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战长沙》的艺术表现手法
2016-02-28张一
张 一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系)
抗战剧《战长沙》的艺术表现手法
张 一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系)
电视剧《战长沙》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近年来众多的抗战剧中脱颖而出,深受业界和观众好评,有着诸多值得品鉴学习之处。本文主要从该剧的叙事表达、镜头运用和音乐音响的处理等方面展开分析,为相关题材影视剧作品的创作提供参考。
抗战剧;叙事表达;镜头美学;影视剧创作
抗战剧《战长沙》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长沙会战”为背景,以长沙城内一户普通人家在战争中的生活变迁为叙事中心,以胡湘湘与国民党军官顾清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了战争时期百姓的生活面貌、不同人物的命运沉浮,以及日军侵略和“焦土政策”等给长沙带来的灾难。
1 叙事表达:以小见大,矛盾交织
不同于多数抗战题材电视剧,《战长沙》并未将战争场面作为最主要的部分,而是以一户普通人家在战争中的生活变迁和命运沉浮作为叙事的中心。“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战长沙》中有着多处具体的体现。该剧以战争事件为背景,但却选择了普通百姓在战争中的生活面貌作为战争的缩影,表面上没有民族大义,却通过普通人物的命运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战争给群众带来的灾难与不幸;以胡湘湘、金凤等为代表的年轻女性,正是无数在抗战中坚强无畏、积极投身后方支援工作的女性形象缩影;以顾清明、胡湘平为代表的先进青年,虽出生优越却依旧心系国家、不畏生死,一心想着战场杀敌、保家卫国;以十奶奶、胡湘君、秀秀等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善良贤淑、坚忍顽强,是中国优秀传统女性形象的良好体现;以胡长宁为例的教育界人士宁死不屈,不叛国不为敌人所用。该剧中人物形象的不完美设定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不神化、不夸大”是当前在抗战等相关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中务必注意的一点。
在叙事逻辑方面,该剧采用了剧中主要人物胡湘湘回忆式旁白作情节发展的衔接;同时,配合相关历史影像资料作为画面上的过渡,二者的配合自然朴素,却也很好地控制了前后逻辑和节奏。合理的矛盾冲突能够推进叙事和情感的发展,但荒谬的冲突设置却会让观众难以接受和理解甚至产生厌烦、质疑情绪。《战长沙》中并无特别突出的矛盾点,而是以种种小矛盾交织缓慢推进。
2 镜头运用:注重美学,贴近观众
《战长沙》中,镜头美感十足,无论是运动镜头,还是画面细节的处理都有多处值得借鉴。例如,段落转场处的全景、近景景物拍摄,充满了美好的意境;手持镜头和跟镜头拍摄在剧中多处使用,模拟人的主观视角增强真实贴近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也很好地控制了画面的节奏;战争和灯光较为昏暗的一些场面拍摄时,利用周围环境和光线的构造,镜头呼吸感则充分营造出现场紧张的气氛;人物牺牲或噩耗传来的沉重时刻,慢镜头的运用则充分突显出人物的心情。相比许多电视剧中使用较多的固定画面剪辑切换而言,动态镜头在电影中运用的更为广泛,而在《战长沙》中很多镜头的拍摄和后期制作都更加接近电影的表现手法,因此在视觉上也更让人感到舒适。
在该剧的第三集中,一段长约30秒的“做馄饨”的画面让人记忆深刻,从镜头的连贯组接到画面色光运用都恰到好处,平实朴素的画面却也充分展现出了制作者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各过程中的扎实功力。像这样展现细节的画面在该剧中还有很多处,无论是对该剧本身节奏的控制还是给观众的感受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画面的色彩处理上多以冷色调匹配全剧的基调和氛围,构图上的留白艺术及镜头的虚实转换也都充分展现。
3 音乐音响:贯穿情感,恰到好处
音乐音响作为影视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作品的叙事表达、节奏控制、意境营造和情感烘托及观众的听觉体验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战长沙》中,音乐音响的运用与画面结合得当,不论是现场音响的设计还是背景音乐的加入都为该剧增色不少。现场音响的收录和后期设计主要为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感,在《战长沙》中,小到细微的脚步声、人物的呼吸声,大到慌乱人群的嘈杂声、战争场面的轰炸声,这些环境音都让观众身临其境。而在背景音乐的使用上,钢琴、箫、提琴等被选用作为主要演奏乐器,根据剧情节奏和意境营造的需要,结合器乐音色和旋律特点,在不同的剧情段落加入不一样的音乐,或活泼、或滑稽、或悠扬、或急促、或喜悦、或悲伤,赋予作品在听觉和视觉上的统一效应。音乐音响的使用对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至关重要,而在该剧中,特别是背景音乐的使用主要从情感线入手,随情感变化而变化。
4 结语
抗战题材是我国特有的影视剧作品类型,也需随着影视行业的整体创作水平和经验的提升而不断进步,积极融入其他合适的元素来丰富作品本身,摒除以往常见的“神化夸大”的表现手段和创作思路,尊重历史,重视叙事表达和常规逻辑;同时,在技术手段上追求突破,从镜头运用到音乐音响的设计都有着许多可以完善之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是我国影视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高质量、受欢迎的作品才能将抗战精神、民族精神及历史记忆深入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