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当代中国市场失范的经济根源※
2016-02-28王玉
王玉
资本逻辑:当代中国市场失范的经济根源※
王玉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成就令世界瞩目,但是市场失范现象也日益蔓延。其经济根源在于资本逻辑,资本力量的二重性,造成资本扩张目的过度抬高与实现手段非制度化的背离,联合资本怪胎分割剩余价值,加之国际产业链的价值挤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价值掠夺造成暴富的示范效应等力量,使中国企业出现市场失范,也扰乱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资本逻辑市场失范价值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就令人自豪。然而,出现了一些扰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秩序的市场失范现象:“三鹿奶粉案”、“达芬奇”事件、“赖昌星走私案”、“毒胶囊”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温州地下钱庄非法集资”事件等等。尤其近几年来,这类市场失范现象呈现出高发、频发的态势,扰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秩序,严重危害到普通民众的身心安全和切身利益,造成了普遍的社会忧虑。那么,造成假冒和伪劣商品现象不断出现、企业社会责任滑坡,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从理论上回答这一问题,并从实践上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前重要的责任。
一、市场失范:扰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力量
1.市场失范及其类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成就令世界瞩目,但是,随着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的变迁,各种社会失范现象也日益泛滥。市场失范是失范现象在经济领域的反映,它呈现出一种加速扩散蔓延的趋势。因此,市场失范主要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违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危害公共和他人利益,扰乱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行为。
当代中国市场失范形形色色,从产品制假售假到弄虚作假,从商业欺诈到偷税走私,从市场垄断到权钱交易。根据市场失范行为方式可分以下类型:(1)造假型市场失范:包括各类假冒伪劣商品等等。(2)欺诈型市场失范:票据欺诈包括利用税务发票徇私舞弊,高息融资,商业欺诈等等。(3)偷漏型市场失范: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等。(4)垄断型市场失范:强买强卖、霸王条款、垄断市场、哄抬物价等等。(5)权钱交易型市场失范:利用职权干涉项目审批、承揽工程等;个别企业为官员拉关系等等。
2.当代中国市场失范状况
依据我们对市场失范的定义,通过对1992~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分析,找到两个与市场失范相关的指标: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犯罪案件与经济纠纷案件。通过以上两个指标数据显示的情况,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三点:
(1)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有上升趋势。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使经济交往活动空间显著扩大,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另一方面,出现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走私、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等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仅2008~2012年间,“共起诉走私、传销、制售假币、金融诈骗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嫌疑人290730人”(曹建明,2013)。
(2)经济纠纷案件增多,涉及面广,诉讼标的额越来越大。一是“各级法院审结金融纠纷案件82.4万件”(周强,2015)。二是由于企业改制,保护职工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的合同不能履行、资不抵债和需要破产清偿的案件大量增加。“各级法院审结企业破产案件1998件”(周强,2015)。三是一些新的经济和高新科技领域的经济纠纷案件往往与违法、犯罪相交织。“审结金融诈骗、内幕交易等经济犯罪案件5.6万件,判处罪犯7.3万人”(周强,2015)。四是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假冒、伪劣商品和产品质量的经济纠纷案件明显增多。
(3)经济纠纷案件增幅超过同期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经济纠纷案件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表现出上升趋势,但经济纠纷案件增幅超过同期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
二、资本力量的二重性:扩张动力与扩张悖论
1.资本力量的二重性:资本扩张与扩张悖论
资本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货币形态积累起来的劳动价值转化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和支配社会劳动的社会关系力量。“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人们追求最大限度的资本增殖,驱使资源进行流动,使其进入一个不断追求剩余价值扩张的系统。资本实现增殖的途径则是将社会资源、社会成员、社会财富框定在现代市场社会经济结构之中,资本力量的展开过程就是资本不断追求扩张的运动过程。可见,资本追求扩张是资本的内在本质,是资本的生存条件。资本扩张动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资本扩张动力不断把现实经济生活纳入到市场体系的运转之中,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扩张。资本实现自身增殖的重要形式就是流动性,而且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和外在竞争不断强制和加速资本的流动性。“竞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而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使资本家将这些新增的剩余价值尽可能多地转化为资本,重新投入到再生产过程中”(鲁品越、骆祖望,2005)。由此,企业必须立足科技创新,增加规模,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增强竞争优势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企业通过产业链的传导,形成新的消费空间,打开使资源进一步资本化的大门,进入新的资本扩张循环系统,这使得世界全球化和世界市场不再是梦想而成为现实。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
(2)资本扩张动力不断把客观资源纳入到市场体系的运转之中,而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扩张过程。资本的扩张本性把非资本的资源纳入以资本增殖为中心的物质生产体系,实现于市场结构体系的运转之中,进入到资本增殖的运转轨道,实现资本的增殖,这就是资源的资本化。在资本扩张动力推动下,资源不再是与人无关的自然物,而是通过资本化过程被赋予一种社会关系力量,成为资本增殖意志的物质载体和实现工具。
(3)资本扩张动力解构了传统社会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运行形式,打破传统血缘伦理与等级制的藩篱,使人变得“生而平等”,“自由选择”成为可能,人的关系得到多方面丰富。安东尼·吉登斯把这个资本扩张过程形象地描述为:“所谓脱域,我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安东尼·吉登斯,2000)。资本扩张动力使市场权力配置资源方式取代了传统等级制依靠权力配置资源的方式,使以契约精神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活动逐渐代替了以权力等级为基础的个人意志强制分配资源的经济活动,实现了“自由选择”。资本扩张动力导致伦理情感原则被经济理性取代,用经济理性的衡量投入与产出的效果,最终来实现资本的增殖,经济理性原则成为衡量世界和人类的所有方面的标尺。
但是,资本的扩张是一个矛盾过程,一方面是由资本增殖需求而形成的扩张动力,另一方面是这种资本增殖扩张又形成了扩张阻力,不断破坏其扩张的前提,使资本扩张不能继续。
一是资本的扩张前提是减少消费,而在竞争的情况下又要扩大投资,限制消费,最终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了社会扩大再生产。在资本增殖逻辑的主导下,“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不仅使社会总体工人的不同质的器官简单化和多样化,而且也为这些器官的数量大小,即为从事每种专门职能的工人小组的相对人数或相对数量,创立了数学上固定的比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马克思揭示了这种生产过程理性化,劳动者成为“理性机器人”。因此,一方面,资本要实现扩张,就需要把理性化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增殖的内在要求和竞争强制力的外在压力,减少消费,最终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这就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和产品过剩,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影响社会扩大再生产。
二是资本扩张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就会不断把自然资源资本化。在资本扩张逻辑下,人的欲望依托资本扩张过程不断把资源资本化,同时,资源资本化的欲望需求在科学技术理性的强制与外在竞争强制合谋下不断加速资源资本化周转频率,以更多、更快、更有效地实现资本增殖和积累。这一扩张过程导致大量自然资源被奴役,许多生态资源被资本化,造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本增殖扩张的无限性与资源资本化供给的有限性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
三是资本增殖扩张过程也按一定比例吸纳劳动者,使劳动者资本化。资本力量技术化使理性化大生产成为现实,提高了利用人力资源的数量和强度,创造出丰富的产品和大量的剩余价值,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个性、差异性、多样性被各种制度和规范所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几乎完全被统一为“理性机器人”,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人的价值性、创造性被资本的洪流所淹没。
2.资本扩张目的过度抬高与实现手段非制度化的背离
在资本扩张逻辑下,人们“追求的是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5)。如果资本扩张把追逐价值增殖作为唯一目的,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目的,生产的实质就变成为剩余价值而生产,这就会出现资本扩张目的的过度抬高。同时,又由于实现资本扩张的合法化手段不能满足资本扩张目的需要,或很少获得社会合法化手段去实现资本扩张的目的。这就会出现资本扩张目的过度抬高与实现手段非制度化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把目的抬高而产生了手段的(在字面意义上)非道德化,即手段的非制度化”(罗伯特·K·默顿,2008)。结果造成“人们所接受的规范与受社会鼓励的遵从这种规范的机会之间的背离‘促成’越轨行为并产生出失范。”(罗伯特·K·默顿,2008)
3.资本扩张与资本怪胎分割剩余价值的矛盾
所谓资本怪胎是由“权权结合”、“官商勾结”、“商商联盟”等关系网形成的关系网力量所控制和掌握,不断分割社会剩余价值而获利,造成不合理的市场结构,破坏市场秩序的资本。资本怪胎具体表现在:
(1)权权交易型资本。权权交易型资本是指以权力为中心,以权力市场化为主要形式,发展势力范围,形成既得利益联盟,形成权力上的垄断和人身依赖性,取得关键性资源而分割社会剩余劳动的资本。如:“李铁成,在任靖宇县委书记期间,6年期间调整干部840人次,全县平均每个干部被调整了两次。”(孟耀军,2004)权权交易型资本增殖的潜规则逻辑:小权力——聚敛小钱购买大权力——聚敛大钱购买更大的权力,权力越大,控制资源越多,通过权力获取货币资本,再用货币资本购买更大的权力,再获得更多货币资本,一直循环下去。
(2)权钱交易型资本。权钱交易型资本是指权钱交易者把权力与金钱按照市场交换原则进行相互交换,损害国家及公共利益,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并使双方互惠互利,权钱结合获得超额利润,分割社会剩余劳动的资本。主要形式是权力的资本化与资本的权力化。权力资本化就是公共权力变为稀缺资源,变成稀缺性商品,能够在权钱交易黑市上出卖,获得货币资本。资本的权力化就是用金钱购买权力,使权力为金钱服务,以实现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货币资本。如:“每头‘瘦肉精猪’花两元钱左右就能买到检疫合格等三大证明,再花100元打点河南省省界检查站,即可送至定点屠宰场,交10元就能拿到‘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河南瘦肉精案,2012)。
(3)行业垄断型资本。行业垄断型资本一般指控制生产程度,占有市场份额,形成排他势力,获取垄断利润的资本。行业型垄断资本实现市场份额不是通过创新提高生产率,形成低于同行业平均成本,降低价格,来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获得利润,而是滥用行业关系网联盟的市场力量,采取排他性反竞争行为,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获得利润。“茅台和五粮液公司因实施价格垄断行为,22日分别被贵州省物价局和四川省发改委依法处以2.47亿元、2.02亿元的罚款”(人民日报,2013)。从茅台和五粮液被罚事件,可以看出行业垄断型资本的获利方式、获利空间及其危害,行业垄断型资本融入权权交易型资本、权钱交易型资本,利用行政权力并通过市场方式,形成不平等的关系网市场结构,控制社会资源的配置,形成垄断利益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秩序,产生市场失范乱象。
三、微笑曲线:国际产业链的价值挤压
1.微笑曲线理论
产业经济学中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在产业链中,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右边是营销和服务。由于两端附加值高,导致制造业的利润低和利润空间小,而研发与营销的利润高和利润空间大。按利润高低划线,曲线向两边翘,像微笑的嘴型。
2.国际产业链的挤压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竞争论》中提出“五力模型”来解释产业平均盈利能力的巨大并持续存在差别的原因。有的企业能够击败竞争对手,在于通过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产品价格或者更低的生产成本来获得很高的产业盈利能力。而竞争者企业的成本或价格差价则来自运作效率和战略定位。战略定位的不同取决于价值链的不同。竞争优势取决于特定价值链所提供的独特价值选择。“从本质上讲,战略家的工作就是要去理解竞争和应对竞争”(迈克尔·波特,2009)。由此,企业定位在价值链的地位就很重要。
根据产业链理论和微笑曲线理论,在整个国际分工中,中国企业恰恰没有控制附加值高环节,而是大多都被分到从事制造环节,而其他有高附加值、有价值的环节则基本上被欧美各国企业所掌控。
同时,欧美各国企业加强产业控制力,使中国产业雪上加霜。“产业控制力是指一国控制本国产业的能力或程度。产业控制力首先强调的是东道国对本国产业的控制力,但在开放市场条件下,东道国产业发展需要外资的进入和支持,而外资和东道国对产业的控制力是一种零和博弈,外资产业控制力的增加是以东道国产业控制力的等量减少为条件的”(李孟刚,2008)。因此,欧美各国通过市场控制、品牌控制、股权控制、技术控制、经营决策控制、重要企业控制、等形式对中国的产业安全产生影响。
中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的定位和被迫定位,以及受到欧美各国企业产业控制的影响,使我们的制造企业工厂,不得不对外拖欠原料和组件贷款,对内则延长劳动时间,这是为了降低成本,获得利润,真可谓不择手段,不停压榨,才出现“富士康连环跳”现象,“山寨”现象,“贴牌”现象,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和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现象。
四、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价值掠夺的杠杆
1.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价值掠夺
虚拟经济从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提高资本运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三个方面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虚拟经济发展过度偏离实体经济,造成资源的错误配置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这就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价值掠夺,造成资源错误配置,经济系统不能持续发展。虚拟经济实现对实体经济价值掠夺主要靠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在实体经济领域投资,通过利润来分割未来的新增剩余价值。二是在虚拟经济系统中投机,依靠证券化资产的虚拟价值波动来分割已创造的剩余价值。为了实现分割剩余价值,首先要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它包括一级证券化,“通过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直接发行证券的‘融资证券化’;同时也包括‘二级证券化’,即将已经存在的资产‘集合’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若干单位’的证券,进而出售给市场上的投资者的‘资产证券化’”(邓伟利,2003)。因此,实体经济的资产通过证券化而转变为债券、股票等证券形式,而对这些证券化资产的不断再证券化,产生金融衍生品。资产通过证券化和再证券化,把投资成本的追溯权,转化为纯粹的对资本未来收益的分割权。也就是说,实体经济通过证券化产生了支配其运行并分割其剩余价值的虚拟经济体系。虚拟经济体中以金融衍生品运行的金融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原理,发挥信息优势,同时也制造信息优势,使自己的行为“奖惩不对称”,投机成功时能够瓜分大量的剩余,而失败时则将风险转嫁给社会。资金从实体经济产业部门流向过热的虚拟经济系统,使得实体产业逐渐萧条,而过热的虚拟经济更热,产生更严重的财富幻象。这会引起虚拟资产过剩和金融投机繁荣,导致经济内在价格机制扭曲,使虚拟经济资源与实体经济资源错误配置。因此,从事实体经济产业的企业在利润和生存的双重压力下,会出现拖欠原料和材料的货款,延长劳动时间,克扣工人工资,进行压榨,非法融资,甚至发展到不择手段而违法,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现象。
2.虚拟经济领域暴富的示范效应
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形成一种客观物质量,反过来控制实体经济的生产过程,并且不断分割实体经济创造的剩余价值。同时,又由于金融工具的技术化,又扩大了金融系统的运转速度和规模,加强了金融控制力,使虚拟经济领域发生一夜暴富的现象成为司空见惯。同时,资本扩张逻辑在虚拟经济领域又容易滋生投资诈骗,通过“庞氏骗局”的方式获得暴富就特别具有示范效应。庞氏骗局“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人支付利息和回报,以制造赚钱假象、进而骗取更多投资的骗术”(李建军,2013)。中国境内的非法融资、传销就有这样的特点。
五、结语:资本逻辑是当代中国市场失范的经济根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失范现象屡见不鲜。资本逻辑是造成这些现象的经济根源,由于经济扩张动力与扩张悖论的资本力量的二重性,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过度追求资本扩张目的而合法化实现手段的缺乏,则转向非制度化手段,联合各种资本怪胎共同分割剩余价值。同时,由于国际产业链的价值挤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价值掠夺造成暴富的示范效应等力量相互交织,使当代中国企业雪上加霜,举步维艰。当代中国企业在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被迫发生市场失范行为,扰乱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1.曹建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13年3月11日。
2.周强:《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15年3月21日。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鲁品越、骆祖望:《资本逻辑与现代性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美]罗伯特·K·默顿著,唐少杰等译:《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10.孟耀军:《广西两任县委书记三任县长系列腐败警示录》,《检察日报》2004年2月10日。
11.河南瘦肉精案·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2/ 01/07/176205.html.
12.《我国反垄断史上最大罚单开出茅台罚2.47亿元五粮液罚2.02亿元》,《人民日报》2013年2月23日。
13.[美]迈克尔·波特著,刘宁等译:《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14.李孟刚主编:《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5.邓伟利著:《资产证券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李建军:《庞氏骗局》,《人民日报》2013年02月27日。
[责任编辑:吴群]
F123.9
A
1009-2382(2016)03-0028-05
王玉,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博士、讲师(周口466001),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上海200433)。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企业市场失范行为的经济哲学分析”(项目编号:2015BZX0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