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动了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奶酪
——浅谈跨界节目主持人的优势及其引发的冲击和思考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卫视跨界电视节目

余 声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 合肥 230022)

谁动了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奶酪
——浅谈跨界节目主持人的优势及其引发的冲击和思考

余声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 合肥 230022)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主持人的素养得到了有效提高,他们对于综艺节目的影响变得相当明显,跨界主持现象也相继出现,其中一些相当优秀的跨界主持人的节目效果更是获得了充分的肯定。本文就跨界节目主持人的优势以及所带来的冲击进行了思考,以期为节目主持人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跨界主持;节目主持人;优势;冲击;思考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视行业的蓬勃发展,各大卫视在周末黄金档综艺娱乐节目的竞争早已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在这种形势下,采用跨界主持的方式提升节目传播效果,已经在目前国内众多电视节目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我们所熟悉的湖南卫视《我是歌手》、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安徽卫视《我为歌狂》、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大胆用跨界明星主持,受到了观众的热捧,在形成节目品牌效应的同时也获得了高市场回报率。不可避免的,传统节目主持人受到这种现象的冲击忧心忡忡,跨界主持人“分了羮”“动了奶酪”,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值得我们思考。

一、跨界主持的优势和特色

跨界(Crossover),让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对立的元素擦出灵感火花和奇妙创意,提倡的是“交叉、超越”的思想。跨界主持人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内地电视节目的一大创新。

第一,跨界主持有助于树立节目品牌,增加节目人气。一档好的节目可以打造出一个明星主持人,反过来,一个明星主持人也可以带动一个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启用明星主持人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尤其是综艺娱乐节目,在主持人方面常打明星牌。大家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自第一季开播之后,先后启用胡海泉、古巨基、张宇担任主持人,第三季刻意避开“主持人”,李克勤自称“音乐串讲人”,实际上角色与主持人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胡海泉虽然是首次担任主持角色,但现场表现不俗,全场台风沉稳,而观众似乎对这种跨界主持也非常买账。

第二,专家型跨界主持人能够更好地把握节目。现代电视行业随着频道专业化的推进,节目对于专家型主持人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扩大。所谓专家型主持人应该包括一是专家,二是主持人,即在他所主持的节目方面比普通人要知道得多,是他所从事宣传报道领域的“专家”,同时又要求必须具备主持人基本的业务基础和综合素质。从这个方面来说,跨界主持人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主持人蒋昌建,曾经是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会“最佳辩手”,也是国际关系方面的学者,不同于一般的综艺节目主持人,蒋昌建身上的学者气息与这档以科学为唯一评判标准的节目契合度高,让节目的科学性更能取信于人。

第三,跨界主持符合当今受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受众对主持人的专业能力和形象要求的标准日益多元化,从“千人一面,万人同声”到呼唤“个性化”主持人,观众对主持人的审美要求回归“人性化”。跨界主持人的主持基本属于本色主持,语音面貌、外貌形象也未必完美,但恰恰是这种不专业让观众感到新鲜、真实、自然,乃至产生亲近感和贴近性。跨界主持人也存在其短板,启用时应恰切、适当。

二、跨界主持存在短板和经验上的不足

第一,跨界主持人在进行媒介角色转换时,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认知大多处在感性阶段,他们曾经是某一领域的知名人物,但在主持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体行为的不合理放大,语言随意、提问不当、表演过度等现象时有出现。“跨界主持人”需要理性认知主持人的媒介角色,合理转换职业角色。而无论什么职业的人,承担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工作就要遵循大众媒介和受众对他的角色要求,承担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社会责任和媒介责任。

第二,不能过分依赖和迷信跨界主持人。一个节目品牌的形成是一个庞大而精细的系统,主持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好的主持人为节目加分,画龙点睛,但着力点和节目收视不能完全依赖主持人,任何盲目的迷信都会阻碍节目的健康发展。

第三,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两个的“非专业”主持在主播行业的整体环境中是一次标新立异的创新改变,但是如果这种“非专业化”的主播方式错误地引导了主播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的播音主持行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例如,歌手海泉在《我是歌手》的主持中因为专业素质的欠缺出现口误能够获得大家的一致好感,并不是在引导每一个专业能力良好的主持都故意在节目中利用口误来取悦观众。因而,主持人不能产生侥幸心理,“浑水摸鱼”,长此以往,对于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来说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三、传统专业节目主持人应该如何应对

跨界主持人模式的成功运用和风行,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显得黯然失色。对此,我们应当用辩证法的思维一分为二地来看:

第一,不能丧失信心,节目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名人的噱头作用是暂时的,节目内容才是真正的生产力。专业主持人仍以责任意识、语言功力、经验积累等优势而具备不可替代性。

第二,跨界主持人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性也提醒我们,夯实内在,锤炼内功的重要性。综合实力和专业水准不可或缺,多接触、多思考、多借鉴,与时俱进,尽可能借助新媒体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做满足受众需求,应对千变万化的“融能力”的主持人。

总之,电视节目“跨界主持人”的出现是中国内地电视节目的创新,顺应了电视发展的要求,但作为“跨界主持人”,只有了解和把握了电视媒体的传播规律、传播技巧、传播条例等,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跨界。而“传统专业节目主持人”与其处处担心“谁动了我的奶酪”,不如树立信心,夯实内功,“不畏浮云遮望眼”,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接受、面对并促使自己提升,方能以不变应万变,成为受众喜爱的节目主持人。

[1] 张宜.大陆电视节目“跨界主持”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2] 徐珂莉.电视节目主持人跨界主持的特色[J] .新闻爱好者,2012(18):57-58.

[3] 裴哲.电视节目“跨界主持人”现象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1(01):24-25.

G224

A

1674-8883(2016)13-0141-01

猜你喜欢

卫视跨界电视节目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
跨界之道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