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运兴衰
2016-02-27张凌杰
摘 要:仙市古镇,屹立于“千年盐都”自贡市东南11公里处的釜溪河畔。其历史悠久,古建筑,古文化遗迹多有保存,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
关键字:仙市古镇;历史文化名镇;古文化遗迹
1、渊源,历史沿革
仙市镇,原名仙滩。始建于隋代,是自贡井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因“四街、四楼、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而闻名遐迩。登高俯瞰,其建筑布局宛若一个侧卧在釜溪河畔的仙女,因此而得名。
传统的川南民居、街坊与众鳌高翘,硬山高帽的庙堂、宗祠等古建筑群交相辉映。古镇古寺、民居民俗、市井市声、名人名作、传奇传说孕育出风情别致的盐运文化、码头文化,被誉为“解读川南场镇民俗的活标本,中国西部古盐道上的明珠”。
2、聚落现状
2.1 残余
但凡作为古镇,尤其是在旅游经济牵动的趋势下,总有一种此“古”非彼“古”,往事已消散之感。或许建筑犹存而只是民风不再,这样的建筑和这样的聚落,总会让人感觉到多多少少的一些乏味与空白。到过黄龙溪、洛带等等商业迹象尤为突出的周边小镇之后,能够在仙市这样的小地方寻求一份安静实属意料之外。现存仙市镇的规模并不大,在穿过一片现代砖混结构的“繁华”之后,才可以见到古镇的本尊。一个孤零零的简陋牌坊昭示着这里便是古镇的入口。而正如导览简图上所标明的:四街、一巷、六宫,再外带上一个小小的码头便是现存古镇的所有。
2.2 民风民生
遍尝了所谓古镇的繁华,在仙市却未遇到琳琅满目的店铺和闲杂吵闹的人群,多了的是许多惬意与闲散。古镇的节奏很慢,街巷两侧的商铺里是悠然喝茶的当地人,卷着叶子烟,喝着大碗茶,打着长牌。这种很四川很当地的生活,很少有人对游客打扮的人特别地卖力的吆喝,所有的,只是散漫地自个自地活着。这种环境,让人渐渐的拉近了与小镇的距离,不被刻意注视意味着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而过分的差别化对待就如同“旅游”与“旅行”所带给人的不同感觉。做个当地人,这也并非无可办到。
沿着路走,上了岁数的老人们坐在屋子前闲聊,屋子很黑,不见灯光。念及小时候,乡下的外婆和邻居老人们唠嗑的场景。而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的发展,原来的林盘没有了,过去的小路、小院,竹林都一一消失。邻居们住到了一起,新修的多层小楼一户挨着一户,过去串门要走上半里的土埂路,而现在,距离也消失了。话及当下,古镇的盐运不知在何时已经终止,昔日估摸繁忙的街巷上,如今只有闲坐的老人和好些四处招摇过街的土鸭子,让人有种无可名状的落寞和惆怅。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街巷转角过后的一间酿酒作坊里,满堆粮食谷物的发酵池上,冒出的腾腾蒸汽在穿过屋顶亮瓦的阳光的照射映衬下,错乱了建筑内部的时空感,嗅觉和视觉都呼呼地产生了些许醉意。而小镇最让人意外的地方是一处铁匠铺,在物质已经极为丰富的今天,这样一间堆满各色金属生活器皿的小屋,还在延续着其所存的价值——服务于本地人的生活,也就是这样的一些店铺商家,是仙市镇有别于其他商业化小镇所带给人的真实感受。
2.3街巷
仙市残余的街巷让人过目不忘:着实是太过于简单。东西走向的半边街和南北走向的正街一道串起了包括新河街、羊肉巷、新街子这样较短一些的道路。三横两竖即是整个古镇道路网的全部。然而这种相当容易概括的“全部”之感,随着在这些街巷中穿梭游走之时,却慢慢地被打散,以致产生出完全相反的一种感觉。客观上,我们可以从街道的平面格局和空间形态上进行分析,第一,整个南北走向或者东西走向的街道没有一条是绝对的笔直,而是具有一定的弧度,这种有意无意的弧形街道,依地势,缓解了地形高差带来的不舒适感,同时大大增加了转折角点的数量,视线的观感更为丰富。第二,建筑形式功能的丰富多样,会馆建筑与民居建筑,祠堂与院落渐次布置,高低错落,进退有致。出于防卫安全的需要,一条街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栅子门,上面有廊,可供乡民日夜巡逻。一道门内一道景,穿过的门多了,更无人再去关注街道究竟有多长,从这个方面而言,消解了步行其间的枯燥乏味感。街巷布局随弯就势而形成的聚落,布局自由,街巷或断或续,空间变化十富。 而正是这样的随意性和自由性,往往是最难以被复制。
2.4码头
乡场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贸易交往中心,聚居形态因地形条件而随之变化,不论是傍山麓,临溪河,坐垭口,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成一体。 随着盐业的衰竭,仙市镇古时的繁华已经随着釜溪河的水奔流而走。作为盐业运输的仙市码头,现在已经很难感受到当初兴盛时候繁忙境况。更多的,码头的存在连带起的是河流两岸人家日常生活的往来和货品的交易。每到午后,码头区域则变为一个农产品交易买卖的小型市场,借助着沿河茶铺子聚集起来的人气,久违的“赶场”的感觉立时而来。这样的乡场成为联系本土与外部、市井文化与旅游文化、农户和游客之间的一条无形纽带。
3、聚落未来,从自然发展到人为干预
从自然发展到人为干预,这是中国大多数古镇所面临的共同命运。聚落的形成是千百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干预的结果,是所有因素的物质体现。政治经济方面,仙市镇因古代盐运而发展,其地理选址满足其作为盐运交通枢纽的考量。文化方面,古镇之名来源“玉帝之女,下凡侧卧釜溪河岸”的美麗传说,而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有:南华宫(建于公元1692年)、天上宫(建于1850年)。旧时佛教文化也很兴盛,造像林立,香火缭绕。“仙女峪”,曾有“瑶池”之称,内有石刻,石窟等古迹。社会方面,仙市作为盐运枢纽,可以从其川南穿斗式民居商贸建筑看出曾经的商贾云集,人口组成除了川地原住民以外,也可瞧见客家族群的迁徙。
如今,聚落所赖以存在的各种价值实体已经彻底变化。紧闭的房门、寥寂的街巷、落寞的会馆。作为聚落的存在,古镇已然淹没。
在近些年旅游经济的带动下,不少古镇开始了另一种形式的延续,一种表演式的狂欢般的街面感受。所幸,还有一些游人涉入相对较少的角落,保存着更为接近历史真实的民风民俗,或许最终仅仅留存为一种建筑形式上的历史的记忆。
作者简介:张凌杰(1986—),男,汉族,四川成都,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学,艺术设计方向。