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浅析

2016-02-28李云端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6期
关键词:舌尖纪录片受众

李云端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浅析

李云端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近日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可称为中国新媒体纪录片的井喷年。截至2015年12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04亿,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3.54亿。新媒体纪录片播放量高速增长,《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等9部纪录片播放量过亿。新媒体给纪录片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纪录片人面对“互联网+”时代热潮的冲击,还需保持冷静理性,既乐观地看待其中的积极因素,也不回避各种难点和问题,稳扎稳打,让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新媒体;纪录片;网络视频

2010年广电总局出台的《关于加快纪录片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重要讲话等政策性文件都为纪录片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纪录片在2016年的发展也体现出总量大幅增加、质量逐步提高的特征。

新媒体对纪录片的需求目前正呈现急剧上升趋势,许多纪录片制作公司都将新媒体作为自己未来投入的目标。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渗透和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在释放播出平台、扩大选题范围、改变创作观念等方面对纪录片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也为纪录片产业的发展释放出开阔的想象空间。然而,互联网不是万能的,纪录片发展中的一些固有问题不会因为新技术、新平台的介入就迎刃而解,互联网思维本身又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 内容的蓝海

新媒体的出现,增加了纪录片传播的渠道,电视台和视频网站都提供纪录片的播放平台,使更多人能看到并了解纪录片。纪录片传播更加迅速、覆盖面更广,持久影响力得以增强。新媒体时代,纪录片说什么、怎样说,仍然是最重要的。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的选题方向和表达方式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一直以来,纪录片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一群精英制作出来给另一群精英看”的刻板印象。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不仅使更多出品方和制作人参与到纪录片的生产中来,还使大量网友成为内容提供者和观看者。在这个“全民皆为记录者和观众”的时代,纪录片的选题观念为了适应网络群体的观看需求,也开始呈现出去精英化的趋势。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网民更倾向于关注社会热点内容,这一特点势必激发业界对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热情。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就吸引了大批观众,半个月之内,央视将这部7集系列片播出了三轮,网络电视台和各商业视频网站也很快引进。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Ⅱ》开播后,同样吸引了大批观众、网民观看。2014年5月23日-6月1日,在爱奇艺网站上,《舌尖Ⅱ》第6集《秘境》的播放量达到1 362万次,高居纪录片排行榜第一名。《舌尖》为何如此受大众喜爱?这部纪录片谈的不仅仅是美食,“拍《舌尖》,要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总导演陈晓卿一开始就这样定下了片子的基调。《舌尖》以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的视角和表述方式,介绍中国食物和食物背后普通人的故事,受到观众喜爱。全片反映食物和人的故事完全从现实中来,由摄制团队的编导们经过几个月在全国各地的前期调研后确定下来。这样才有了采松茸的单珍卓玛母女、挖莲藕的圣武和茂荣兄弟、渔民林红旗等活生生的人物。他们在深山密林中、在湖中淤泥里、在夜晚大海的惊涛骇浪中劳作的身影感动了观众。“这就是人家的生活。我们的片子就想展现普通人”,执行总导演任长箴说。《舌尖》就是美食版“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是这部纪录片广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还为纪录片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时长上来说,在网络上播出的纪录片无须局限于电视栏目30分钟或45分钟的标准时长。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碎片化的趋势,互联网纪录片越来越短,更强调快节奏和悬念性,甚至出现微纪录片的概念。与传统纪录片青睐于宏大叙事、群体叙事的表达方式不同,互联网纪录片更倾向于个人化叙事。例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没有采用以往历史纪录片中所惯用的恢宏大气的镜头和气势磅礴的音乐,而是以个人的视角展示稀世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纪录电影《我的诗篇》将视角对准爱好作诗的普通人,用诗化的镜头语言呈现他们的精神世界。可见,个性化的表达正成为网络环境下纪录片创作的重要理念。这些创作理念的改变正是互联网传播渠道与传播对象变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2 优良的制播

完成主题内容的表达,让观众乐于接受,纪录片必须保证优质制作。受众是否爱看,是评判纪录片成败的重要标准。截至2014年5月底,在爱奇艺网站的纪录片风云榜上,观众打分最高、最受好评的前4部纪录片是《归途列车》《故宫100》《大国崛起》《美丽中国》。这些热播纪录片的内容创意、故事结构、画面、音乐、音响效果等,都是精心设计和拍摄制作的。《舌尖》的摄制,仅前期调研就进行了好几个月,摄制人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前往全国各地实地调研,才确定了主题内容和摄制方案。在拍摄过程中,摄制团队又到全国20多个省和少数民族自治区进行取景和对拍摄对象的选择,精心摄制每一个镜头。

以往,纪录片产业的市场体系和运营机制不健全,导致其核心资源大都集中在国有大型电视机构当中。电视台的专业编导是纪录片生产的主力军,电视台是纪录片的主要投资方和出品方。产业链条不完善,使一些民营的中小企业和有梦想的纪录片人很难找到用武之地。随着互联网跻身主流媒体行列,全媒体传播逐渐成为常态,搜狐、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纷纷开辟纪录片频道,并组建专门的纪录片创作队伍。电视台对纪录片播出平台的垄断逐渐被打破,一些有想法、有创意的纪录片人在网络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2015年,著名导演焦波独立制作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在腾讯上线,网民点击率近5 000万。这并不是特例,近两年网站出品和独立制作纪录片的数量激增和网站播出纪录片的播放量迅速增长,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爱奇艺总编辑高瑾曾表示,“纪录片在提供知识、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等方面的优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原本因为受众较少,在传统媒体上很难发展,但在网络视频的推动下,一方面可以聚合更多用户;另一方面视频内容通过网络的分享评论,又影响着更多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互联网思维的介入,为打通上下游环节之间的壁垒创造了可能,正在改变甚至重构纪录片的产业链。2014年11月,“纪录中国”产业服务平台的APP发布。他们在线上征集来自纪录片从业者甚至爱好者的想法或素材,为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资金支持,使之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Pitch项目,并邀请制作播出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从中挑选,进行投资、制作或播出。2015年该平台产生了13个成熟提案,其中5个成功融资,进入制片环节。

这种利用网络对纪录片资源的整合,能更有效地打破封闭在体制内部的运作模式,为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互联网还为纪录片领域引入了口碑营销的新鲜理念。例如,2016年3月,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距离央视纪录频道热播一个多月后,被上传到网络上,突然走红,很多平时对文博领域较少关注,甚至对纪录片都不感兴趣的年轻网民变成了粉丝。这种片方没做宣传,却因良好口碑在社交平台上形成话题,并持续发酵,进而使播放量不断攀升的事例,正是“互联网+”时代才会出现的特有景观。表达人文关怀的现实生活题材,高质量的摄制,用朴实的语言准确直白地述说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怀,即使再挑剔的观众也会被打动。

3 互动的增强

如果说《舌尖》第一季对新媒体的运用还只是顺势而为,那么,第二季从创意、摄制到播出,摄制机构、各大网站、网络论坛和网友实际上已经是协同推动了。第一季播出后,有网友建议拍摄续集,央视立即做出积极回应。第二季开拍以后,摄制团队开了微博“舌尖上的中国”,第一时间让网友知道拍摄进展和美食信息。这期间,有的网站征集创意,有的开展第二季海报大赛,网友也组成了“试吃团”和微博群,积极提出建议。在第二季的内容遭到一些批评之后,总导演很快表示将结合观众意见重新剪辑,重新推出。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纪录片的摄制已经开始放下身段,学习平等地对待受众。

新媒体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单项信息传播模式,使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能够产生良好的互动,信息传播者能够更好地根据受众需求进行信息传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受众观看纪录片完全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观看。同时,对所看内容进行评论、转发和分享,而受众的意见可以及时反馈到纪录片制作方。一方面制作者可以根据受众的反响调整纪录片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用户调研可以了解到用户对纪录片观看需求,促使制作方创作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作品,形成良性循环。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出现大量的UGC(用户生产内容),从而丰富纪录片题材和内容的选择。同时,纪录片创作者可以通过大量UGC内容的研究了解受众所关注的题材和主题,再利用自身专业性进行题材的选定和作品的创作,能够更好地契合受众的口味,来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4 不足与结语

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还有一些所谓的互联网纪录片,只是把互联网因素简单粗暴地植入创作营销之中,打着迎合网民收视心理的旗号,或用性格极端的人物挠民众的笑点,或用残酷故事碰社会的痛点。用这种思路作为指导,“互联网+纪录片”的发展道路就会出现偏差。这正是当下“互联网+纪录片”向纵深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真正的“互联网+纪录片”应用互联网的基因、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用互联网的框架来重构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例如,在纪录片的预售环节,可以采用网上众筹的融资方式;在生产环节,编导可以依据大数据,随时改变拍摄角度和剪辑方向;收视环节,观众利用社交平台自觉互动,参与情节发展,共同完成叙事等。总之,未来总在想象之外。

5 结语

新媒体的壮大崛起为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的中国纪录片带来新的生机,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方式。新媒体碎片化、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征为新媒体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传统电视媒体纷纷加大对纪录片创作的投入,各大网站建立并完善纪录片频道,纪录片新样式——微纪录片也应运而生。新媒体的发展为纪录片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带来同质化等问题,如何更好地避免同质化现象,抓住机遇最大化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质产品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猜你喜欢

舌尖纪录片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