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教育的特殊方法

2016-02-27张沙骆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特殊群体教育转化品德教育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品德不端学生的教育转化案例对品德教育的特殊方法进行阐述。本文认为特殊群体学生必然会有特殊问题,而特殊问题必然需要特殊方法去解决。在这起案例中,该生转化效果良好。

关键词:品德教育;特殊群体;教育转化

学生背景:YY,女,,家有三个姐妹,该生排行老大,家境贫寒,从小一直读寄宿。

故事发生:YY同学入校时,被安排住8人间学生宿舍。入校三个月后,该宿舍的室友反应,YY同学有偷东西的行为,并已承认。据了解,她们常一起出去逛街,YY同学一进商店就与她们分开,其余同学从未见过她付款,但每次都似乎“买”了东西回来。该生总是趁大家在上课的时候,一个人回宿舍翻同学的东西,如被发现,随便找个理由敷衍过去。趁同学不备用同室友的饭卡,化妆品,吃别人的东西,那是经常的事情。

书记和辅导员了解情况:该生社会经验成熟。该生对这些事情均供认不讳,在校外偷小饰品,小零食等等,甚至连裤子也偷过;在寝室,偷点小钱,用用别人的东西。她说,这些都没什么,她以前读书时,大家都是这样的,她已习惯这样了。加之家庭情况不好,不想给家里增加过多负担,自己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她都显得很漠然。无论是对同学,还是老师,从没主动认过错。

该生家长对此采取的是回避态度。在与该生母亲多次电话中,她表现出很冷淡,最多只是说“我女儿不可能会偷别人的东西”。而她更关心的是女儿的学习成绩。当说到想请她来趟学校时,她说家里事多,走不开。除非要把她女儿开除,她才会来。

分析该类学生的特点及解决办法:

该类学生一般有如下特点:

(1)不良习惯。在与该生谈话中,问及是不是她拿了别人的东西。她大大方方地说:“是我拿的呀。我用用别人的东西,怎么了?”老师再问“那你征得人家的同意了吗?”“那多麻烦呀,我们同学之间那么好。我从读书以来一直是这样。”久而久之,这种“假偷”就变成“真偷”,并形成习惯。该生家境不好,而又比较虚伪,尽力掩饰自己。看见别人的东西好,就想占为己有,很以自我为中心。

(2)心理问题。有的学生会因为同学不爱理睬他,或因为人家曾说他一句伤自尊心的话,或因为嫉妒去偷窃。此类学生的特点是对人不对物。还有一种盗窃现象很特殊。偷窃的学生平日表现不错,甚至是优秀生。他偷的东西对他并不一定有什么用处,他行窃的对象也和他没过节,甚至还是好朋友。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偷,只是身不由己去偷,每次偷完,都会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

(3)品德偏差。此类学生价值观不正确,以占别人便宜为乐,以不劳而获为本领,甚至认为偷是一种正常的生存方式,就好像一种职业。该类学生偷拿钱物的一般特点是:有前科,屡教不改;羞耻感较少或很少;作案手段比较高明,有一些反侦察能力;不拿出证据死不承认。还有一个特点是,她们往往认为天下所有人都偷东西或想偷东西,只不过自己最倒霉,恰巧被抓住了而已。这说明他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确认了自己“小偷”的身份了,把别人也抹黑,只是为了减轻一点自己的心理压力。

(4)被迫为之 。這种学生偷拿钱物是被迫的,比如有高年级的同学威胁跟他要钱,不给就要打他,如果告诉家长或老师就要打死他,他胆小不敢做声,只好听从。还有的是因为家里确实困难或急需钱用,一时糊涂拿同学的钱。这些虽然也很不对,但也不可简单地看成道德问题,而是所谓“法理难容而情有可恕”。对这种学生,除给予必要的批评处置外,还要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针对以上特点分析该生的情况,其行为主要是因品德偏差所致。 教育这种学生相当困难。通常的办法是:1、吓唬,2、诈,3、老师去翻查,4、发动学生互相翻查,5、大事化小法,6、良心发现法。以上方法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从事实出发的逻辑推理,都是条件反射型的情绪型的。我们的认识是:特殊群体学生必然会有特殊问题,而特殊问题必然需要特殊方法去解决。虽然他们的问题确实是品德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时候却不能从品德入手。如认为这种事是由于学生觉悟低,一旦通过老师的道德教育,学生认识了错误,提高了觉悟就会改正,那是非常天真和片面的想法。事实上这类学生都是明知故犯,你对她进行说教,讲偷东西如何如何错误等等,是很难奏效的。教育偷东西的学生,最好的是让他们每次都被抓住,每次都不能得逞,每次都占不了便宜,次次失败。这样他才有希望接受教训,有所收敛。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1]。

因此,遇到这类问题时,先稳住事态,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先问为什么再求怎么办,了解情况时观察法和心理测验双管齐下,对学生横向纵向全面了解,确诊前提出多种假设,确诊时做到合符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而且学生中发生这类事件,很少有紧急事情,很少有人命关天的大事,因此不必太急迫,老师可以慎之又慎,采取冷处理,然后弄清事实。

在具体做法上是:1、掌握她不想退学的虚荣心,和报答父母的心理因素,进行引导。如,展示并强调校规的约束力;启发她从多方面感受父母望子成龙而含心茹苦的现状。2、了解和掌握她们行动。如,偷窃动机,偷窃时间,消费水平,物品来源,反常举动……所有这些情况最清楚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我们在防止偷窃和破解偷窃上走群众路线,必要时安排线人,只要不耽误学习,绝对保证他的安全。3、从启发家长下手。做家长的工作,让家长配合学校对该生进行教育。4、对该生调换寝室,她在原来的寝室已经定格,新的寝室可以给她重新做人的机会和氛围。采取以上方法后,该生向老师表示:决不再在学校进行偷窃,请求老师给她可怜的父母面子,让她完成学业,请求老师不要让别的同学知道。至今,没有发现这个学生再次行窃。

参考文献:

[1]金鹏,等.构建大学生“特殊群体”援助体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2:56-57

作者简介:张沙骆(1984.10-),女,回族,福建古田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 :教育学。

猜你喜欢

特殊群体教育转化品德教育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
也谈后进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