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夸刚正,人推黄克诚”
2016-02-27思合
思合
“党内夸刚正,人推黄克诚。奋斗仗精诚,最佩正气雄。”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黄克诚文武兼备,雄才大略;无私无畏,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克勤克俭;严以律己,宽厚待人;历经坎坷,忠贞不渝,在党内军内和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就连比他年长9岁的毛泽东也亲切地称他为“黄老”。
高度近视的“千里眼”
从投身革命那天起,黄克诚就是一位双眼高度近视、戴着眼镜的军人。然而,他又是一位高瞻远瞩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对黄克诚,陈毅曾深表赞许地对新四军三师的干部们说过这样的话:“别看你们的黄师长戴着近视眼镜,可他的眼睛可看得远,是‘千里眼!”而黄克诚得知后却谦虚地说:“我哪里有什么千里眼。我之所以有点儿观察力,主要得益于勤读书,勤思考,勤实践,借助党和人民给的另一副无形眼镜。”他还说:“有形眼镜只能解决观察事物的表象问题,无形眼镜才能解决观察事物的本质问题。”
黄克诚的远见卓识,既表现在指挥作战的深谋远虑上,又表现在善于全面把握军事斗争形势、着力解决带根本性的问题上。1945年9月,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得知东北日军被苏联红军消灭,而国民党军队远在后方。他认为这是我军进军东北的极好时机,便及时向中央发去了《我对目前形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的电报,建议立即派部队进军东北。5天后,党中央根据对形势的分析,作出从各根据地抽调10万部队进军东北的决定。中央军委电令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3万人同时挺进东北。11月下旬,黄克诚率部进入辽南后,面临“七无”的困境:无党组织、无政权、无群众支持、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服装。他认真思考后,给毛泽东发电,提出迅速建立东北根据地的意见。他的意见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12月28日,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
为真理十次直言,又因直言而十次挨整
黄克诚从青年时代起就追求真理,终生不渝。他一生光明磊落,敢仗义执言,不盲从,不跟风,不趋炎附势。虽因此屡遭不公正对待,但始终无怨无悔。在此,仅举几例。
1930年6月,中共中央通过了李立三提出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人提出要红军攻打武汉、组织长沙暴动。在三军团和湖南省委联席会上,时任支队政委的黄克诚坚决反对,他认为以弱小的红军去攻打大城市是不切实际的。为此,他受到严厉批判,被撤销了原本要他担任纵队政委的任命。
1931年夏,担任红三师政委的黄克诚被从反“围剿”前线召回,肃反委员会交给他一份“AB团”分子名单,要他照单抓人。黄克诚一看,名单上都是本师的基层干部。他据理力争,愿用脑袋担保这些人没有问题,结果遭到严厉训斥。回到部队后,黄克诚迅速让黑名单上的人员隐藏起来,使前来抓人的肃委会一次次扑空。半个月后,刚走下战场的几个人来不及隐藏就被抓走了,不久即被杀害。黄克诚痛心疾首地找肃委会质问:为何滥杀无辜?肃委会将黄克诚逮捕,以“同情和包庇反革命,破坏肃反”的罪名,欲将他处决。彭德怀闻讯火速从前线赶回,要他们“刀下留人”。黄克诚幸免一死,却被撤销了师政委职务。
1942年,中共华中局代理书记兼新四军政委饶漱石为独揽党政军大权,采取不正当手段,把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排挤走。此后,饶漱石又多次在会上大谈陈毅的不是。时任三师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实在看不下去,批评饶漱石:“你这种做法很不光明磊落,不是共产党人的作风。”他襟怀坦白的批评,使得饶漱石哑口无言。1943年夏,饶漱石传达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关于《抢救失足者》的讲话,要在党内军内大抓特务。黄克诚感到这与中央苏区抓“AB团”如出一辙,便一边向上打报告表示反对,一边下令在本师不搞“抢救运动”。为此,他被扣上一顶右倾的帽子。
1959年7月,在庐山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彭德怀因对大跃进等“左”的错误提出不同意见,受到批判。黄克诚是会议期间被叫到庐山批彭的,但他却在会上公开表示同意彭德怀的看法。在这严重影响他政治命运的关头,有人提醒他只要与彭德怀划清界线,就可自保,他却回答:“落井下石也得有石头,可我一块儿石头也没有。我决不做诬陷别人的事。”结果他与彭德怀、张闻天、周小舟一起被打成了“彭黄张周反党集团”,被撤销一切职务。“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残酷批斗,身体受到严重摧残。
为真理十次直言,又因直言而十次挨整。但坚强的黄克诚像一棵迎风傲霜的青松,从不弯腰俯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应有的刚直品格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铮铮铁骨。
九上九下,几经沉浮,无怨无悔
在黄克诚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九上九下,几经沉浮,除了被错误批判、降职、撤职外,还曾经险些被杀头。但是,面对这一切,丝毫未动摇他对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在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中途让他退出,剥夺了他参加中央全会的资格。试想,这对一位时年60岁、功勋卓著的老领导而言,精神上是多么大的打击!可以说,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九上九下、九下九上者,只有黄克诚。在逆境中,他写下了一首七律:
少无雄心老何求,摘掉纱帽更自由。
蛰居矮屋看世界,漫步小园度白头。
书报诗棋能消遣,吃喝穿住不发愁。
但愿天公勿作恶,五湖四海庆丰收。
诗中体现出来的,不是无奈与消极,而是一种无欲无求的从容与自信,以及无比坦荡开阔的胸怀。几经沉浮总不悔,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信党的伟大正确,同时也坚信党有能力修正一时的错误。
不计个人恩怨,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粉碎“四人帮”后,黄克诚得以平反。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委员,并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1982年,又担任中纪委第二书记。此时,他已年届八旬,双目失明,但仍大刀阔斧地抓拨乱反正工作。对于一些受过错误处理的同志,他以极大的同情心,排除一切干扰,为他们平反昭雪。而对自己所受的委屈,他却格外大度,从不计较,就连庐山会议后被降的两级工资,也不要求恢复。他说,多少同志为革命牺牲了,我现在有吃有穿就行了。
20世纪80年代初,党内和社会上曾一度出现诋毁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黄克诚心里极不平静。他拖着病体,在一次大会上发表了长篇讲话,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功绩和地位,批评了一些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感情用事和轻薄态度。讲话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黄克诚不计个人恩怨,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言行,赢得了全社会的敬佩。
“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敢在老虎口中拔牙”
如果把黄克诚的谦和大度当成软弱,那就大错特错了。对那种脱离群众、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事,黄克诚疾恶如仇,并坚持不懈地与之进行斗争。1982年,黄克诚担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后,时常对纪检干事说:“我们干这种工作,一定要秉公执法,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敢在老虎口中拔牙。不管是谁,只要做了违背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我们都要坚决进行查处。”
有一次,总参谋部一位首长,为了欢迎部队相关领导,在京西宾馆设宴,花掉了400元公款。黄克诚得知后,立即派人调查。问题查清后,有关人员向黄克诚汇报说,请客之人是他的老部下,下不为例就是了。黄克诚一听,更恼火了:是自己的老部下,难道不应该管得更严吗?一个农民一年能挣几个钱!我们吃的、喝的,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创造出来的。这件事一定要严肃处理。
随后,黄克诚决定按照“谁出主意谁出钱”的原则,让那位老部下自己出400元钱付清饭费。这时,又有人提出了变通处理办法,说饭费一定要付清,但不要由一个人出那么多钱,而由所有吃饭的人共同分担。黄克诚毫不让步,进一步强调说:当前,我们党内所出现的不正之风,与许多领导干部不能以身作则有直接关系,这是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用公款请客吃饭,就是在吃老百姓的血汗!岂能容忍这种现象蔓延!不要把这类问题看成一桩小事而轻易放过。在端正党风问题上,越是高级干部,越要从严要求,不然怎能服众?结果,那位老部下不仅自己出了饭钱,而且还作了深刻检查。黄克诚将此事予以通报,给全军高级干部一次深刻的教育。
“大手大脚挥霍国家钱财,那不是共产党人所为”
自1977年底担任中央军委顾问以来,黄克诚一直安居北京。他常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都是国家干部,吃穿用都由国家负担,这都是人民的血汗。游山玩水,大手大脚挥霍国家钱财,那不是共产党人所为,是国民党作风!”
在北京,他一直住在一栋很简陋的房子里。这栋房子是解放前留下来的,破旧不堪。管理人员多次劝黄克诚搬迁或者翻修住房。但黄克诚就是不答应,他说:“现在国家还很穷,群众住房更困难,在北京有许多家庭几代人同住一间房子。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起他们,不知要好多少倍。不搬迁、不翻修,照样可以住,还是把搬迁、翻修的钱节省下来,用在当用之处吧!”管理人员说服不了黄克诚,房子一直没有搬迁和翻修。
1985年5月,多病缠身的黄克诚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给中央写一份报告,请示退休。1985年底,中央同意了黄克诚的退休请求。然而,他的思想却发生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在人生走向终点的时候,黄克诚想到的不是如何挽留住自己的生命,而是如何节省国家的钱财、挽救别人的生命。在这种思想支配下,黄克诚开始拒绝治疗和用药。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劝他:“你对党和人民曾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人民希望你能多活几年。对你进行治疗不是浪费,这是人民的心意啊!”黄克诚还是反复强调说:“人民的心意我领了,我这样一个油尽灯残的人,为人民做不了什么,为什么还要花费人民的钱财来治病?!”
一辈子出生入死、呕心沥血的开国大将,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仍然全部装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唯独没有他自己。这是怎样一种高尚境界!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学习黄克诚这种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坚持真理、清正廉洁的崇高品质。
(责编 / 傅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