观众抓不住影片主旨,影片就很难得到观众认可,对影片的评价就会不尽如人意。《永生羊》中奶奶让小哈力去邻居家取火,无意间听到长辈们在讨论乌库芭拉婚事,接着小哈力成人礼仪式上,一只黄额白毛羊被当作祭牲,是哈力家供奉神灵的圣物。一句“你死不为罪过,我生不为挨饿”首次出现在荧幕上,让观众觉得新颖和深思。这句祈祷词充满着静穆庄严的平等意识,像祭祀羊一般默默遵循生命法则,虔诚地感谢上天的所有恩赐。

二、影片运用民族文化视角来展现草原特色

在传统中国社会,无论离家多远多久,都很难忘记乡音,这里的“乡音”说的就是方言,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方言是一种存在于每个人成长记忆中的文化基因,《永生羊》就运用哈萨克语对白来突出哈萨克民族的身份意识。对于采用现实主义题材或纪实风格的影片来说,“人声”——人物对白、旁白和歌唱等无疑是电影声音构成的重要部分。[2]电影中的方言能给不少观众带来新鲜感、亲切感、归属感,同时也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这些能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愉悦。电影将方言独特的地域魅力展现了出来,方言也为电影带来了一缕清新的空气。将方言有机运用于电影之中,增添了影片的真实感、地域感,对刻画人物性格也起到重要作用。

三、演员表演与电影风格相互融合

电影《永生羊》主要演员都不是专业演员出身,严格地说,他们都是非职业演员,但他们的表演非常到位,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整体的情绪基调都把握得很准确,表演具有生活化、真实化的风格。“电影演员必须表演得仿佛他根本没有表演,只是一个真实生活中的人在其行为过程中被摄影机抓住了而已,他必须跟他的人物浑然一体。”[3]因此,演员塑造的人物行动、说话语气、声调要跟现实生活中的言行一样,过分雕琢、装饰反而会失去自然感,失去真实性。

一部好的影片除了演员完整的表演,还需要在镜头语言中表现出内心的节奏变化曲线。《永生羊》这一方面有点小缺憾,在芭拉得知自己要嫁给不喜欢的人时,其内心语言的深刻描述在镜头语言中似乎不多,应该多一些芭拉无奈无助的情绪。影片中哈力叔叔明显也喜欢芭拉,但是他没有勇气追求她,更没有胆量做出让家族蒙羞的错事,放走自己心爱的人成全了别人,虽然5年之后凯斯泰尔依然钟情,但结局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们的感情经历,看后细细品味,觉得影片更应该用镜头语言深入刻画一番,其过程太急迫,收尾太仓促。

四、画面构图与场面转换,离不开电影辅助元素

画面构图讲究整体布局,要有一个统一的基调。《永生羊》的画面构图和谐、明亮、有对比变化,并追求画面的完整感,春夏秋冬的转场就如同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既给观众时间的交替变化,又有视觉上、感官上的美感。电影中的构图,前一个画面和下一个画面都是不相同的,影像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移动的影像也是有构图格局的,如每当有远山和风景图出现时,山坡和远处树林形成斜线曲线构图,再加上色彩的渲染将画面效果展现得如诗如画。画面构图中,镜头内部所有的运动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有个镜头是哈力面向镜头跑,紧接着唱起了当地民歌,“望着你我深情的眼,向你倾诉……”画面构图结合音乐和歌词,产生一种戏剧化情节,使镜头语言更丰富,更具有真情实感。《永生羊》这部影片整体有一种内在节奏感,给人一种生生不息的内在张力和丰富的民族艺术价值。

五、结语

《永生羊》作为哈萨克族题材的电影,是哈萨克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在艺术性和民族性上都是一部成功的影片。本文从电影元素的角度挖掘民族性的文化内涵,结合电影的主题风格、语言形式以及画面构图和场景转换,描绘了草原民族文化的地域特色,展现了哈萨克民族对于生命的深刻理解。哈萨克民族敬畏死亡,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哈萨克民族面对死亡是一种平静从容的态度,在世世代代的更替中,民族文化在永不停息地传承。

[1] 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26-128.

[2] 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6-10.

[3] 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88-190.

J905

A

1674-8883(2016)13-0184-01

李恒欣(1990—),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民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