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第三大宝藏之谜:张献忠的千船金银沉江何处

2016-02-28文裁缝

山海经 2016年9期
关键词:张献忠银锭青峰

●文裁缝

世界第三大宝藏之谜:张献忠的千船金银沉江何处

●文裁缝

成都民间曾经流传过一首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这首民谣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历史之谜。传说明末张献忠兵败退出成都时,把“大西国”的金银财宝秘藏起来,谁发现了石牛、石鼓的记号,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国”的神秘宝藏。但是天大地大,究竟宝藏在四川的什么地方呢?谁将有幸取得这大笔财富呢?

老虎滩的银锭

2005年4月20日上午,四川彭山县岷江大桥附近的老虎滩河床引水工程建设工地一派忙碌景象,一个施工队在用挖掘机开挖铺设管道的沟槽。10时30分左右,一辆挖掘机照例从河床3米深处掘起一铲砂土,可是伴随这铲砂土落地的,还有一截黑不溜秋像朽木一样的东西。这朽木从挖掘机斗子里滚落到地面后,眨眼间,一枚枚乌黑发亮的“铁砣砣”撑破朽木的肚子滚了出来,旁边的一个农民不禁惊叫:“银子!银子!”后经彭山县文管部门初步鉴定,这批被挖掘出土的银锭为明代官银,河床中为何会有成批的银锭?这批银锭与明末清初纵横川陕的张献忠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米脂追随府谷人王嘉胤起事,自号八大王,王死后改投高迎祥。

1638年,张献忠被朝廷招安。一年后,张献忠重举反明的大旗,转战四川境内。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州、县。8月16日张献忠登基成为大西皇帝,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张献忠转战山西、河南等地,声势浩大,且喜欢“抢劫”,专抢巨室豪富、达官贵人,也因此获得了巨额财富。他曾经在皇城举办斗宝大会,24间房子摆满奇珍异宝、金锭银锭,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

1646年11月,大西军被清军包围。张献忠匆忙出城迎战,被清将雅布兰射死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

张献忠死后,成都平原西南部的彭山县就开始流传一首歌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歌谣不难解释,在石龙与石虎相对的地方,有一笔大宝藏,找到这笔宝藏的人,连成都可以尽数买下。

相传1646年,张献忠迎战清军前,决定弃都,“携历年所抢”的千船金银财宝率部10万向川西突围。但转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装杨展,张献忠的运宝船队被杂牌军杨展大败,千船金银也在争战中沉入江底,张献忠只带少数亲军突围成功。

而令人备感神秘的是,江口镇石盘山的石龙沟中,真的有“石龙对石虎”,这与歌谣完全吻合。在石盘山上的山路尽头,石龙赫然立在岩壁上,石虎的虎身仍清晰可见,只是部分头像已经被破坏。

《蜀难纪行》中对沉银有更多细节的记载:“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由于银两太多,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把银锭放在里面,让其漂流而下。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打捞上来。但是后来张献忠部队遭到了阻击,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

老虎滩发掘出的银锭与史料有多处不谋而合的相同点。

这些银锭乌黑中泛着亮光,其边缘虽有些残损,但清晰地刻有“崇祯十年八月”(1637年)的字样,介于张献忠在米脂起义(1630年)与在四川凤凰山中箭身亡的时间(1646年)之间。

更为可贵的是,文管人员在现场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盛放官银的木桶。这个木桶是将树干掏空后,两块合二为一,直径约25厘米,长约130厘米,两头用铁箍箍上,经比照,刚好可以放进10锭官银。当地民间也一直传说盛放官银的器具是将树干挖空后,合在一起而成的。

“老虎滩”张献忠千船沉银的消息在海内外传开后,立即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既然沉银已被证实,那么如何打捞沉银、打捞需要多少资金也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如此巨额金银,对国家来说不仅是一笔物质财富,也是研究明清之际历史的极重要的文物,其价值之高自不待言。虽然在300多年的时间内,沉银会因各种原因而跑离原地,但“苹果掉下,离树不远”,就目前国内先进的探测、打捞技术而言,适用于“老虎滩”沉银的打捞手段还是较多的。在地下20米深的地方进行采掘作业,工程投资一般为200万元左右,但是江面操作,不可知因素很多,加上气象因素干扰,投资可能更大。

打捞专家大致已有下列设想:“老虎滩”附近约2000米的沉银区域目前正处于枯水期,水深仅1~2米,河床宽约50米,若让河水改道而走,河床便全裸,排干积水,露天挖掘,可能很快就有结果。此举“直捣黄龙”,直截了当,但投资较大,资金短缺是实施的瓶颈。

也可以用截流的办法,有关沉银的那场战争发生于农历七月,正值丰水期,据此推算,当时水深约10米,而结合300多年来川西地区的水文气象特征推测,埋在“沉银”上的泥沙不会超过20米。府河水流量近年来已大逊于往常,水量既然偏枯则干脆截断上游,裸露下游发掘即可,这样投资小,见效大。

水藏财宝与淘金公司

千船沉银有了些眉目,但当时疯狂劫掠四川的张献忠留下的肯定不止这一处财宝。成都一带流传着“石牛和石鼓,银子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的民谣,内容和彭山的民谣相似,只是标志物换成了石牛和石鼓。

据相关文献记载,张献忠曾经出动大量人力,以治理水灾为名,在锦江筑起高堤,然后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将无数金银财宝埋入坑中。再重新决堤放水,淹没埋藏珠宝的地方。

300多年来,垂涎张献忠这笔巨额财富的自然大有人在,连清朝政府也费过一番脑筋,并且不止一次地付诸行动。《彭山县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玉器等物。”

《清文宗实录》卷八十九记载:道光十八年,清政府再次派某道员到锦江实地勘察,因找不到窖藏的确切地点而中止。咸丰三年,翰林院编修陈泰初旧事重提,由吏部尚书等代奏,呈请寻找这笔财宝。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高潮,清政府财政困难,咸丰皇帝于是动了心,命成都将军裕瑞“按照所呈各情形,悉心访察,设法捞掘”。但也是枉费心机,一无所获。

政府出面组织的打捞行动尚无所获,可以推测民间的打捞更难成气候,尽管如此,还是有无数人求“财”若渴。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当属民国时期杨白鹿的打捞行动。

杨白鹿当过四川省长赖心辉的秘书长,1934年脱离军政生涯,从事医学,任成都国医学院教师。清末有一姓杜的官场人物因犯了事儿走投无路,投靠了杨白鹿,受到他的热情接待,一住就是几年。

姓杜的在临走前的一个深夜,为报答知遇之恩,将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一个檀木匣子转赠于杨白鹿,内藏张献忠埋银地点图样,并告诉他这件宝物是当初参与埋银的一个石匠画成简图交给孙儿带走,后来落到杜家,珍藏至今,希望善为运用。杨白鹿接手后30多年,从未向任何人泄露。

1937年冬天,住在成都陕西街的杨白鹿,将张献忠藏银图纸向好友——当过师长的马昆山透露,达成共识,认为这件事大有可为,后由范绍增出面奔走磋商,成立“锦江淘金公司”,开展打捞工作。

他们照原图纸方位丈量、细密探索,终于推断出埋藏金银的地点是望江楼下游对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的交叉点左侧接近江心的江边,于是在1938年冬季趁河水较小,加速开挖,结果一无所获。第二年秋水退后又继续,上百人前后历时十多个月的辛勤劳动,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还挖出了大石鼓!不久,又传来惊心动魄的“喜讯”:坑旁安置的金属探测仪突突直响。没有金银,哪来的响声?旋即,狂热的浪潮席卷整个成都。锦江淘金公司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准备大批箩筐扁担,订购一部起重机,准备金银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运,直接缴存银行。然而,历史却偏偏爱和人们开玩笑,工人们奋力挖出来的不是金银,而是3大箩筐小铜钱。“金银万万五”杳无踪影,轰轰烈烈的挖银事件,也只好草率收场。

一夜暴富的普照寺

四川省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山林青翠,景色清幽。

幽幽青城山,是个藏宝的好地方,也许张献忠的宝藏就在里面。

在大西国灭亡的前几年,张献忠最为倚重的义子张可旺率兵进驻灌县,并在民间搜罗了300名石匠到大观镇境内的青峰山采石。青峰山是青城山的支脉,位于大观镇境内,有座普照寺建在青峰山麓。奇怪的是,张可旺监督数百石匠采石,却并未运出山,也未在山中修建任何建筑物或用石铺路。采石半年,却连300石匠也未见走出山来,消失在青峰山中……

合理的解释是,张可旺可能奉张献忠密令,在青峰山以采石为掩护,秘密挖掘山洞或修建地宫,用来藏宝,因为根据时局的发展,大西国政权已岌岌可危,转移财宝是情理之中的事。大概张献忠也料到如果清军灭掉了大西国,再要复辟是十分困难的事,做长期打算,必须埋藏财宝,以便将来之需。开采出的石材或者用来修了地宫,或者砌了山洞,也有可能掩藏在某处山坳。而采石的工匠,则全部被杀害灭口。

建在青峰山麓的普照寺,与这笔宝藏更是有说不清的关系。

普照寺最早建寺的年代已无从考察,只知原寺明末被焚毁。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873年)都江堰贡生高履和曾在《普照寺源流记》中说:“寺历数朝,世有传人,明末火于献。”明确指出普照寺是被张献忠焚毁的。

普照寺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修复,开始只是一座仅占地半亩的简易小庙。乾隆中期,在1776年左右,普照寺开始扩建。道光年间,方丈鉴山在未向社会各界民众化缘的情况下,突然大兴土木,修成占地400亩,殿宇五重,与二十四诸天暗合的24个天井,与黄道周天同数的365间堂舍的宏伟大寺院。如果没有数万银子,这是很难建成的。按当时的说法,是因为有神相助——石头自己裂开,不雕刻、不搬运,自己就到工地上了,而且凭空就造成了一座大寺院,这绝对是不可能的。

而民间流传的另一种说法是,当时普照寺有一个叫果时的小和尚,到与普照寺相邻的雪山寺割猪草时,发现一处地方青草长得十分茂盛,而且第一天割了第二天又很快长出来。此事被方丈知道了,心知有异,不事声张,暗地组织寺内和尚挖掘,却挖出一窖金银!这才有了普照寺大兴土木的资金来源。

将张献忠青峰山采石与普照寺的暴富之谜联系起来,答案呼之欲出:其一,极有可能是普照寺僧人偶然发现了张献忠开采的石料。

其二,普照寺不但发现了石料,也发现了张献忠所藏之宝的一部分。

其三,李定国是张献忠最忠诚的部下,主管粮草后勤,是张献忠的财务和后勤部长。而李定国的部下——后来到普照寺任住持的心莲和尚专程到尚未修复的普照寺开创基业,并从他开始普照寺才一步步走向辉煌。心莲和尚到普照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到青峰山护宝,奉李定国之命保护大西国藏宝;另一种可能是他知晓藏宝的秘密,到青峰山伺机取宝。

作为一个“护宝人”,心莲和尚以普照寺为掩护,恪守着自己的职责,以便日后李定国攻入境内时,起出藏宝以资助和响应。然而没过几年吴三桂便奉清廷旨意,率大军剿平了张献忠余部,大西军彻底灰飞烟灭。心莲和尚万念俱灰,最终在绝望中死去,也许他临死前向弟子讲明了自己的不凡身世和经历,不过肯定没有向弟子说明藏宝之事,否则也不会到了道光年间普照寺才扩建。

普照寺暴富之谜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这也为张献忠搜刮的宝藏的下落留足了悬念。

猜你喜欢

张献忠银锭青峰
菜园里的客人
黑夜中的动物
银锭的收藏价值
江阴博物馆馆藏明清银锭
“青峰”徐来
古币银锭的收藏价值
中国古代水坑银锭货币的科学鉴定
张献忠:别老叫俺杀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